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之后:废墟、纪念地与文化景观视觉化
发布时间:2017-11-09 16:21
本文关键词:地震之后:废墟、纪念地与文化景观视觉化
【摘要】:20世纪80至90年代,地震、战争、冲突等灾难类主题纪念物的建造与研究成为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的社会现象,其关乎对灾难的理解和死亡的感知。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是具有废墟、遗址、纪念地、博物馆和墓地多维特征的复合体地点,在差异空间内表现出死与生、铭记与忘却、集体与个体、神圣与亵渎之间对立、抵消且彼此依存的关系,通过视觉化与物质化勾勒出北川可见与可感知的现实和象征性文化景观。
【作者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2016SZYQN2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藏彝走廊自然灾害及其应对经验的人类学研究”(13XSH030)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878-28
【正文快照】: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帆;;信息视觉化设计的里程碑与发展——从信息视觉化设计案例观察信息视觉化设计的发展历程[J];美术向导;2011年03期
2 吉扬;;标准推动了电影先期视觉化的发展[J];中国标准化;2008年10期
3 陈红玉;;从文学和电影之间关系的演变来看文学视觉化转向的必然性[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06期
4 曾军;;从“视觉”到“视觉化”:重新理解视觉文化[J];社会科学;2009年08期
5 齐廷杰;;在场与缺席[J];东方艺术;2011年13期
6 曹正文;;论广西形象在广告中的视觉化表现[J];视听;2012年10期
7 丹·罗姆;;视觉化思考的妙处[J];IT时代周刊;2014年10期
8 王波;王伟;;图腾与抽象——图腾意味与图腾对象的视觉化[J];美术界;2013年05期
9 张东升;;试论新民乐创新及其视觉化传播[J];电影文学;2008年02期
10 李静楠;;小荷才露尖尖角——论婚礼微电影的视觉化变迁[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顺发;;视觉化报纸与美丽经济[A];中国企业家世纪论坛(2007美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
本文编号:11626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162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