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女俑服饰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两汉女俑服饰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两汉时期 两汉社会 女俑 女性服饰 服饰变化
【摘要】:服饰,在古代不仅具有蔽体美观的作用,而且根据上层统治阶级的需要,被赋予了更多政治、文化上的要素。与男性不同的是,处于男权社会统治下的女性,相较而言,受到上层统治阶层的束缚更多。纵观两汉有关女性服饰的实物资料,以女俑身上的服饰跨度时间最长,形制也较为清晰完备,因此,本文在大量收集两汉时期女俑实物资料的基础上,对女俑服饰根据深衣和襦裙两种形制进行分类,并将木俑作为陶俑的补充进行说明,尽可能复原两汉时期女俑服饰的原貌。两汉时期的女俑服饰的服装形制以深衣制为主,曲裾深衣在西汉晚期以后基本消失,直裾深衣从西汉一直延续到东汉,并且在西汉晚期之后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与袍服相融合的趋势,并逐渐演变为同一种服装。在饰的方面,由西汉早期的坠马髻到东汉晚期高髻的转变。另外女俑服饰在两汉的变化遵循了一个规律:由西汉早期紧裹于身的深衣和襦裙,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西汉晚期以后,衣裙变得越来越宽松,到了东汉中晚期,服饰愈加肥大。此外,木文结合女俑本身的身份和地位,以及其在两汉社会所扮演的角色,深入分析了由两汉女俑服饰所能体现的两汉时期部分女性的生活状态和两汉的社会面貌,认为:女俑的身份为“婢女”,其社会地位非常低下,并且婢女内部分级明显,而其服饰较为精美华丽,体现了主人的身份地位及财力,结合两汉蓄婢之风的盛行,体现了两汉社会的奢靡浮夸攀比之气。本文最后提出思考:影响服饰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两汉服饰发生重大转变的时间是在西汉晚期到东汉初年的新莽前后,服饰的变化是否与此有关。本文结尾对全文进行全面总结,并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深化本文的论点并进一步提出思考。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S941.12;K87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业新;两汉时期的灾害及对经济影响的分析[J];江海学刊;2002年05期
2 赵晔;;两汉时期自然灾害与社会救灾的统计分析[J];中国统计;2014年01期
3 卜凤贤;周秦两汉时期农业灾害致灾原因初探[J];农业考古;2002年01期
4 肖英;刘思华;;两汉时期的道家环境保护思想研究[J];求索;2012年04期
5 吴方浪;吴方基;;东汉时期的“疫”灾再探[J];城市与减灾;2012年06期
6 叶文程;;中国古外销陶瓷的港口和路线(下)[J];河北陶瓷;1990年03期
7 刘亮;;我国古代的“校车”管理[J];安全与健康;2012年16期
8 李伟南 ,李东黎;汉代灶画拾零[J];中国食品;1996年09期
9 赵清;地理环境对徐州汉代经济繁荣的促进作用[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10 李青;张勇;;楼兰两汉织物艺术论[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付笑萍;;班固与班姓[A];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成立30周年暨第二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卜风贤;樊志民;;两汉宫廷斗争中用毒现象透析[A];第一届中国古代毒物学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封海清;;儒学式微与西晋灭亡——道德失落的政治危害[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李勉 晋文;两汉时期合肥兴衰的原因[N];合肥日报;2013年
2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 杨振红;两汉时期的农器演进及其地位[N];光明日报;2002年
3 李小树;两汉时期史学的传播[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范爱萍;“牛郎织女”与汉代婚姻[N];中国艺术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琳琳;河南汉代陶楼艺术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2 穆葳;两汉时期的山岳信仰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3 李兆;酒与两汉社会[D];山西大学;2014年
4 柳华;两汉时期“择都”观念及其影响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5 李俊娜;两汉社会异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6 毛倩;巫山地区两汉墓葬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7 杜宁;两汉时期西域农业考古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8 张曦;两汉女俑服饰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9 张卫东;有关两汉时期皖南开发若干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10 侯瑞;两汉时期的军法[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604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260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