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痕迹考古方法的纺织材料起源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痕迹考古方法的纺织材料起源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纺织材料 痕迹考古法 文明考古观 起源 软器 石器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纺织材料的起源及相关问题,并基于纺织材料特征与纺织考古中存在问题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文明考古观,旨在溯清纺织材料的历史与实现纺织文物考古与保护的双赢方式。 纺织材料是有机高分子物,易受自然界中光照、氧气、温湿度等的影响而快速老化、分解直至消失。因此,以纺织材料为对象进行考古研究时,如果运用同石器等硬物质一样的仅依靠原物质的考古方法,则无法对已经消失的纺织材料进行考证,从而造成对纺织材料无实物留存历史阶段的忽略和模糊。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痕迹考古方法和基于痕迹考古法的文明考古观;对纺织材料的工具起源作了假说;提出复合工具应该代表着新工具时代的到来;同时也对绳结、服装、骨针、毛笔等与纺织材料密切相关的物质的起源与进步作了研究,并提出了软器、纺器、织器、手执石器、复合石器等新的概念。 本文运用反辉格史观,采取痕迹考古的方法,结合假说的形式对纺织材料的起源进行了探讨与追溯。主要借助现存硬器(石器、陶器、骨器等)在器形、用途、制作方法等方面所反映出来的与纺织材料具有相关性的痕迹,来论证纺织工具在远古存在的必然性。痕迹包括暗示纺织材料“形”之概念的形迹,与明示纺织材料“质”之存在的质迹。以人类最基本生存需求为契机,对远古先民的生产生活进行合理推测,分析了具有“合”功能的软器(纺织材料)与具有“分”作用的硬器在远古时代为缺一不可的两类工具。通过分析远古的石球、骨针、斧、铲、耜、穿孔兽牙等硬器和岩画、彩陶图案等原始艺术上所携带的软器痕迹,探讨了纺织材料作为软器存在纺器和织器两个“源”;论证了纺织材料作为工具起源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合理性;论证了远古时代软器在起源时间上,与石器相比的先导性;论证了纺织材料先为工具、后为标识、再为服装的起源与演变顺序。 本文研究了复合工具在工具史和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及标志性地位,并从木器和石器单独作用工具的缺陷,分析得出复合工具出现的必然性;从手执石器与复合石器在形态、构成上的区别以及新旧石器划分的依据,提出了新工具时代的另一重要标志为复合工具,且复合物是软器(线、绳),石器与手的分离标志着新工具时代的到来。 本文探讨了以保护为重、考保结合的文明考古观和方法,阐明了文明考古观及其与现行考古观的典型区别。基于纺织文物脆弱易损、不易保存的特点和现有纺织类文物在挖掘、馆藏过程中损毁的事实,剖析了现行考古观的原始、唯存在的原因所在和倡导文明考古观及采取文明考古的迫切性,并通过现有科学技术支持与假定墓葬情况的理论分析,说明了文明考古观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本文基于纺织材料的两种最主要形式,细长状和片状,分别以结绳和服装为各自典型代表,对其起源与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借助结绳与服装的起源发展过程对前述纺织材料的起源假说进行了验证。关于结绳,采用以功能分化为主线的思路,运用痕迹考古方法,还原了绳、结的起源。对于服装的起源研究,由于这一直都是学术界热门的探讨论题,本文采用了先分析后总结,先假设再考证的研究方法,避开常识的误区和盲区,以纺织材料起源的相关事实与推论,得出服装起源的携带工具起源说。 本文通过痕迹考古法,在借助旁证——痕迹对纺织材料的起源进行研究的同时,对痕迹的载体也进行了追溯。主要对象为硬器的“骨针”和复合工具“笔”的考证。通过对骨针的功能及其与线的关系,研究了骨针存在的条件和时间,论证了线的存在与发展。并在理论上对作为复合工具“针”的演变形式与加工方法进行了推测。通过对在人类文明传承中起重要作用的“笔”的构成与及其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确定了笔为最典型的复合工具,并推论了其起源与进步过程,并依复合特征,对笔作了旧笔和新笔两阶段的划分。采取痕迹分析法和运用反辉格史观,,对岩画、壁画、彩陶和地画等几种典型原始绘画的大小、笔划、墨色等特征进行分析,辨析了笔迹的存在。根据工具发展与人类进化规律,推导了人类从最初的手指涂绘到拥有成熟的绘画工具的整个过程。 综上,本文以痕迹考古方法,对纺织材料的起源作了追溯,并运用反辉格史观对其起源作了探讨;对纺织考古及其文物保护提出了以保为主,考保结合的文明考古观和方法。经分析论证,基本溯清了纺织材料的起源契机,明确了文明考古观的核心内容与整体框架。在此基础上,纺织溯源与文明考古的后续研究应向着更为深入和系统的方向不断推进。
【关键词】:纺织材料 痕迹考古法 文明考古观 起源 软器 石器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876.9;TS106-0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5
- 第1章 绪论15-35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5-18
- 1.1.1 现行考古学研究背景与方式15-17
- 1.1.2 研究意义17-18
- 1.2 相关概念的解释与界定18-21
- 1.2.1 纺织材料18-19
- 1.2.2 物质与工具19-20
- 1.2.3 痕迹考古20
- 1.2.4 辉格史观与反辉格史观20-21
- 1.3 研究基础与现状21-27
- 1.3.1 国内外有关纺织考古的研究21-24
- 1.3.2 纺织考古存在问题分析24-25
- 1.3.3 已有的纺织材料起源观点25-26
- 1.3.4 已消失的纺织材料功能26-27
- 1.4 论文研究方法、主要内容与创新点27-35
- 1.4.1 研究方法27-33
- 1.4.2 论文主要内容33-34
- 1.4.3 论文创新点34-35
- 第2章 基于痕迹的纺织材料起源的观点与假说35-63
- 2.1 问题与考古观35-38
- 2.1.1 问题的产生35-37
- 2.1.2 应该倡导的考古观与方法论37-38
- 2.2 纺织材料起源的几种可能38-54
- 2.2.1 作为工具的起源说38-49
- 2.2.2 作为标识的起源说49-52
- 2.2.3 作为保暖舒适之需的起源52-54
- 2.3 作为工具的基本形式与假说54-61
- 2.3.1 纺织物的基本形式54-55
- 2.3.2 纺器、织器的解释与定义55-58
- 2.3.3 三点假说58-61
- 2.4 本章小结61-63
- 2.4.1 痕迹考证的必要性与唯一性61-62
- 2.4.2 基于间接史证(痕迹)导出三点假说62
- 2.4.3 根据实物史证的结论62-63
- 第3章 基于软器之存在的新工具时代63-83
- 3.1 复合工具出现的动因及复合的作用63-68
- 3.1.1 工具复合的动因63-66
- 3.1.2 硬和软工具的效果分析66-68
- 3.2 复合工具的存在与发展过程68-72
- 3.2.1 复合工具的出现69-70
- 3.2.2 复合工具的发展70-71
- 3.2.3 复合工具的成熟71-72
- 3.3 木石复合工具带来新的工具时代72-78
- 3.3.1 划分新工具时代的依据73-75
- 3.3.2 复合工具时代的主要特征75-78
- 3.4 软器是复合的前提与保障78-81
- 3.4.1 复合工具中对应的纺器分析78-80
- 3.4.2 纺器是复合的最重要和最原始要素80-81
- 3.5 本章小结81-83
- 3.5.1 复合工具的出现是一种必然且先于新石器时代81-82
- 3.5.2 复合工具带来新的工具时代82
- 3.5.3 软器是最早和最重要的复合要件82-83
- 第4章 基于纺织类软文物特征的文明考古观83-99
- 4.1 文明考古的含义83-85
- 4.1.1 文明的定义及内涵83-84
- 4.1.2 文明考古观的基本表达84-85
- 4.2 文明考古的几个意义85-87
- 4.2.1 对软器的意义85-86
- 4.2.2 对痕迹的意义86
- 4.2.3 对文物保护的意义86
- 4.2.4 对原位保护的意义86-87
- 4.2.5 对考古观和方法论的意义87
- 4.3 文明考古必要性分析87-92
- 4.3.1 考古观及其方法论修正的必要87-88
- 4.3.2 文物受损实例88-89
- 4.3.3 现行考古与文物保护的矛盾与失衡89-91
- 4.3.4 软文物考古应有的关注点91-92
- 4.4 文明考古理论可行方案92-97
- 4.4.1 保持文物原有平衡体系92-93
- 4.4.2 预期监测结果分析应用93-94
- 4.4.3 文明考古方式下的考古研究94-95
- 4.4.4 针对不同遗存状态的文明考古方式95-97
- 4.5 本章小结97-99
- 第5章 结绳的起源与功能分化99-115
- 5.1 实用性功能——与生俱来的特性99-100
- 5.1.1 起源契机99-100
- 5.1.2 功能实现的本质100
- 5.1.3 相对应的纺器推测100
- 5.2 标识性功能——文字的前身100-109
- 5.2.1 起源契机101-104
- 5.2.2 记载功能实现的本因104-108
- 5.2.3 相对应的打结方法与纺器108-109
- 5.3 装饰性功能——审美的需要109-112
- 5.3.1 起源契机109-111
- 5.3.2 装饰功能实现的本因111-112
- 5.3.3 相对应的纺织加工工艺112
- 5.4 结绳的象征意义——功能的升华112-113
- 5.5 本章小结113-115
- 第6章 服装起源途径的探讨115-129
- 6.1 服装起源的常见观点分析115-118
- 6.1.1 护体起源说115-117
- 6.1.2 装饰起源说117-118
- 6.1.3 遮羞需要起源说118
- 6.2 本文的观点——携带工具起源说118-123
- 6.2.1 成为服装的必要条件119
- 6.2.2 服装起源契机分析119-122
- 6.2.3 部分汉字字源给予的启示122-123
- 6.3 由工具到服装的转变123-127
- 6.3.1 物质到精神的转变123-124
- 6.3.2 服装是存在先于意识的产物124-125
- 6.3.3 服装最终的形成125-127
- 6.4 本章小结127-129
- 第7章 编缝需求到骨针出现的推测129-149
- 7.1 已有最早骨针及其暗示129-131
- 7.1.1 最早的骨针129-130
- 7.1.2 骨针存在事实的分析130-131
- 7.2 由绑扎连接到穿“针”引“线”131-143
- 7.2.1 “合”功能的先导作用131-132
- 7.2.2 打孔——“合”文明的飞跃132-134
- 7.2.3 缝合方式及骨针的出现推测134-140
- 7.2.4 针尾开孔的方式与开孔工具140-143
- 7.3 “针”发展历程中“线”的痕迹与作用143-147
- 7.3.1 “针”与“线”的发展先后关系143-144
- 7.3.2 “线”的起源发展过程推测144-147
- 7.4 本章小结147-149
- 第8章 纤维体对毛笔起源作用的推测149-169
- 8.1 已有的毛笔史实149-150
- 8.2 原始绘画中“笔”的痕迹150-159
- 8.2.1 原始绘画类型151-156
- 8.2.2 原始绘画中的“毛笔”痕迹156-159
- 8.3 笔的起源与发展假说159-168
- 8.3.1 笔起源于手指的施绘160
- 8.3.2 绘画工具的应用与发展160-166
- 8.3.3 绘画工具(木杆、兽尾)的其它衍生物166-168
- 8.4 本章小结168-169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169-177
- 9.1 有关纺织材料起源的结论169-172
- 9.1.1 纺织材料的起源形式与顺序169-170
- 9.1.2 结绳、服装的起源形式与顺序170
- 9.1.3 纺织材料起源时间的确定170-172
- 9.1.4 复合工具为新工具时代之标志172
- 9.2 有关文明考古观与痕迹考古法的结论172-175
- 9.3 展望175-177
- 参考文献177-185
- 附录A 论文中图片资料出处说明185-187
- 附录B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阶段187-189
- 附录C 中国旧石器时代典型遗址189-191
- 附录D 中国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类型与遗址191-196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96-197
- 致谢197-19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杰;人体包装起源探[J];包装世界;1999年05期
2 何德亮;;大汶口文化彩陶的艺术特征[J];东南文化;2008年04期
3 李献华;不平衡铀系定年的新技术突破──高精度、高灵敏度 ̄(238)U— ̄(234)U— ̄(230)Th同位素质谱测定和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1994年03期
4 贾兰坡;;有关人类起源的一些问题[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4年03期
5 贾兰坡;;中国细石器的特征和它的传统、起源与分布[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8年02期
6 贾兰坡;卫奇;李超荣;;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976年发掘报告[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9年04期
7 赵宾福;;考古学的分期与石器时代的分野[J];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8 徐苹芳;;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J];中国文化遗产;2004年01期
9 陈含章;结绳记事的终结[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3年06期
10 陈瑜;;基于声学理论的被动声纳探测水下目标仿真[J];舰船电子工程;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霍楠;;文物、参考品和资料概念问题[A];博物馆藏品保管学术论文集——北京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第四——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颖;中国古代织机改造与丝绸提花织物纹样的发展演变[D];苏州大学;2006年
2 周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下磁探测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3 冯子芮;中国传统玉器中“结”饰的传承及文化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本文编号:10071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007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