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大西安地区墓葬类考古遗存保护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9 04:02

  本文关键词:大西安地区墓葬类考古遗存保护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西安 墓葬 考古遗存 保护模式


【摘要】:作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墓葬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除帝陵外,经考古发掘工作后的中小型墓葬,形制结构清晰,建造方式明确,并出土有大量陪葬品,在“事死如生”丧葬观念下,这些中小型墓葬更加完整地再现了当时大众社会的物质和精神世界,是探究古代社会文化的窗口,具有相当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当代,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日益流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早已不再“画地为牢”,而更多的趋于使遗产为所在地的居民服务,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协调发展,这赋予了文化遗产新的社会经济价值。然而,由于中小型墓葬本身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规模,使其受关注程度和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如火如茶的城市的建设扩张之前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之后,这些墓葬则免不了面临为城市发展建设让步牺牲的尴尬结局。本文针对城市及其周边建设中中小型墓葬(群)面临的严峻现状,以大西安战略规划中大西安的地域范围为研究范畴,选取了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性的五十余座经考古发掘的墓葬(群),对其进行现状调查和分类统计,在已有的大遗址保护运作模式基础之上,结合遗存自身特点,探索总结出几种适用于墓葬类考古遗存的保护模式。文章一共涉及五个部分:第一章:阐明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现状,选定研究对象和范围,说明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对大西安地区墓葬类考古遗存的现状进行总结,并分析存在问题;第三章:以不同的分类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共性;第四章:提炼出不同的保护模式;第五章: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大西安 墓葬 考古遗存 保护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878.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2
  • 第一章 绪论12-22
  • 1.1 选题背景12-16
  • 1.1.1 机遇与挑战——大西安战略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双刃剑”12-14
  • 1.1.2 矛盾——墓葬类遗存保护现状与其重要价值不成比例14
  • 1.1.3 关键——考古遗产在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工作普及中的重要作用14-15
  • 1.1.4 偏差——民众对我国古代丧葬观念的审视态度15-16
  • 1.1.5 忽视——对非帝陵类墓葬的关注程度远低于对帝陵和大遗址16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6-18
  • 1.2.1 对城市化进程中及大西安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分析16-17
  • 1.2.2 国内外墓葬类遗存的保护模式研究分析17-18
  • 1.3 相关法律规范和国际宪章18-21
  • 1.3.1 我国古代对墓葬类遗存的法律制度保护18
  • 1.3.2 近现代的考古工作法规18-19
  • 1.3.3 新中国成立之后制定的系列法规政策19-20
  • 1.3.4 国外法律宪章中关于墓葬类遗存的保护20-21
  • 1.4 研究对象21
  • 1.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21-22
  • 第二章 大西安地区墓葬类考古遗存现状及问题22-30
  • 2.1 遗存本体现状22-24
  • 2.1.1 不可移动部分本体现状22-24
  • 2.1.2 可移动部分现状24
  • 2.2 环境现状24-27
  • 2.2.1 周边环境现状24-25
  • 2.2.2 交通现状25-27
  • 2.3 展示现状27-28
  • 2.3.1 不可移动部分展示现状27-28
  • 2.3.2 移动部分展示现状28
  • 2.4 管理与科研现状28-30
  • 2.4.1 管理现状28-29
  • 2.4.2 研究现状29-30
  • 第三章 大西安地区墓葬类考古遗存分类研究30-38
  • 3.1 按考古发掘方式分类30-31
  • 3.2 按周边环境分31-35
  • 3.2.1 城市环境32-33
  • 3.2.2 城乡接合部33-34
  • 3.2.3 乡村34-35
  • 3.3 按墓葬(群)规模分35-36
  • 3.4 其他36-38
  • 第四章 大西安地区墓葬类遗存保护模式研究38-46
  • 4.1 保护模式制定原则38-39
  • 4.1.1 依法保护原则38
  • 4.1.2 综合性原则38
  • 4.1.3 因地制宜原则38
  • 4.1.4 惠及民生、协调发展原则38
  • 4.1.5 合理、永续利用原则38-39
  • 4.2 保护模式制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39-40
  • 4.3 保护模式制定40-46
  • 4.3.1 考古遗址公园模式40-41
  • 4.3.2 市民公园模式41-42
  • 4.3.3 农家休闲模式42-43
  • 4.3.4 博物馆模式43-45
  • 4.3.5 名人纪念地模式45-46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46-48
  • 参考文献48-50
  • 附录50-56
  • 致谢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光中;走进《中国考古大发现》[J];书屋;2000年08期

2 雨言;;《新中国考古五十年》一书面世[J];考古;2000年04期

3 古运泉;李岩;李子文;;广东考古世纪回顾[J];考古;2000年06期

4 古运泉;;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简介[J];考古;2000年06期

5 刘诗中;;江西考古的世纪回顾与思考[J];考古;2000年12期

6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J];价格月刊;2001年10期

7 吴春明,钟礼强;20世纪闽台考古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美国科研人员为考古工作添帮手[J];传感器世界;2001年09期

9 徐光冀;对三峡库区考古工作的几点意见[J];四川文物;2001年02期

10 燕生东,尹秀娇,王琦;20世纪枣滕地区考古发现与研究[J];枣庄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林辉;;近年来西藏地区主要开展的考古工作及收获[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2 罗宗真;;我和六朝考古——回顾六朝考古工作五十年[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梁太鹤;;可乐考古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A];2004乌蒙论坛论文集(一)[C];2004年

4 张忠良;王峰;富锡良;;综合物理探查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研究[A];上海市岩土工程检测中心论文集(1995—2005)[C];1995年

5 ;中国金莲山考古发现疑似针灸用具[A];全国第六届骨科微创手术与多种针刀手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索秀芬;;内蒙古东部地区考古学术研讨会纪要[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7 张忠培;;关于内蒙古东部地区考古的几个问题——在内蒙古东部地区考古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8 刘诗中;;江西考古的世纪回顾与思考[A];艺海探真——论文论著选编[C];2011年

9 郭京宁;;北京考古发现与北京文化之都建设[A];当代北京研究(2012年第4期)[C];2012年

10 郭京宁;;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推动北京文化之都建设——从北京的考古工作谈起[A];繁荣古都历史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坛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虹;缩微与光盘技术在考古信息存储中的应用比较[N];中国文物报;2005年

2 李陈奇 赵评春;重视基建考古保护文化遗产[N];黑龙江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侯永锋;转播平面媒体的考古直播[N];辽宁日报;2003年

4 文/文阁;让文物考古信息尽快传出去[N];陕西日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周毅;考古与公众[N];文汇报;2000年

6 新华社记者 黎张、李翔丽;直播与炒作,会让考古“受伤”[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7 黄华;拼接历史碎片的考古人[N];云南日报;2004年

8 董纯进;西沙考古,后续工作路漫漫[N];海南日报;2007年

9 高纪春(北京邮电大学文法经济学院副教授);考古中国:复活先民真实生活[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10 陈鹤颜;大渡河亘古奔流 述说悠远的文明[N];雅安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瑞霞;中原地区数字环境考古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高蒙河;长江下游考古时代的环境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林金鑫;综合地球物理考古方法的应用可行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侯仰军;考古发现与夏商起源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王晓毅;陶寺考古:技术的实证解析[D];山西大学;2011年

6 潘艳;长江三角洲与钱塘江流域距今10000-6000年的资源生产:植物考古与人类生态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付宁;史前至12世纪中国北方地区的东西文化交流[D];内蒙古大学;2007年

8 王新春;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考古学史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9 刘建国;GIS支持的聚落考古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10 潘碧华;三峡早期人居环境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云菁;公众考古传播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2 吴玲;安徽考古的兴起[D];安徽大学;2015年

3 代生;考古发现与《天问》研究[D];烟台大学;2008年

4 范伊然;考古项目的电视新闻表达[D];吉林大学;2008年

5 程涛;胶东先秦考古发展史[D];烟台大学;2014年

6 蒋淑杰;协助界定考古地层边界的测试报警系统的开发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

本文编号:10589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0589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b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