冷战后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发展及其前景
发布时间:2017-09-07 12:25
本文关键词:冷战后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发展及其前景
【摘要】: 地区主义是二战结束以后随着西欧及其他地区一体化逐渐兴起的一种理论,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旧地区主义,是指西欧及其他地区的国家为了争取在两极争霸的环境下巩固国家主权的需要,通过组建一系列地区政治、经济、安全集团,抵御超级大国势力的渗透与干预。这一阶段的地区主义也被称为“放大的民族主义”;第二阶段称为新地区主义,它是冷战后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的进程发展起来的,,其主要功能是作为一个介于全球与国家之间的中间平台,为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矛盾提供一个协调与消融的场合。 新地区主义研究在我国出现的时间不长,而且多是研究欧洲地区合作与一体化的,涉及东亚地区的还很少。如何看待和解释冷战后新地区主义的性质及影响,尤其是东亚巨大的现实结构变动与新地区主义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东亚新地区主义将向何处发展,成为我国及关注东亚的外国学者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本文正是在这一实践需要与学术背景下开展的尝试研究,其目的和意义就在于争取能为东亚的地区整合进程增加一点助推力。不妥之处,还望学界同仁多多批评指正。 从研究方法来看,仅仅用政治学或经济学的角度已经不能全面解释当今世界的新地区主义现象,也不能解释东亚新地区主义的独特之处,事实证明必须要把两者与更多的其他学科及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实现跨学科综合研究。本文也正是这么做的,力求把政治学、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及历史、宗教、语言学等兼蓄并用,运用结构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方法,把新地区主义与东亚的现实结构变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予以阐明。 论文的结构安排是这样的: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 要探讨新地区主义研究的一般理论,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 问题,即“地区”与“地区主义”的概念界定、冷战后新 地区主义的基本特征及新地区主义与全球主义和民族主 义的关系问题;第二章分析了冷战后东亚地区结构的变动 情况,主要从安全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三个方 面加以入手,并和冷战前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第三章则是 在前两章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把二者结合起来,从广度 和深度两个方面深入剖析了新地区主义在东亚地区的发 展状况;第四章探讨了东亚新地区主义发展进程中面临的 困难与挑战,并初步论证了东亚新地区主义最有可能的发 展前景。在此基础上,又指出了中国所应采取的战略选择。 本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把新地区主义的一般理论与 东亚的现实结合起来,通过深刻分析东亚地区在冷战后的 种种变化,找出其适宜新地区主义发展的有利条件;同时 也通过分析新地区主义对东亚地区内国家的种种益处,得 出地区内国家应该求同存异,努力推进东亚地区整合进程 的结论。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D731
【目录】:
- 序言5-7
- 第一章 新地区主义的一般理论7-23
- 第一节 地区及地区主义的基本概念7-14
- 第二节 冷战后新地区主义的兴起与特点14-18
- 第三节 新地区主义与全球主义及民族主义的关系18-23
- 第二章 冷战后东亚地区结构的变动23-38
- 第一节 冷战后东亚地区安全结构的变动25-29
- 第二节 冷战后东亚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动29-33
- 第三节 冷战后东亚社会及文化结构的变动33-38
- 第三章 新地区主义在东亚地区的发展剖析38-55
- 第一节 新地区主义在东亚发展的广度分析40-49
- 第二节 新地区主义在东亚发展的深度分析49-55
- 第四章 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发展前景与中国的战略选择55-65
- 第一节 东亚新地区主义发展面临的困难55-57
- 第二节 东亚新地区主义发展的前景57-61
- 第三节 中国的战略选择61-65
- 参考文献65-70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许增伟;新地区主义视角下日本“东亚共同体”构想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康珂;欧洲一体化对东亚一体化的启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095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809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