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轻素结玉盒——元代范文虎墓玉贯耳壶的考古学观察

发布时间:2017-10-20 12:41

  本文关键词:轻素结玉盒——元代范文虎墓玉贯耳壶的考古学观察


  更多相关文章: 玉贯耳壶 元代 范文虎 功用 艺术风格


【摘要】:玉贯耳壶是元代范文虎墓中出土的精美玉器之一,自公布以来备受关注。该贯耳壶不但质料上乘、工艺精湛,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与同墓出土的玉素面带具、玉虎钮花押等一起,成为已往研究元代玉作的标准器具。同墓中的相关文物不仅说明墓主范文虎入元后曾进入国家高层核心官僚体系,并且从一个侧面集中反映了范氏个人的艺术品味。考古发现和文献材料证明玉壶的准确命名应该是"玉贯耳壶";同时结合范氏特殊的身份,可以认为这件玉贯耳壶是宋末元初江南地区玉作高手的一件杰出作品,功用则是盛放香料。当时文人官僚普遍有追随"文雅好古"的风尚,并从"仿古、摹古"到"习古",由此也揭示出宋代到元代仿古玉容器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风格嬗变的原因。
【作者单位】: 南京博物院;
【关键词】玉贯耳壶 元代 范文虎 功用 艺术风格
【分类号】:K876.8
【正文快照】: 范文虎是南宋与蒙元战争后期重要的高级将领,他左右着战局的变化,掌控着南宋的存亡,降元之后步步累迁至平章政事、尚书右丞,成为“南人”之中入元官职最高者[1]。本文拟以考古发掘中玉器出土的情况为基础,结合历年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安徽安庆棋盘山范文虎墓中出土的玉贯耳壶(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欣;刘振宇;;成都市出土南宋螭纹玉璧初探[J];收藏家;2014年12期

2 张峋;;三门出土的青铜贯耳瓶[J];东方博物;2014年01期

3 郭康松;;论辽文化对唐文化的继承[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扬之水;;穿心合[J];紫禁城;2010年03期

5 李林;;海盐镇海塔及出土文物[J];东方博物;2009年04期

6 孟凡人;;南宋帝陵攒宫的形制布局[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06期

7 赵一新;赵婧;蒋金治;;金华南宋郑继道家族墓清理简报[J];东方博物;2008年03期

8 赵瑞廷;康宇凤;;唐代金银工艺对辽代金银器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鲜仲文;历代玉器螭纹之异同[J];东南文化;2005年02期

10 董新林;塔拉;;内蒙古扎鲁特旗浩特花辽代壁画墓[J];考古;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骏;;腰玉横金——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元范文虎墓玉带具的考古学观察[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7年02期

2 左骏;;轻素结玉盒——元代范文虎墓玉贯耳壶的考古学观察[J];东南文化;2016年06期

3 袁泉;秦大树;;新安沉船出水花瓶考[J];考古与文物;2016年06期

4 邓昶;朱和平;;宋代仿古青铜器造型的设计学考察[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6年05期

5 胡进驻;;中国古代高级贵族陵墓区规划制度浅探[J];华夏考古;2016年01期

6 王天姿;王禹浪;;辽金元时期壁画研究综述概要[J];满族研究;2016年01期

7 崔士岚;;《涑水记闻》中的宋辽关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8 李玉君;张新朝;;从民族融合视角看儒家文化对契丹族墓葬壁画的影响[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

9 彭善国;刘辉;;东北、内蒙古出土的耀州窑青瓷——以墓葬材料为中心[J];考古与文物;2015年01期

10 张峋;;三门出土的青铜贯耳瓶[J];东方博物;2014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司学标;;阜阳市博物馆藏宋代铜镜[J];文物;2013年02期

2 王牧;;中国南方地区宋元时期的仿古青铜器[J];南方文物;2011年03期

3 李同乐;;宋学在台州的兴起和发展[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王牧;;宋元仿古青铜器上的纹样[J];收藏家;2010年10期

5 李林;;海盐镇海塔及出土文物[J];东方博物;2009年04期

6 杨文成;卢引科;曾雳;李绪成;李升;谢涛;毛求学;;四川彭州宋代青铜器窖藏[J];文物;2009年01期

7 久保智康;彭涛;;新安沉船装载的金属工艺品——其特点以及新安沉船返航的性质[J];南方文物;2008年04期

8 张志勇;辽朝与唐朝监察制度比较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9 张景明,马利清;论辽代早中期金银器的唐代风格[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10 杨黛;辽代刑法与《唐律》比较研究[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本文编号:10672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0672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f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