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媒介的文化记忆与传播方式——以嵩山武则天碑刻为例
本文关键词:碑刻媒介的文化记忆与传播方式——以嵩山武则天碑刻为例
【摘要】:碑刻作为中国古代主要的传播媒介之一,在中国文化传播史上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碑刻对文化的传播通过文化记忆来实现,这个过程包括记忆的编码、存储和重构。在中国古代传播中,传播者优先选择能够更好地满足其特定传播目的和需要的媒介来进行讯息的编码。重构则充当了储存器、发酵器、放大器的作用,可以使碑刻承载的文化讯息完成传播、增殖和积淀,从而使文化得以延续。
【作者单位】: 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分类号】:K877.4;G206.2
【正文快照】: 清代学者阮元在《文言说》中对古人的传播活动有过一段叙述:“古人无笔砚纸墨之便,往往铸金刻石,始传久远。”[1](P586)作为中国古代主要的传播媒介之一,碑刻在中国文化的传播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在纸张发明之前,碑刻是我国重要的书写媒介,碑刻传播也是中国土生土长的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智武;;中国古代墓志起源新论——兼评诸种旧说[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2 程兵;;高昌墓砖研究初探[J];书画世界;2011年03期
3 司彩玲;;从高低语境文化交际理论看中美交际模式差异[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李建军;伊丽曼·艾孜买提;李蕾;;学术期刊非言语当面退稿的策略[J];编辑之友;2009年12期
5 胡小雪;;熹平石经在中国书史上的地位[J];图书与情报;1988年01期
6 李雅菁;;山西村政建设的经济学分析——90年前的宪政试验[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游晓琼;从文化的“动”与“静”重释“文化定型”[J];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龙仕文;阮先玉;;认知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探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Z1期
9 贺琳;;高低语境文化冲突及有效沟通策略[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陈振峰;;从高低语境文化的角度探讨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罗思明;;词典使用技能教学的认知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陈寒松;;高语境文化下家族企业知识传承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洪菊;叶昌炽与清末民初金石学[D];兰州大学;2011年
2 刘海宇;山东汉代碑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刘雪芹;《论语》英译语境化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张多强;《三希堂法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傅琳凯;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宏;试论清代篆刻艺术的发展与繁盛[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刚;学与政[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姜维公;汉代学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9 靳永;书法研究的多重证据法[D];山东大学;2006年
10 朱天曙;周亮工及其《印人传》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晓伟;汉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考古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黄芳;从“祥云小屋中国故事”看国家形象塑造[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琳琳;共用性设计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4 王军兵;新出土墓志与唐代文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李侃;战国秦汉出土灯具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杨天通;李济的考古学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黎婷婷;中俄大学生拒绝言语行为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殷识;瞿中溶金石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海雅;唐代寺碑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冯军;济渎庙碑刻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霄冰;;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2 吉子;;守护历史文化记忆[J];中国建设信息;2008年13期
3 柳成栋;闻鹭;;哈尔滨——文化记忆中的独特风景[J];黑龙江史志;2009年03期
4 解玺璋;;我们的文化记忆[J];中国企业家;2009年21期
5 时统宇;;打捞濒临沉没的文化记忆[J];青年记者;2011年22期
6 连连;;历史变迁中的文化记忆[J];江海学刊;2012年04期
7 马亚鹏;;民族文化记忆与文化自觉[J];东方企业文化;2012年13期
8 陈建娜;;宁波城镇化过程中文化记忆传承面临的挑战[J];宁波通讯;2013年23期
9 西川;;文化记忆和虚假的文化记忆——在柏林世界文化宫“文化记忆”研讨会上的发言[J];作家;2006年07期
10 王霄冰;;文化记忆与文化传承[J];励耘学刊(文学卷);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霄冰;;文化记忆、传统创新与节日遗产保护[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2 郝苏民;;十字路口上的困难抉择——寻觅无文字民族语言保护与文化生态、文化记忆、社会发展的阐释[A];民族学人类学的中国经验——人类学高级论坛2003卷[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廷勤;重视文化记忆抢救工程[N];承德日报;2006年
2 王雪冰;文化记忆与节日遗产保护[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黄适远;以“文化记忆”实现文化成长[N];哈密日报(汉);2012年
4 王福州;留住城市的文化记忆[N];中国文化报;2012年
5 意娜;文化记忆[N];中国经营报;2012年
6 《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编辑 徐佳和;不要让文化记忆旁落他乡[N];东方早报;2013年
7 著名作家 王蒙;守望老北京的文化记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8 本报记者 吴晓杰;首个老年节,延续“文化记忆”[N];光明日报;2013年
9 李揽月;城市别割裂文化记忆[N];安徽经济报;2004年
10 李可;元宵节: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符号[N];光明日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青峰;文化记忆下的黄帝及其现代价值[D];兰州大学;2008年
2 聂宁;论大尝祭中的文化记忆[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3 王舒云;文化记忆习得—语言和纪念碑教学论关联视角下的《记忆场》分析[D];浙江大学;2014年
4 张润;记忆与身份[D];中国美术学院;2014年
5 额尔德木图;敖包、文化记忆与游牧社会[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丽燕;景观作为文本:杭州凤凰山和古树意义的生成[D];浙江大学;2013年
7 韩霓;俄罗斯文化记忆视角下的彼得大帝[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8 杨欣;“不朽者”作为记忆中的形象及其指向的价值意义[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9 杨莹雪;活的记忆[D];复旦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261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226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