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中原早期城市与文明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8 19:08

  本文关键词:中原早期城市与文明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原地区 仰韶至二里头文化时期 城市 文明


【摘要】:本文所说的中原是以嵩山地区为中心,范围涉及今河南大部、山西南部、关中地区以东、河北南部等区域,重点空间范围限定在河南大部和山西南部区域。该地区位于中国大陆的腹心地带,地形多样,资源丰富,气候适宜,自旧石器时代以来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古代文明,建造了一系列城市,为我们深入研究城市与文明之间的关系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新的考古发现,运用地层学、类型学、聚落考古学、社会学等方法,并结合文献学相关资料,对中原早期城市起源与发展的历程、城市社会的复杂化、城市性质及城市在文明研究中的地位等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界定了本文研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对文中出现的存在争议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和界定,回顾并梳理了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并介绍了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是中原早期城市的起源与发展探讨。综合考察中原地区城市的聚落形态、数量、规模、建造技术等方面,认为早期城市经历了裴李岗文化时期和仰韶文化早中期的孕育、仰韶文化晚期的起源、龙山文化时期的推广、新砦期和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初步发展等四个阶段,且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第三章为中原早期城市社会复杂化历程研究。通过对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晚期至二里头时期不同文化城址内房屋建筑、墓葬、祭祀遗存、高等级手工业作坊的分析,认为仰韶文化晚期两座城址已经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阶层分化,但二者表现的并不一致。龙山时期不同文化城址内遗存反映的阶层分化情况也不一致,其中陶寺文化城址内社会阶层分化情况最为显著,阶层之间的区别也十分明显。与陶寺城址相比较,王湾三期、后冈二期、王油坊类遗存城址所反映的阶层分化并不十分明显,但也在不同方面表现出当时城内社会有一定程度的分化。同一文化城址之间的复杂化情况也不一致,如王湾三期文化的城址之间,王城岗与古城寨城内的社会较为复杂,郝家台与蒲城店城内的社会则相对简单。新砦期两座城址,其中一座城址的材料尚未公布,仅从新砦城址内遗存分析,其城内社会阶层分化较为简单。二里头文化城址内的社会人员可以划分多个阶层,其中二里头遗址内各层级社会人员均有,而其他城址内生活的人员既没有最高层,也没有最底层。第四章是中原早期城市的性质研究。综合分析仰韶至二里头时期各个城址的规模、位置、城内布局、文化内涵等情况,认为仰韶时期的两座城址均属于区域性政治中心。龙山时期诸城址的性质,有些属于所在文化区域的政治中心,如陶寺和平粮台。多数属于所在文化一定范围内的政治中心,如王城岗、古城寨、新砦、徐堡、西金城、孟庄等城址。一部分应该是所属文化区域内防御、扩张的军事据点或重镇,如蒲城店和郝家台等城址。个别如后冈城址属于后冈二期文化分布范围内小的中心聚落。新砦和东赵小城两座新砦期城址,前者属于新砦期文化的政治中心,应是都邑;后者应属于防御性质的城市,但也不排除其作为一方政治中心的可能。二里头时期的城址,既有都邑性质的二里头遗址,军事方国性质的大师姑和望京楼等城址,也有为大师姑和望京楼城市提供物质资源的储备中心东赵中城,亦有二里头文化向南方扩张之时建立的军事重镇蒲城店城址。而辉县孟庄城址则很可能属于先商文化的军事方国。第五章探讨中原早期城市在文明研究中的地位。综合分析文献和考古材料,认为中原地区的文明起源自仰韶文化晚期,到龙山文化时期初步形成,至新砦期和二里头时期最终形成。通过对文明要素情况的梳理,可知除了城市的起源、推广与发展的过程与文明起源、形成的时间一致,其他文明要素要么在文明起源之前已经出现,要么在文明形成之后才最终形成。城市出现与发展本身即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集中反映,城市社会的复杂化也是整个社会复杂化的缩影,城市性质的确定是社会性质确定的重要证据,城市群布局也是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关系的见证。而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高级阶段,是阶层分化以后人类文化的存在方式,是对社会进入阶级状态以后的概括和总结。因此,中原早期城市是该地区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物质体现。第六章为结语,总结了本文研究取得的重要收获与成果。
【关键词】:中原地区 仰韶至二里头文化时期 城市 文明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87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6
  • 第一章 绪论16-30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阐释与界定16-21
  • 一、中原与早期16-17
  • 二、城市与城址17-20
  • 三、文明与文明起源20-21
  • 第二节 研究历史与现状21-25
  • 一、研究历史21-24
  • 二、研究现状24-25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25-26
  • 一、研究目的25
  • 二、研究意义25-26
  • 第四节 研究方法26-28
  • 一、地层学、类型学和年代学26-27
  • 二、聚落考古学27
  • 三、二重证据法27-28
  • 四、环境考古学28
  • 小结28-30
  • 第二章 中原早期城市的起源与发展30-63
  • 第一节 城市的孕育30-37
  • 一、环壕聚落的出现30-32
  • 二、城墙建造技术的出现32-33
  • 三、社会的发展33-36
  • 四、洪水的激发36-37
  • 第二节 城市的起源37-41
  • 一、文献记载中原城市的出现37-39
  • 二、中原地区考古发现的最早城市39-41
  • 第三节 城市的推广41-54
  • 一、中原龙山文化第二期城址41-42
  • 二、中原龙山文化第三期城址42-45
  • 三、中原龙山文化第四期城址45-54
  • 第四节 城市的初步发展54-62
  • 一、新砦期城址54-57
  • 二、二里头时期城址57-62
  • 小结62-63
  • 第三章 中原早期城市社会的复杂化历程63-101
  • 第一节 仰韶时期城市社会复杂化的遗迹记录63-66
  • 一、房屋建筑63-64
  • 二、墓葬64-65
  • 三、祭祀遗存65-66
  • 第二节 龙山时期城市社会复杂化的遗迹记录66-80
  • 一、房屋建筑67-73
  • 二、墓葬73-76
  • 三、祭祀遗存76-80
  • 第三节 新砦期城市社会复杂化的遗迹记录80-82
  • 一、房屋建筑80-81
  • 二、墓葬81
  • 三、祭祀遗存81-82
  • 第四节 二里头时期城市社会复杂化的遗迹记录82-99
  • 一、房屋建筑83-87
  • 二、墓葬87-91
  • 三、祭祀遗存91-93
  • 四、高级作坊区93-99
  • 小结99-101
  • 第四章 中原早期城市的性质101-134
  • 第一节 中原仰韶时期城市的性质101-107
  • 一、郑州西山城址的性质101-104
  • 二、龙山岗城址的性质104-107
  • 第二节 中原龙山时期城市的性质107-122
  • 一、陶寺文化城址的性质107-112
  • 二、王湾三期文化城址的性质112-119
  • 三、后冈二期文化城址的性质119-121
  • 四、王油坊类文化遗存城址的性质121-122
  • 第三节 中原新砦期城市的性质?122-125
  • 一、新砦城址的性质122-124
  • 二、东赵小城的性质124-125
  • 第四节 中原二里头时期城市的性质125-132
  • 一、二里头遗址的性质125-127
  • 二、大师姑城址的性质127
  • 三、望京楼城址的性质127-128
  • 四、孟庄城址的性质128-129
  • 五、蒲城店城址的性质129-131
  • 六、东赵中城的性质131-132
  • 小结132-134
  • 第五章 中原早期城市在文明研究中的地位探讨134-170
  • 第一节 中原地区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时间134-146
  • 一、文献记载中原地区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时间134-140
  • 二、考古发现确认的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时间140-143
  • 三、文明起源与形成时间辨析143-146
  • 第二节 中原地区文明要素的出现与发展146-158
  • 一、青铜器146-151
  • 二、文字151-155
  • 三、礼制建筑155-158
  • 第三节 各文明要素与文明的关系158-169
  • 一、青铜器与文明的关系158-159
  • 二、文字与文明的关系159-160
  • 三、礼制建筑与文明的关系160-161
  • 四、城市与文明的关系161-169
  • 小结169-170
  • 第六章 结语170-174
  • 参考文献174-189
  • 附表189-192
  • 个人简历192-193
  • 致谢193-194


本文编号:10566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0566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6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