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如何理解上古:简析“玉教”的理论意义及商榷

发布时间:2017-10-20 21:11

  本文关键词:如何理解上古:简析“玉教”的理论意义及商榷


  更多相关文章: 上古 中国文明探源 玉教 宗教学


【摘要】:中国文明的诸项起源特点共同指向上古最重要的物质文化——玉,针对此,相关的理论建构却是真空地带,"玉教"理论的提出正是对这种空白的呼应与弥补。无论西方还是中国学界,一直在寻找包括中国在内不同文明发展的历史经验,以此反思现代性和西方学术理论的有限性。在此思潮背景下,"玉教"的提法既是对中国文化大传统的知识经验表述,以此区别于学术界习以为常的西学研究话语,同时,又多少有重新走入西方宗教学的窠臼之嫌。在实证与阐释之间,"玉教"理论如何通过对物质文化的研究,扩散出一套能阐释上古文化的理论话语,这是它的生命力,也是难点所在。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关键词】上古 中国文明探源 玉教 宗教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编号:10&ZD10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876.8;B933
【正文快照】: 如何走近与理解上古,这绝非历史学、考古学或其它任何一个学科的学术话题。不啻讲,它在根本上形塑和制约了我们对“传统”、“历史”、以及文化身份、价值认同等诸方面的理解。不同时期、不同语境和研究范式导致“上古”于时人之意义有本质区别,尤以有无“史”字为分水岭。“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孙隆基;清季民族主义与黄帝崇拜之发明[J];历史研究;2000年03期

2 叶舒宪;;“玉器时代”的国际视野与文明起源研究——唯中国人爱玉说献疑[J];民族艺术;2011年02期

3 谭佳;;回归大传统:中国文明起源特性与神话学整合[J];百色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4 谭佳;;现代性转型中的“《春秋》学”悖论——以梁启超的观点为例[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铁晓娜;披着虎皮化虎复仇——《聊斋志异·向杲》浅论[J];蒲松龄研究;2004年03期

2 张翔里;;神秘的中国西羌丝绸之路[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3 杨东晨;一部古为今用的高水平区域经济史著作——评王鑫义主编《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4 朱志荣;商代甲骨文书法的审美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5 刘玉梅;浅论孔子象征诗学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朱志荣,邵君秋;商代青铜器纹饰的审美特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周书灿;;商代对江淮地区的经营——兼论江淮地区的文明化进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王彦章;;清代一产三男旌表政策之流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詹利;;陶艺之美的透析——泥的语言、火的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10 马育良;简帛文献能向我们启示什么[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伟;索伦鄂温克宗教信仰:仪式、象征与解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崔存明;荀子与儒家六艺经典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孙赫;论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人才引进[D];吉林大学;2011年

6 豆海锋;长江中游地区商代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赵永斌;中国汉族北方母系起源的遗传学初探[D];吉林大学;2011年

8 何威;河州土司何锁南家族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廖国一;珠江流域中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徐广伟;东北渔猎先民原始图符纹饰在赫哲族中的传承与应用[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淳;中国文明与国家探源的思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杨肇清;二十年来河南考古发现与研究[J];华夏考古;1999年03期

3 村田雄二郎;康有为的日本研究及其特点——《日本变政考》《日本书目志》管见[J];近代史研究;1993年01期

4 陈长年;庚子勤王运动的几个问题[J];近代史研究;1994年04期

5 牟永抗;吴汝祚;;水稻、蚕丝和玉器——中华文明起源的若干问题[J];考古;1993年06期

6 任式楠;;我国新石器时代聚落的形成与发展[J];考古;2000年07期

7 陈全家;方启;李霞;赵海龙;程新民;郑钟仁;;吉林和龙青头旧石器遗址的新发现及初步研究[J];考古与文物;2008年02期

8 曹桂岑;马全;;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掘简报[J];文物;1983年03期

9 葛兆光;;道统、系谱与历史——关于中国思想史脉络的来源与确立[J];文史哲;2006年03期

10 张得水;;“文明探源:考古与历史的整合”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原文物;2006年01期



本文编号:10693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0693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3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