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肇始:黄河流域农业的率先发展与文明先行
本文关键词:文明肇始:黄河流域农业的率先发展与文明先行
更多相关文章: 农业起源 地域特征 时空特征 黄河流域 文明肇始
【摘要】:通过对中国史前农业的起源、地域分布、发展的时空特征的对比分析,发现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最初的几千年里各地农业的发展始终徘徊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却均无重要突破。只有进入龙山文化时代以后,黄河流域才首先突破了这一低水平的发展模式,为高层次文明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笔者认为,中国农业的起源,只要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任何地域都可以发生农业,故而形成了中国农业起源地遍布辽河-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的地域分布特征;中国各地的农业起源以后,由于受到气候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各地农业的发展在时空特征上又不尽相同,不同地域的农业文化不断发生迁徙和流变,甚至中断;然而,在这种迁徙流变的过程中,黄河流域大约在距今四千五百年前后,首先突破了这种低水平的发展模式,开始出现国家的初始形态,进入文明时代。经过几千年的徘徊发展,黄河流域的母体内终于开始孕育出中华文明的胚胎,中华文明的曙光第一次出现在了地平线上。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关键词】: 农业起源 地域特征 时空特征 黄河流域 文明肇始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华农业文明通史”(13JZD036)
【分类号】:K878;S-09
【正文快照】: 中华文明的出现同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二者的发展路径来看,农业的起源是文明出现的前提,原始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又促进了文明的出现和发展。张光直认为,中国文明形成的特点是以农业为经济基础的1;刘兴林认为,农业发展是古代文明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古代文明社会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翔宇;中原地区大汶口文化因素浅析[J];华夏考古;2003年04期
2 刘莉,星灿;龙山文化的酋邦与聚落形态[J];华夏考古;1998年01期
3 夏正楷,陈福友,陈戈,郑公望,谢飞,梅惠杰;我国北方泥河湾盆地新-旧石器文化过渡的环境背景[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1年05期
4 马保春;杨雷;;新石器时代晚期鄂豫陕间文化交流通道的初步研究[J];江汉考古;2007年02期
5 杜金鹏;;关于大汶口文化与良渚文化的几个问题[J];考古;1992年10期
6 张强禄;;马家窑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关系[J];考古;2002年01期
7 戴向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格局之演变[J];考古学报;1998年04期
8 石兴邦;下川文化的生态特点与粟作农业的起源[J];考古与文物;2000年04期
9 夏正楷,陈戈,郑公望,陈福友,韩军青;黄河中游地区末次冰消期新旧石器文化过渡的气候背景[J];科学通报;2001年14期
10 郑云飞;孙国平;陈旭高;;7000年前考古遗址出土稻谷的小穗轴特征[J];科学通报;2007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D];郑州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海洋;;中国北方旱作农业带状起源论(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5期
2 李会娥;;原始社会饮食之初级加工技术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3 胡效月;安成邦;;中国农业起源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5期
4 解华顶;沈薇;;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采集经济的史学观察[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5 苏海洋;;中国北方旱作农业带状起源论[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4期
6 杨晓靖;;农业起源与中国早期文明的演进[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7 严奇岩;;论贵州在我国糯稻栽培圈中的历史地位[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3期
8 曹现勇;田芳;许清海;李月丛;陈利;白旋;;氧化环境对油松花粉保存影响实验研究[J];冰川冻土;2009年03期
9 严文明;略论中国栽培稻的起源和传播[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10 孙雄伟,夏正楷;河南洛阳寺河南剖面中全新世以来的孢粉分析及环境变化[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震中;;三皇五帝的时代与考古学上的年代[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2 刘国祥;;红山文化与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探索[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张健平;吕厚远;吴乃琴;李丰江;杨晓燕;王炜林;马明志;张小虎;;关中盆地6000~2100cal.aB.P.期间黍、粟农业的植硅体证据[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4 许顺湛;;中原第一城——五千年前黄帝时代古城[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玉洁;;黄河流域农耕文化述论[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6 李新吾;段志东;;沅湘开化与梅山峒成型之逻辑因果——神农氏族兴衰史链图疏[A];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巩启明;巩文;;论仰韶文化居民的埋葬制度[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8 朱乃诚;;太湖及杭州湾地区原始稻作农业起源初探[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9 钱耀鹏;;关于龙山时代的社会结构与历史进程[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10 张志立;彭云;;中国江南先秦文化与环渤海文化圈关系的探讨[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开广;郑州地区仰韶文化遗址空间模式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4 廖国一;珠江流域中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潘艳;长江三角洲与钱塘江流域距今10000-6000年的资源生产:植物考古与人类生态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刘沛林;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7 刘祖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我国大学群发展政策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8 何红中;中国古代粟作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9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10 王新中;远古西亚与旧大陆整体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铁丽;先秦时期黄河水患述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范云峰;先秦时期青铜铸造标准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刘进;西辽河流域史前文化与国家起源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宗叙芳;谷子锌肥肥效试验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5 程玉芬;2.6万年以来黄土高原中北部的植被和气候变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马亮;宋代农作物品种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薛振华;以陶器为视角的红山文化发展阶段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小虎;孟子孝思想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郭菁菁;岭南文明化进程的初步探讨[D];暨南大学;2011年
10 杨天通;李济的考古学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学勤;良渚文化玉器与饕餮纹的演变[J];东南文化;1991年05期
2 朱乃诚;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史前史研究(下篇)[J];东南文化;1998年04期
3 李民昌,张敏,汤陵华;高邮龙虬庄遗址史前人类生存环境与经济生活[J];东南文化;1997年02期
4 朱乃诚;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的新发现和新思考[J];东南文化;1999年03期
5 卢演俦;黄土地层中CaCO_3含量变化与更新世气候旋忯[J];地质科学;1981年02期
6 任振球;;公元前2000年左右发生的一次自然灾害异常期[J];大自然探索;1984年04期
7 邹逸麟;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水稻生产的地域分布和环境制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8 黄万波;计宏祥;;江西万年仙人洞全新世洞穴堆积[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3年03期
9 盖培;卫奇;;虎头梁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发现[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7年04期
10 贾兰坡;;中国细石器的特征和它的传统、起源与分布[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志浩;杨泽蒙;;鄂尔多斯地区仰韶时代遗存及其编年与谱系初探[A];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幼平;[N];中国文物报;2000年
2 朱乃诚;[N];光明日报;2000年
3 袁靖;[N];中国文物报;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占锋;;黄河流域(片)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局(处)长会议在古城荥阳召开[J];中国水土保持;2012年05期
2 ;黄河流域各省(区)水土流失面积分布表[J];人民黄河;1983年04期
3 惠霞,李旭;抓住机遇 治理水土流失 全面推进我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J];内蒙古水利;1999年04期
4 王答相;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思考[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1年03期
5 闫琴;;试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监督管理的保障措施[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年22期
6 彭高辉;夏军;马秀峰;马建琴;;黄河流域干旱频率分布及轮次数字特征分析[J];人民黄河;2011年06期
7 王答相,徐庭灿,,高荣乐;浅议水土保持与黄河经济[J];中国水土保持;1994年05期
8 裴新富;黄河流域退耕还林途径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2年04期
9 华绍祖;黄河流域水保试验与示范推广工作的回顾与评述[J];人民黄河;1993年12期
10 吴耀利;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稻作农业[J];农业考古;199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余新晓;赵玉涛;石青;;试论长江和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A];中国科协2002年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论文汇编之十三[C];2002年
2 喻权刚;郑新民;马安利;穆胜国;董亚维;;“3S”集成技术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探讨[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协二○○三年学术年会农林水论文精选[C];2003年
3 刘万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在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地位和作用[A];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4 马向前;;水沙分离 高位淤积 国土整理 水沙分治——黄河流域水土生态修复构想[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德全;宋日生;梁俊林;杨晓东;;砒砂岩区的侵蚀及危害[A];发展水土保持科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见习记者 吕亚鹏;黄河防总将黄河流域干旱等级由红色预警降为蓝色预警[N];黄河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徐清华 通讯员 刘湍康;大事难事看担当[N];中国水利报;2009年
3 本报见习记者 王耀华;统筹全河水资源 全力支援抗旱保丰收[N];黄河报;2009年
4 记者 孙太e
本文编号:10153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015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