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实传神:北宋七帝八陵雕像艺术特征
发布时间:2017-10-13 19:27
本文关键词:写实传神:北宋七帝八陵雕像艺术特征
【摘要】:北宋皇陵雕像类型分期与艺术风格及其所体现出的文化史情境逻辑,是本文最关心的学术问题。当今雕塑深受西方文明影响,几乎成为西方雕塑浅表造型模式翻版,而自身的传统精华似乎已经淡漠,中国史上之雕塑家个案与雕像风格研究更是鲜少,盖因中国古代雕塑家地位不高,故文献记载较少;而现代雕塑艺术家多重技术创作而缺乏科学的学术研究规范训练。 然而中国传统雕塑有着自己独特而辉煌的发展史,尤其是六朝至元代曾经涌现过戴逵、塑圣杨惠之、张爱儿、刘九郎、雍中本、阿尼哥等历代杰出雕塑家,更有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大足等地世界级石窟雕塑艺术以及秦始皇兵马俑等历代墓葬雕塑艺术和说唱俑、马踏匈奴等体现社会风俗、名物等明器雕塑。我们只有深入地了解传统雕塑,才有可能更好地发展民族雕塑。 北宋文化继汉、唐之后达到华夏整体文化的第二次高峰。河南巩义北宋七帝八陵雕像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与艺术史研究价值。北宋皇陵雕像在中国雕塑史发展中亦占重要地位。北宋七帝八陵雕像纵向继承了唐代气势豪迈,雄伟壮观,刀法洗练,饱满浑厚的特点,横向吸取了佛教雕塑及绘画等方面的优点,简练概括中追求精雕细刻,写实形真中带有夸张神巧,既注重大的体量感又注意局部的细腻效果,形神兼备。形成了北宋特有的艺术风格,使中国帝陵石雕像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和崭新的发展阶段。 根据北宋皇陵考古形制类型分期将石雕艺术进行艺术风格分期,是本文主体论证的第一部分。七帝八陵石雕像艺术风格类型分期受皇堂形制分期影响,石像生是北宋石雕艺术的杰出代表,对研究北宋石雕艺术的发展历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根据北宋七帝八陵皇堂形制结构的发展变化,,结合永安陵到永泰陵八个陵墓石雕艺术风格的演变和发展状况可将其发展序列分成四个阶段七个时期。第一阶段为一期永安陵、二期永昌陵、三期永熙陵;第二阶段为四期永定陵、五期永昭陵;第三阶段为六期永厚陵;第四阶段七期为永裕、永泰两陵。并对各期特点进行了论述。 写实与传神:北宋七帝八陵雕像艺术传承与特征,是本文主体论证第二部分。宋陵石雕像组合在中国古代帝陵石雕像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他在中国古代帝陵神道石像发展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北宋七帝八陵石雕广泛继承了前代优良传统,创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有着鲜明的时代艺术特征,即写实中有夸张,静中有动,形神兼备。宋陵石雕的精细刻画是以前各代陵墓石雕所不及的。汉、唐时期陵墓雕刻作品不拘于局部的细微变化,而求通过大的形体关系、总的动态设计和强大的体量感来传达雄伟壮美的气魄和健康优美的神韵。北宋七帝八陵石雕既继承了这一优秀的传统,而又向精彩细腻的深入刻画进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效果,对以后帝陵石雕有较大的影响。明代孝陵,十三陵和清代的东、西陵正是这一传统的继承,但却过于追求装饰效果以致有流于繁琐之感。 纵观宋陵石雕创作的全过程,从前到后无论人物或动物雕像都沿着写实这一倾向趋于完善并走向成熟。宋陵石雕以写实为主调,而在写实中又注意夸张,有时为了视觉与透视的需要,大胆的突出某一部分、减弱另一部分,从而使观众的感觉很妥帖。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增加了艺术作品的生动性,没有夸张就没有艺术,有夸张,它就比现实更美好,更具有魅力。宋代杰出的匠师们深深懂得这个艺术法则并能很巧妙的应用到石雕像上。静中有动,寓动于静,这是陵墓雕刻艺术的另一个重要法则,写实的形象刻画和夸张的艺术表达能使作品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这正是宋代雕塑所体现出的艺术特征。 本文也介绍了北宋七帝八陵的雕像所反映的世俗生活对雕刻风格的影响。另外,宋代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时代,对帝陵石雕也有很多影响。 本文最后得出结论:北宋七帝八陵雕像具有写实中有夸张,静中有动,形神兼备等鲜明的时代艺术特征,写实与传神是北宋七帝八陵雕像之完美总结。希望对现代民族化雕塑创作与民族文化复兴有所裨益。
【关键词】:写实传神 七帝八陵 雕像 艺术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879.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17
- 一、 研究对象说明11
- 二、 选题价值11-13
- 三、 研究方法13
- 四、 文献综述13-17
- 第二章 七帝八陵雕像基本状况和类型分期17-21
- 一、 雕像内容17-18
- 二、 考古形制与艺术风格类型分期18-21
- 第三章 写实与传神:北宋七帝八陵艺术传承与特征21-39
- 一、 雕像艺术史背景及承启关系21-24
- 二、 艺术特征24-34
- (一) 艺术体系的独特性24-25
- (二) 艺术风格分期析论25-30
- (三) 总体风格特征:写实形真与夸张神巧30-34
- 三、 世俗生活对雕刻风格的影响34-36
- 四、 七帝八陵雕像价值36-39
- 结论39-41
- 参考文献41-43
- 附图43-51
- 致谢51-52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2-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毅;宋代皇陵制度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9年01期
2 蓝山;;宋陵石刻[J];对外大传播;1995年09期
3 石祥强 ,钱步辉;传统雕塑与创新[J];雕塑;1997年02期
4 梁思成;;《中国雕塑史》序[J];重庆建筑;2009年07期
5 郭湖生;戚德耀;李容淦;;河南巩县宋陵娍查[J];考古;1964年11期
6 孟凡人;;北宋帝陵石像生研究[J];考古学报;2010年03期
7 秦大树;;试论北宋皇陵的等级制度[J];考古与文物;2008年04期
8 孙振华;当代雕塑的问题和思考[J];美术观察;1997年07期
9 曾竹韶;宋陵石刻艺术[J];美术研究;1980年04期
10 王鲁豫;;宋陵石雕艺术浅谈[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1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勇;中国传统雕塑的造型语言及对当代雕塑创作的思考[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0266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026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