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地区两汉墓葬研究
本文关键词:巫山地区两汉墓葬研究
【摘要】:巫山位于峡江地区的腹心,最早为巴国的领地。公元前633年,楚灭夔占巫地至前277年秦代楚占巫地之前,三百多年的时间里为楚国所占。公元前277年至公元前202年西汉王朝建立之前,秦王朝对巫山地区有着短暂的统治。公元前202年开始,巫山地区归于汉王朝的统治。巫山地区地理环境复杂,以及文化归属的更迭,使得境内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区域性特征。有鉴于此,该文在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立足现有的新材料、新成果,利用考古类型学、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法等方法对巫山一带两汉时期的墓葬从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方面进行全新梳理,综合对比分析,揭示两汉时期各个阶段中,所蕴含的巴文化、楚文化、秦文化、中原文化、本地文化以及其他地方文化。墓葬作为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集中反映当时社会生话的方方面面。巫山地区两汉时期墓葬形制多样,数量众多,集中分布在大宁河和长江的汇合处,随葬器物也十分丰富为研究该地区两汉时期历史提供了丰厚的素材。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历史文献和地理环境的角度阐释巫山地区在考古学文化上的重要性,并且概述一下前人在巫山地区做过的考古学研究。第二部分,介绍巫山地区两汉时期墓葬形制和具有明显文化因素表现力的随葬器物,初步发现该地区在两汉时期仍然存在着复杂的文化面貌。第三部分,以目前收集的巫山地区两汉时期的墓葬发掘材料为基础,对本地区的两汉时期墓葬进行分期,依据原发掘报告的初步分期进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本地区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的变化规律,将巫山地区的两汉时期墓葬分为四期,即西汉早期、西汉中期至晚期、王莽至东汉早期以及东汉中期至晚期,同时对每一期文化因素表现突出的随葬器物进行统计分析,对每一期所反映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影响等方面进行阐释。通过从墓葬形制和典型随葬器物所表现的文化因素,来了解巫山地区两汉时期的文化面貌。第四部分,与东、西临近地区发现的两汉时期墓葬从墓葬形制、随葬器物埋葬习俗等三方面作对比研究,通过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来了解小区域文化面貌的概况。根据分期和随葬器物随葬情况的变化,发现的规律是:墓葬形制从仅见竖穴土坑墓到出现土洞墓和砖(石)室墓再到土洞墓和砖(石)室墓迅速发展占据主流;随葬器物从仅有仿铜陶礼器组合到出现模型明器再到模型明器占据主要位置而仿铜陶礼器组合退出随葬品行列。根据巫山地区两汉时期墓葬在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上的演变规律,文中初步将巫山地区的文化演变分为三个阶段,即西汉早期、西汉中期至东汉早期以及东汉中期至晚期。第五部分,对巫山地区两汉时期墓葬的主要特点、其所反映的汉代历史文化以及墓葬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回顾和总结,同时指出文章存在的不足。巫山地区作为三峡的一个重要地带,对其的考古学研究也必然是峡江这一区域性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巫山地区两汉时期墓葬所表现的文化特征在各个小阶段的变化,可以从一个侧面诠释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进程,该文希望通过对于巫山地区两汉时期的考古学研究,进一步丰富渝东文化类型。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87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甄尽忠;;论两汉时期的河患及其治理[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06期
2 庞宇;;两汉时期投壶游戏玩法的发展变化研究[J];兰台世界;2013年06期
3 王彩云;两汉时期的图书收集与整理[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年05期
4 张晓红;两汉时期的哲学思潮与治黄思想[J];江汉论坛;2000年07期
5 陈业新;两汉时期气候状况的历史学再考察[J];历史研究;2002年04期
6 陈业新;两汉时期天体异常灾害论探讨[J];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03期
7 胡廷;试述两汉时期青海社会历史的特点[J];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01期
8 李辉;两汉时期抗御自然灾害措施初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9期
9 王子今;两汉时期“梁宋”地区的商路[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甄尽忠;论两汉时期的地震与赈济[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付笑萍;;班固与班姓[A];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成立30周年暨第二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卜风贤;樊志民;;两汉宫廷斗争中用毒现象透析[A];第一届中国古代毒物学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封海清;;儒学式微与西晋灭亡——道德失落的政治危害[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李勉 晋文;两汉时期合肥兴衰的原因[N];合肥日报;2013年
2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 杨振红;两汉时期的农器演进及其地位[N];光明日报;2002年
3 李小树;两汉时期史学的传播[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范爱萍;“牛郎织女”与汉代婚姻[N];中国艺术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琳琳;河南汉代陶楼艺术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2 穆葳;两汉时期的山岳信仰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3 李兆;酒与两汉社会[D];山西大学;2014年
4 柳华;两汉时期“择都”观念及其影响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5 李俊娜;两汉社会异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6 毛倩;巫山地区两汉墓葬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7 张卫东;有关两汉时期皖南开发若干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8 侯瑞;两汉时期的军法[D];吉林大学;2007年
9 陈玉霞;两汉时期冀州的官吏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10 吕文静;论两汉时期的尊老养老传统[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308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230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