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延庆西屯墓地人骨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9 03:19
本文关键词:北京延庆西屯墓地人骨研究
【摘要】:西屯墓地位于居庸关和八达岭长城以北,属于塞外。从地理位置上看,该地区是内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的接壤地带,是中原农业文明与北方草原文明发生碰撞、融合的重要区域。按照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燕山南麓冀北地区在夏商以来,便是古代北方各族栖息繁衍之地,西周初,周武王封召公于燕,汉武帝破匈奴后,将乌桓迁至塞外,北京地区在汉代已成为中原王朝的控制范围。受中原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汉人和汉文化的扩散,势必给当地土著人群和文化带来强烈冲击。西屯墓地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的数量最多、人骨保存情况最好的一批汉代墓葬群,因此,对西屯墓地出土人骨资料的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将为探讨汉代北京地区族群间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一份颇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本文分别从性别、年龄、身高、病理以及颅骨形态等方面对西屯墓地古代居民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体质人类学研究。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对北京及周边地区古代居民人种特征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为全面的认识该地区的人种地理变迁提供了详实的参考数据。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绪论 简要的介绍了西屯墓地的自然地理位置,概述了西屯墓地的考古学背景和历史背景,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相关问题。第二章古人口学研究 通过性别和年龄鉴定,对西屯墓地汉代至明清性别比例构成和平均死亡年龄的分布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理清了西屯墓地古代居民口寿命的时代变化规律。第三章身高的研究 依据西屯墓地古代居民的肢骨最大长,对其进行了身高的推算,发现西屯墓地汉代至明清居民的身高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没有明显的提升和下降。在与其他组对比研究中,可以看出西屯三个时代组男性组身高处于中等的位置,女性北朝组身高明显高于其他对比组和现代组。第四章古病理学研究 对西屯墓地古代居民骨骼的创伤、疾病和口腔疾病进行了较为细致大观察和分析,并对龋齿和牙周病的发病率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第五章颅骨非测量性状的研究 对颅骨连续性形态特征的观察与分析表明,西屯墓地汉代组古代居民和北朝组古代居民,在颅骨形态上具有较为明显的一致性,颅骨形态特征显示出较为强烈的亚洲蒙古人种东亚类型特点;在对颅骨非连续性形态特征的研究中,选择较少受性别和年龄影响的性状与其他古代组和现代组进行了比较,西屯汉代组与姜家梁组、陶家寨组以及东亚现代组接近。第六章颅骨测量性状的研究 种系纯度检验显示,西屯汉代组古代居民应该是属于一个同种系的群体,人种学研究显示,西屯汉代组古代居民与代表东亚蒙古人种的华北组和华南组关系最为密切,与代表东北亚蒙古人种的爱斯基摩人群存在一定相似性,与代表北亚蒙古人种的蒙古组和通古斯组的关系最为疏远;西屯北朝组古代居民与代表东亚蒙古人种的抚顺组以及代表东北亚类型的爱斯基摩组接近,,与代表北亚类型的蒙古组及通古斯组关系疏远。第七章与相关人群之比较 西屯汉代组古代居民体质特征与玉皇庙东周时期古代居民非常接近,同时也与关中地区周代居民、汉唐居民存在着较近的遗传学距离,表明西屯汉代居民一方面传承了本地东周时期戎狄族群的基因,另一方面,其体质特征也受到了来自陕西周人族群的影响,从而表现出二者混合的性状。 通过对北京及周边地区先秦两汉时期人种地理分布的梳理,作者认为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长城沿线冀北地区是“古华北类型”的核心分布区,晚商时期,“古东北类型”人群扩散至冀中地区,至东周时期,“古华北类型”和“古东北类型”开始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秦汉以降,来自关中、晋中地区的“古中原类型”北上,加快了该地区的汉化进程,冀北地区原著民“古华北类型”族群基因,在汉代以后便逐渐沉淀在以“古中原类型”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中去了。西屯墓地汉代居民对现代汉民族人群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基因奠基者效应。第八章结语 对前七章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
【关键词】:体质人类学 西屯墓地 颅骨形态 汉代 人群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Q983;K878.8
【目录】:
- 内容提要4-5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1章 绪论13-17
- 1.1 西屯墓地自然地理概况13-14
- 1.2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相关说明14-17
- 1.2.1 研究目的14-15
- 1.2.2 相关说明15-17
- 第2章 古人口学研究17-29
- 2.1 材料与方法17
- 2.2 性别构成与时代变异17-19
- 2.2.1 方法17-18
- 2.2.2 结果18-19
- 2.3 年龄构成与时代变异19-23
- 2.4 与华北地区古代组居民的比较23-26
- 2.4.1 死亡年龄分布特点的比较23-24
- 2.4.2 两性死亡年龄分布特点的比较分析24-26
- 2.5 小结26-28
- 注释28-29
- 第3章 身高的研究29-43
- 3.1 西屯墓地古代居民身高的推算29-38
- 3.2 与其他汉以后古代组身高之比较38-39
- 3.3 小结39-41
- 注释41-43
- 第4章 古病理学研究43-69
- 4.1 骨骼的创伤43-50
- 4.1.1 骨折44-48
- 4.1.2 骨质砍创48-50
- 4.2 骨骼的疾病50-57
- 4.2.1 骨骼的非特异性感染50-54
- 4.2.2 骨肿瘤54-55
- 4.2.3 先天性关节病55
- 4.2.4 营养及代谢性疾病55-57
- 4.3 口腔疾病57-66
- 4.3.1 龋病57-62
- 4.3.2 牙周病62-64
- 4.3.3 根尖脓肿64-65
- 4.3.4 牙齿畸形65
- 4.3.5 重度磨耗65-66
- 4.4 小结66-67
- 注释67-69
- 第5章 颅骨的非测量性状研究69-89
- 5.1 颅骨连续性形态特征的统计与分析69-76
- 5.1.1 材料与方法69
- 5.1.2 结果及分析69-76
- 5.2 颅骨的非连续性形态特征研究76-86
- 5.2.1 引言76
- 5.2.2 材料与方法76-77
- 5.2.3 观察项目77-79
- 5.2.4 结果与分析79-86
- 5.3 小结86-87
- 注释87-89
- 第6章 颅骨测量性状研究89-113
- 6.1 颅骨测量数据及形态特征分析89-102
- 6.2 种系关系讨论和种系纯度检验102-104
- 6.3 种族类型的初步分析104-111
- 6.3.1 与现代主要人种支干的比较104-105
- 6.3.2 与亚洲蒙古人种及其区域类型的比较105-107
- 6.3.3 与亚洲蒙古人种各近代组的比较107-111
- 6.4 小结111-112
- 注释112-113
- 第7章 西屯居民与相关人群之比较113-143
- 7.1 材料与方法113
- 7.2 西屯居民与汉代及汉以后各古代组之比较113-124
- 7.2.1 对比材料113-117
- 7.2.2 比较与分析117-124
- 7.3 与先秦时期各古代组之比较124-134
- 7.3.1 对比材料124-127
- 7.3.2 比较与分析127-134
- 7.4 北京及周边地区先秦两汉人种地理变迁134-140
- 7.4.1 引言134
- 7.4.2 材料介绍134-135
- 7.4.3 比较与分析135-138
- 7.4.4 小结138-140
- 注释140-143
- 第8章 结论143-147
- 参考文献147-153
- 附表153-199
- 附图199-221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成果221-223
- 后记223-22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巍;;山西大同北魏时期居民的种系类型分析[J];边疆考古研究;2005年00期
2 易振华;河北宣化白庙墓地青铜时代居民的人种学研究[J];北方文物;1998年04期
3 王巍;曾祥龙;刘武;;中国夏代人的牙周疾病状况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5期
4 毛r均;颜
本文编号:11111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111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