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试论华北细石器工业的出现

发布时间:2017-12-15 10:18

  本文关键词:试论华北细石器工业的出现


  更多相关文章: 华北 出现期细石器 周缘调整横断刻面型雕刻器 北方系细石器


【摘要】:在LGM时期,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华北的旧石器人选择了频繁移动的游动生活。因此,石器群也自然地选择了在宿营地附近收集低成本、低品质的小形石料的收集方式,并且掌握了高效使用这些石料的制作办法,从而促成了石器的小型化和定形度的降低,以及剥离小型石片技术的发达。大约2.5万年前,随着猛犸象动物群的流入,带有北方系细石器工业的人群经东北部南下,并与华北人群有了接触。南下人群所持有的细石叶技术,与华北人群频繁的移动及对小型石料高效率的使用方式相适应,产生了有效狩猎武器。但是,华北人群不把这些细石叶技术直接引入,而是以他们本来就持有的剥片技术为基础,模仿使用楔形细石核的细石叶技术,或者是通过转化剥片技术等方式来引进细石叶技术。笔者认为河北孟家泉、二道梁、山西柿子滩S12、宁夏彭阳PY03地点、陕西龙王徔、甘肃大地湾、河南西施应该属于出现期细石器工业。
【作者单位】: 日本独立行政法人国立文化财机构奈良文化财研究所;
【分类号】:K876.2
【正文快照】: 和打击剥离削片等手法加工成台面,最终形成楔形细石核。下川类型的源头是大约2.51.导言万年前的华北地区地域性石叶工业;虎头梁近些年,杜水生[1]和陈胜前[2]各自发类型的来源是西伯利亚旧石器中期文化。另表了有关中国北方细石器工业起源的论文,外,下川类型细石器文化因呈马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虎才;;我国东北地区晚更新世中晚期环境变化与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绝灭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9年01期

2 ;凌源西八间房旧石器时代文化地点[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3年02期

3 贾兰坡;;中国细石器的特征和它的传统、起源与分布[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8年02期

4 金昌柱,徐钦琦,郑家坚;中国晚更新世猛犸象(Mammuthus)扩散事件的探讨[J];古脊椎动物学报;1998年01期

5 李超荣;郁金城;冯兴无;;北京市王府井东方广场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00年09期

6 孙建中;柯曼红;石兴邦;张子明;陈哲英;吴加安;张素琳;;下川遗址的古气候环境[J];考古;2000年10期

7 王建;王向前;陈哲英;;下川文化——山西下川遗址调查报告[J];考古学报;1978年03期

8 张东菊;陈发虎;BETTINGER R L;BARTON L;吉笃学;MORGAN C;王辉;程晓钟;董广辉;GUILDERSON T P;赵晖;;甘肃大地湾遗址距今6万年来的考古记录与旱作农业起源[J];科学通报;2010年10期

9 陈全家;王春雪;;东北地区近几年旧石器考古的新发现与研究[J];考古学研究;2008年00期

10 赵静芳;;柿子滩遗址S12地点发现综述[J];考古学研究;2008年0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启晓;;黑龙江省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2003年00期

2 蒋璐;朱永刚;;查干木伦河下游细石器初步分析[J];边疆考古研究;2003年00期

3 陈全家;王春雪;宋丽;;吉林大安后套木嘎石制品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2005年00期

4 阿·潘·杰烈维扬科;王春雪;赵海龙;李有骞;;东亚地区石叶工业的形成[J];边疆考古研究;2007年00期

5 谭英杰;;黑龙江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回顾与展望[J];黑龙江文物丛刊;1982年01期

6 魏正一;;呼兰河畔早期细石器遗址考察[J];黑龙江文物丛刊;1982年03期

7 干志耿,魏正一;黑龙江省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J];北方文物;1989年01期

8 魏正一;李龙;;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发现的石器[J];北方文物;1990年03期

9 刘景芝;华北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文化初探[J];北方文物;1994年04期

10 陈全家;吉林镇赉丹岱大坎子发现的旧石器[J];北方文物;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益人;;关于下川文化的几个问题[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2 陈哲英;;中国细石器起源于华北的新证据——塔水河石制品再认识[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3 冯兴无;;中国旧石器时代骨、角器研究的历史与现状[A];第九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益人;周倜;;丁村遗址群发现的新材料[A];第九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超荣;;王府井文化在我国旧石器文化中的地位[A];第九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傅仁义;;关于东北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时期几个问题的探讨[A];第九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朱之勇;;晚更新世中国细石器遗址的分布特征[A];第十一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王春雪;盛立双;;天津蓟县闯子峪和大孙各庄旧石器地点发现的石器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王星光;;“仰韶温暖期”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文明[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陈国强;周立方;;从考古看闽台文化与中原文化渊源关系[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四卷][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卓炜;中国东北地区西南部旧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人地关系发展阶段的量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李法军;河北阳原姜家梁新石器时代人骨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吉笃学;中国北方现代人扩散与农业起源的环境考古学观察[D];兰州大学;2007年

4 汪洋;广富林良渚先民体质及文化适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刘玉英;晚更新世晚期以来二龙湾玛珥湖植被与环境演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李有骞;黑龙江流域及东临地区旧石器工业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徐利斌;文明的兴衰:蒙城尉迟寺遗址古文化层生态地质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8 郑韬凯;从洞穴到聚落[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9 方启;吉林省东部地区黑曜岩石器微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陈虹;华北细石叶工艺的文化适应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云峰;先秦时期青铜铸造标准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石丽;云南张口洞遗址的铀系年代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杨淑娟;内蒙古喜桂图县真猛犸象古DNA研究及真象亚科系统发育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4 赵海龙;石叶及细石叶剥制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5 张华;中国大陆黑斑侧褶蛙种群的线粒体DNA分岐与建群历史:上新世隔离事件与独立的避难所扩张[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国强;ISSR分子标记揭示黑斑侧褶蛙中国种群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春雪;金斯太洞穴遗址旧石器时代石制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陈娜;试论西南地区的双肩石器[D];四川大学;2006年

9 王行军;冀西北坝上地区新生代地层层序与环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10 王法岗;山东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荣寰,胡俭彬;东北地区末次冰期以来气候地貌的若干特征[J];冰川冻土;1988年02期

2 潘保田,陈发虎;青藏高原东北部15万年来的多年冻土演化[J];冰川冻土;1997年02期

3 王春雪;陈全家;;试析吉林和龙石人沟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古人类的技术与行为[J];边疆考古研究;2007年00期

4 杨大山;;饶河小南山新发现的旧石器地点[J];黑龙江文物丛刊;1981年01期

5 杨大山;;漠河出土的打制石器[J];黑龙江文物丛刊;1982年01期

6 干志耿,魏正一;黑龙江省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J];北方文物;1989年01期

7 魏正一;李龙;;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发现的石器[J];北方文物;1990年03期

8 于汇历,邹向前;黑龙江省龙江县缸窑地点的细石器遗存[J];北方文物;1992年03期

9 于汇历;黑龙江省旧石器时代考古二十年[J];北方文物;2000年01期

10 陈全家;吉林镇赉丹岱大坎子发现的旧石器[J];北方文物;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左明智(作者单位:全州县先进性教育办公室);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简报编写要诀[N];桂林日报;2005年



本文编号:12916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2916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0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