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南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观察
本文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南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观察
更多相关文章: 青藏高原东南部 新石器时代 考古学比较研究 自然地理分区
【摘要】:本文将综合自然地理分区和考古学文化研究相结合,分别考察了青藏高原东南部3个地理单元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面貌,进而探讨它们的相互关系,并根据遗存反映的信息推测当地的生业方式及其发展状况,最后认为相似的考古学文化面貌是由相似的生存环境决定的,同时随生存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K871.13
【正文快照】: 一、前言青藏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的气候环境导致人类活动并不剧烈,高原内部各地理单元的差异造成文化发展并不平衡。根据综合自然地理分区,本文所指的青藏高原东南部包括3个地理单元[1]:藏东、川西切割山地针叶林、高山草甸区,藏南山地灌丛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格旺堆,普智;西藏考古工作40年[J];中国藏学;2005年03期
2 李永宪;考古在西藏[J];中国文化遗产;2005年05期
3 王恒杰;;西藏自治区林芝县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75年05期
4 新安;;西藏墨脱县马尼翁发现磨制石锛[J];考古;1975年05期
5 傅大雄;;西藏昌果沟遗址新石器时代农作物遗存的发现、鉴定与研究[J];考古;2001年03期
6 霍巍;西藏考古新发现及其意义[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7 孙智彬;;1989年四川主要考古发现概述[J];四川文物;1990年02期
8 杨文成;陈剑;陈学志;范永刚;杨昕;代堂才;代福尧;;四川马尔康县哈休遗址调查简报[J];四川文物;2007年04期
9 陈学志;马尔康孔龙村发现石棺葬墓群[J];四川文物;1994年01期
10 李林辉;山南邦嘎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新发现与初步认识[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春辉;;对阿坝州马尔康哈休古文化遗址的几点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2 杨盛昌;单振光;黄春梅;刘春燕;朱万龙;罗谦;王政昆;;大绒鼠冷驯化和脱冷驯化能量代谢特征的变化[J];动物学杂志;2012年02期
3 王艳云;;西藏传统餐饮厨具设计制造中的生态意识[J];包装学报;2010年03期
4 尹建昌;;大九寨核心景区旅游气候资源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罗敏;周翔飞;阿绒甲措;;川西康区主要藏族民间世俗性歌舞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于斌;梁留科;朱连奇;刘峰贵;周强;;青藏铁路沿线近100年地震震级与频次变化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0期
7 石硕;;西藏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对认识西藏远古文明的价值[J];中国藏学;1992年01期
8 王恒杰;;迪庆藏区的历史传统与自然因素[J];中国藏学;1992年01期
9 霍巍;;论卡若遗址经济文化类型的发展演变[J];中国藏学;1993年03期
10 霍巍;西藏高原史前时期墓葬的考古发现与研究[J];中国藏学;199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于斌;朱连奇;梁留科;刘峰贵;周强;;青藏铁路沿线近100年地震震级与频次变化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2 张健平;吕厚远;吴乃琴;李丰江;杨晓燕;王炜林;马明志;张小虎;;关中盆地6000~2100cal.aB.P.期间黍、粟农业的植硅体证据[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3 王艳云;;西藏传统餐饮厨具设计制造中的生态意识[A];2010中国包装行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李永宪;;论西藏史前农作物的两个问题——以卡若遗存为例[A];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卓嘎;藏族天文历算传承模式及其变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杨毛措;聂赤赞普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商志远;树轮δ~(13)C变化特征的多角度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沛林;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5 李涯;电子媒介传播与嘉绒“达尔尕”口承教育的变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陈士林;川贝母群落生态及分子生物学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1年
7 郭松玲;陕西农业资源开发潜力与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8 惠振江;陕北毛乌素沙地与黄土区过渡地带荒漠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9 延昊;中国土地覆盖变化与环境影响遥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10 王学求;大型矿集区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以东天山为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斌;青藏铁路沿线地震灾害风险区划[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洁;藏族天葬文化的伦理意义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杨雪梅;云南高原湖泊湿地景观保护与开发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余正军;黄土高原南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地形和行政中心对其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庆忠;北方一季作农田非生长季土壤矿化氮消长规律[D];沈阳农业大学;2002年
6 郭继艳;川滇地区石棺葬的区域类型[D];四川大学;2002年
7 吕红亮;西南夷身体装饰品的初步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8 李凌颖;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D];河北农业大学;2005年
9 李月苓;山东省园林绿化树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10 林琴琴;中亚热带几种森林类型生态学特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万勇;;西藏林芝盆地新生代晚期的自然环境[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80年01期
2 戴尔俭;;西藏,
本文编号:11457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145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