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社会组织活动中的国家与社会
本文关键词: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社会组织活动中的国家与社会
【摘要】:国家与社会关系是社会学与政治学理论研究中最主要的议题。对该议题的认识逐渐形成了"国家主义"、"市民社会主义"以及强调国家与社会"融合"的理论认识模式。在现实中,国家与社会关系是否还有其他模式?本文考察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社会组织的活动表明,该时期在传统"志愿性组织"继续存在的同时,为了完成新政权的战略任务,苏联官方倡导群众创造了一种国家主导的崭新的组织形式:"帮助苏维埃政权组织",构成了"国家主义+市民社会主义"二元并存的结构模式。这种二元结构有别于传统理论认识的模式,但是其产生与存在,有其历史客观性与条件。本文认为,"帮助政权性组织"并非苏联所特有,在中国、社会主义时期捷克等东欧国家、甚至在当代美国都有类似性质的组织活动,且产生着"帮助政权"的作用。应如何定义这类社会组织?定义其活动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苏联 国家与社会 志愿性组织 帮助政权
【分类号】:D751.2
【正文快照】: “国家”与“社会”是人类社会组织和秩序的两种基本形式,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互依赖的两极。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认识和理论,经过古希腊、罗马时代的酝酿发展和中世纪的转型,文艺复兴的推动及西方国家政治的具体实践,在近代逐渐发展成熟,形成自马基雅维利始,经布丹、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龙闪;;取消新经济政策原因新论[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年02期
2 李燕;王丽敏;;斯大林有没有制造饥荒——对斯大林在苏联1932-1933年饥荒中责任的探讨[J];俄罗斯研究;2008年06期
3 张殿兴;;俄共体制对中国国民党改组的影响[J];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4 邵明英;苏联权力监督机制演变的历史考察及启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王奇生;战时国民党党员与基层党组织[J];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04期
6 郝宇青;刘孝云;;苏共对社会实行全方位控制的表现[J];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06期
7 王奇生;国民党中央委员的权力嬗蜕与派系竞逐[J];历史研究;2003年05期
8 王奇生;;中政会与国民党最高权力的轮替(1924—1927)[J];历史研究;2008年03期
9 谭继军;;试析苏联1930年的农民骚乱[J];史林;2010年03期
10 张映宇;;赫鲁晓夫时期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经验教训[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6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雪峰;苏联劳改营史研究(1918-1960年)[D];吉林大学;2011年
3 田猛;列宁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焦应达;苏联法学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5 陈爱茹;苏联二十年代的党内斗争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6 程又中;苏联模式的形成、僵化及其教训[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7 郝宇青;苏联政治生活中的非制度化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孟迎辉;政治信仰与苏联剧变[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9 鲁军;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执政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倪稼民;颠覆·建构·话语失却[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志明;权力重构与利益抗争:国民党江浙党部的政治主张及其实践(1928-1931)[D];南京大学;2011年
2 杨莉萍;十月革命后的孟什维克(1917.10-1924)[D];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
3 徐刚;列宁晚年党群关系思想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4 苏先鹏;中共执政后我国党政关系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趋势[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5 赵黎明;苏共垮台的价值观反思[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
6 刘红伟;全俄立宪会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任梅香;苏共监察制度的虚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8 王丽华;列宁探索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历史演进[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9 刘芳芳;苏共党内监督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10 胡思越;斯大林时期苏联新闻管理体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宝爱;;试论新生代民工的志愿性慈善事业参与问题[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张银;我国志愿性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思考[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朱绪;;国外老人生活掠影[J];老友;2006年01期
4 江北雪;;各国老人的志趣[J];金秋;2002年09期
5 ;美国:政府先天有不足[J];当代工人(C版);2012年04期
6 冯荣炜;;我市志愿性群防群治队伍状况调查及工作机制探析[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7 陈龙;;非政府组织失灵刍议[J];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07期
8 黄小青;;以社会资本为工具分析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从社会资本的政治、经济效益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李栋;;看国外老年人如何在兴趣中养老?[J];人人健康;2013年19期
10 侯保龙;;我国民间志愿性慈善组织的困境与政府管理创新——一种善治的话语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徐顽强 庄杰;让微公益撬动“大慈善”[N];中国改革报;2012年
2 高丙中;“公民身份”的理论取向和现实意义[N];学习时报;2003年
3 宋雄伟;英国:起点公平构建社会和谐[N];学习时报;2012年
4 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教授 何增科;公民社会是否就是“公民的社会”[N];解放日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文山;新加坡志愿性福利组织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2 侯庆敏;第三部门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王雅妮;第三部门与政府腐败的治理[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9367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936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