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中国古代铜鼓非炊具论

发布时间:2017-12-08 18:19

  本文关键词:中国古代铜鼓非炊具论


  更多相关文章: 古代铜鼓 万家坝型铜鼓 青铜时代 南方部族 少数民族宗教


【摘要】:万家坝型铜鼓是目前考古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古代铜鼓。由于这一类型的古代铜鼓的鼓面上多有烟炱等遗存,从而导致学术界有古代铜鼓是炊具的说法,但从古代铜鼓所处的青铜时代文化背景及南方边疆远古部族宗教文化背景来看,都能印证古代铜鼓不是炊具。
【作者单位】: 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民族大学学生工作处;
【基金】:云南民族大学学术带头人才科研项目“南方边疆古代铜鼓宗教文化艺术及传承研究”(YNMD2015041477)
【分类号】:K876.41
【正文快照】: 考古及学术研究表明,古代铜鼓历代存世于我国西南边疆地区,闻宥先生曾指出,古代铜鼓是西南兄弟民族独立的文化[1]。自汉唐以来,古代铜鼓已见诸汉地记载,如认为古代铜鼓是“南蛮至今用之战阵祭享”[2]。虽然都认同古代铜鼓的首要功能是用于祭祀和战阵,但对古代铜鼓的研究,一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童恩正;;试论早期铜鼓[J];考古学报;1983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丽云;;两汉时期对西南地区的开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12期

2 刘建;张斌;;崖壁画上的宗教舞仪——广西花山崖画采风“报告”[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肖正伟;哀牢国与滇国之辨析[J];保山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4 郑杰文;西王母神话的源渊及其在中原地区的流播和演变[J];滨州师专学报;1993年Z1期

5 方铁;南诏、吐蕃与唐朝三者间的关系[J];中国藏学;2003年03期

6 李金莲;云南古代滇池地区青铜文化中的贮贝器综述[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车广锦;论船棺的起源和船棺葬所反映的宗教意识[J];东南文化;1985年00期

8 陈国强;东南越族文化特质与铜鼓[J];东南文化;1986年02期

9 陈为;东瓯西迁之议[J];东南文化;1986年02期

10 陈明芳;大凉山彝族腹心地区的博什瓦黑石刻造像[J];东南文化;199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明生;;从自然瓜果到人文瓜果——论佤族“司岗里”文化的产生及其演变[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安琪;;中国南方“汉臣赐鼓”传说的成因及流变考[A];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高级论坛2012卷[C];2012年

3 周旺;;论西南桂、滇、黔三省区少数民族小吃文化的区域个性[A];饮食文化研究(2005年第3期)[C];2005年

4 王大道;肖秋;;论铜鼓起源于陶釜——兼论最早类型铜鼓[A];古代铜鼓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0年

5 石钟健;;铜鼓船纹中有没有过海船[A];古代铜鼓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0年

6 雷从云;;关于铜鼓起源的认识[A];古代铜鼓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0年

7 蒋炳钊;;从铜鼓的社会作用探讨铜鼓的起源[A];古代铜鼓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0年

8 张增祺;;略论铜鼓的起源与传播[A];古代铜鼓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0年

9 张世铨;;论古代铜鼓的分式[A];古代铜鼓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0年

10 汪宁生;;佤族铜鼓[A];古代铜鼓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夏彪;文化认同视域下大理白族教育互补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牛长立;比较视野中的鄂尔多斯式青铜斧[D];南京大学;2011年

3 周小艺;兴盛、衰落与重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苟爽;明清以来仡佬族分布格局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井祥贵;纳西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倪玉湛;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D];苏州大学;2011年

7 黄厚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史前文化中的鸟形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8 李晓斌;历史上云南文化交流现象研究[D];云南大学;2002年

9 王晓帆;中国西南边境及相关地区南传上座部佛塔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10 钟智翔;论缅语语音的历史分期与历史发展[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扬;云南佤族银饰艺术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09年

2 程雯慧;中国古代船舶的审美特征[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3 赵莹;云南聚落的生长与发展研究初探[D];重庆大学;2004年

4 刘隽;摇钱树及其图像的初步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秦立凯;先秦两汉时期西南铁器的传播与发展[D];西南大学;2006年

6 张威媛;论艺术与设计的辩证关系[D];天津美术学院;2007年

7 金圆恒;南诏的民族政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8 陈洁;云南傣族服饰及其图案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9 尹睿婷;云南少数民族的太阳纹样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10 黄俊敏;云南百濮、百越、氐羌三大族群服饰的“胎记”[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兰;中国古代社会使用青铜农器问题的初步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1960年00期

2 宋世坤;;贵州铜鼓的分布、类型和断代[J];贵州文史丛刊;1980年00期

3 于省吾;_灱坠俏目瓷檀鏶性岅[J];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7年Z1期

4 高至喜;;湖南宁乡黄材发现商代拝器和遗址[J];考古;1963年12期

5 ;四川会理出土的一面铜鼓[J];考古;1977年03期

6 李伟卿;;中国南方铜鼓的分类和断代[J];考古;1979年01期

7 陈振中;;殷周的钱、摏——青铜铲和锄[J];考古;1982年03期

8 安志敏;;一九五二年秋季郑州二里冈发掘记[J];考古学报;1954年02期

9 汪宁生;;试论中国古代铜鼓[J];考古学报;1978年02期

10 汪宁生;;晋宁石寨山青铜器图象所见古代民族考[J];考古学报;1979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伊萍;;黑龙江东部地区青铜时代遗存初识[J];边疆考古研究;2003年00期

2 吴青云;;辽宁大连市土龙子青铜时代积石冢群的发掘[J];考古;2008年09期

3 韩建业;;略论中国的“青铜时代革命”[J];西域研究;2012年03期

4 刘立丽;;对大连地区青铜时代起始时间的探讨[J];华夏考古;2013年01期

5 吴曾德 ,叶杨;论广东青铜时代的三个基本问题[J];东南文化;1993年04期

6 张合荣;贵州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经济[J];贵州文史丛刊;1996年02期

7 ;北纬30度的青铜时代[J];科学大观园;2010年23期

8 查尔斯·海汉姆;王剑雄;钟治;;东南亚青铜时代的断代:文化内涵的重要作用[J];南方民族考古;2010年00期

9 刘景文;何明;;吉林汪清县水北青铜时代遗址的发掘[J];考古;2005年01期

10 彭明瀚;;铜与青铜时代中原王朝的南侵[J];江汉考古;199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永炎;黄功杨;;青铜时代铜的开采和冶炼[A];文物保护技术(1981~1991)[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昱;中国最早进入青铜时代[N];社会科学报;2000年

2 丁海霖;青铜时代“石城”鲅鱼圈现身[N];营口日报;2008年

3 许宏 荻晔 整理;金道锡行:青铜时代的资源流动[N];东方早报;2012年

4 尼葛丽;博尔塔拉河流域发现早期青铜时代军事遗存[N];中国文物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陈曦 曾江;中国北方青铜时代研究走向纵深[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白云翔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礼器衰落与日用品高度发展:广延的青铜时代[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7 记者 徐若寒 通讯员 刘宇 韩迅雷;大梅沙发现青铜时代遗址[N];深圳商报;2000年

8 孙世成邋马文建;乐都发现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墓葬和遗址[N];青海日报;2008年

9 通讯员 才保;茶卡盐湖首次发现青铜时代遗址[N];柴达木日报;2010年

10 朱大可;鼎:青铜时代的金属记忆[N];南方周末;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白嘎丽玛;青铜时代蒙古高原鹿造型艺术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莹;胶东半岛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人地关系演变的初步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图旭刚;辽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遗存初步分析[D];吉林大学;2014年

3 王迪;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山东地区纺轮浅析[D];山东大学;2009年

4 张颖;从青铜器的演变过程解读青铜时代的艺术美[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673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2673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1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