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平原全新世孢粉记录气候变化与古文化演替
本文关键词:豫北平原全新世孢粉记录气候变化与古文化演替
更多相关文章: 豫北平原 全新世 孢粉记录 考古记录 气候变化 文化演替
【摘要】:在14C测年和岩石学的基础上,对豫北平原全新世钻孔沉积物孢粉分析,发现了蒿属、藜科、禾本科、菊科、莎草科、香蒲属6大科属草本,桦属、栎属、榆属3大科属阔叶类,以及裸子植物和蕨类各2种。孢粉含量具有6阶段的组合特征,分别对应6个时期的古气候与古环境演化:10 200~8 200 cal BP,气候冷湿,8 200 cal BP处指示了一次较大的降温事件;8 200~4 000 cal BP,温湿条件有波动,整体上显示了全新世中期整体暖湿气候的特征;4 000~3 300 cal BP,湿度较4 000 cal BP时降低,气候由冷湿向冷干转变;3 300~2 400 cal BP,整体呈寒冷干旱的气候特征;2 400~1 350 cal BP,温度小幅回升,降水增加,气候变暖变湿;1 350 cal BP迄今,温度小幅回落,气候较为干凉。总体上呈"凉湿—暖湿—凉干"的变化特征,各对应时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别呈现出"欠兴旺-兴旺-衰落"的景象。全新世气候的变化对古文化的兴衰演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温度和湿度升高时期,受水热配置影响,喜湿热动植物增多,植被茂盛,原始农牧业生产力上升,物质相对丰富,人口增加,文化遗址单个规模、密度增大,显示出古文化兴旺的景象;反之,原始农牧业生产力下降,物质相对匮乏,文化遗址单个规模、密度相对变小,显示出古文化衰落的景象。本文研究结果初步表明中原地区中、晚全新世古气候变化与古文化兴衰之间有着很好的耦合关系。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2261,40930210) 生环国重自主课题(GBL11203)~~
【分类号】:K878;P532
【正文快照】: Holocene Climate Changes Derived from Spore-Pollen Recordsand Neolithic Culture Succession in Northern Henan PlainLi Kuangjia1,2,Gu Yansheng2,3,Liu Hongye21.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2.State Ke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立原;;中国黄土高原洛川剖面S5以来的孢粉学记录[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4年01期
2 张振卿;许清海;李月丛;阳小兰;荆志淳;唐际根;;殷墟地区土壤剖面孢粉组合特征及环境意义[J];第四纪研究;2007年03期
3 朱彦民;;商代晚期中原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J];南开学报;2006年05期
4 吴文祥,葛全胜;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J];第四纪研究;2005年06期
5 吴文祥,葛全胜;全新世气候事件及其对古文化发展的影响[J];华夏考古;2005年03期
6 吴文祥,刘东生;4000aB.P.前后东亚季风变迁与中原周围地区新石器文化的衰落[J];第四纪研究;2004年03期
7 方修琦,葛全胜,郑景云;环境演变对中华文明影响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古地理学报;2004年01期
8 郭书元,孙长虹;河南濮阳西水坡新石器时代遗址瓣鳃类动物群的生态环境分析[J];古地理学报;2003年04期
9 张居中 ,潘伟彬;河南舞阳贾湖遗址2001年春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02年02期
10 吴文祥,刘东生;5500aBP气候事件在三大文明古国古文明和古文化演化中的作用[J];地学前缘;2002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雄;山彪镇与玻璃阁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陈钦龙;郑韩故城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东;谭亮成;安芷生;;我国季风区5 ka BP气候事件[J];地球环境学报;2016年05期
2 李贶家;顾延生;刘红叶;;豫北平原全新世孢粉记录气候变化与古文化演替[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6年05期
3 杨文春;;“大象退却”的学术史[J];高校社科动态;2016年03期
4 李中轩;吴国玺;朱诚;郑敬刚;李开封;焦士兴;;4.2~3.5kaBP嵩山南麓聚落的时空特征及其演化模式[J];地理学报;2016年09期
5 史双双;赵强;赵晋泉;蒋汉朝;李自红;;临汾盆地晚第四纪地层划分与新构造运动分析[J];地震工程学报;2016年04期
6 孙永刚;贾鑫;;辽西地区红山文化时期生业方式及其相关问题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7 朱生辉;刘菀;;中国古代骨针产品分类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年07期
8 王树芝;岳洪彬;岳占伟;;殷商时期高分辨率的生态环境重建[J];南方文物;2016年02期
9 侯光良;;青藏高原的史前人类活动[J];盐湖研究;2016年02期
10 毛瑞雪;蔡演军;马乐;成星;;河南马沟洞石笋记录的早中全新世气候和环境变化[J];地球环境学报;2016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建波;赵都邯郸和郑韩故城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郄瑞环;魏国与中山国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3 李志鹏;两周时期葬马遗存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4 贾尧;侯马哛祈遗址新月小区祭祀遗存的动物考古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王宇;新郑郑国祭祀遗址相关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徐团辉;韩都城变迁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7 岳亚莉;豫北地区战国墓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武庄;中山国灵寿城初探[D];郑州大学;2010年
9 鲍颖建;郑韩故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10 陶新伟;新郑郑韩故城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诚;马春梅;张文卿;郑朝贵;唐领余;卢雪峰;刘克新;陈惠中;;神农架大九湖15.753kaB.P.以来的孢粉记录和环境演变[J];第四纪研究;2006年05期
2 黄天树;;《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所见虚词的搭配和对举[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陈年福;;殷墟甲骨文词汇概述[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4 许清海,李月丛,阳小兰,郑振华;中国北方几种主要森林群落表土花粉组合特征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5年05期
5 李月丛,许清海,肖举乐,阳小兰;中国北方森林植被主要表土花粉类型对植被的指示性[J];第四纪研究;2005年05期
6 李杰,旺罗,裴云鹏,彭淑贞;甘肃西峰6.2~2.4MaB.P.红粘土中孢粉记录及古植被演化[J];第四纪研究;2005年04期
7 许清海,杨振京,阳小兰,李月丛,郑振华,王瑞君;滦河流域及周边地区花粉与植被关系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5年03期
8 孙雄伟,夏正楷;河南洛阳寺河南剖面中全新世以来的孢粉分析及环境变化[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9 许清海,李月丛,阳小兰,陈辉,吕新苗;青藏高原东北部典型花粉类型埋藏特征及其与植被关系的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10 阎顺,李树峰,孔昭宸,杨振京,倪健;乌鲁木齐东道海子剖面的孢粉分析及其反映的环境变化[J];第四纪研究;2004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进驻;东周郑韩墓葬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洪杰;;全新世的中国犀类及其地理分布[J];动物学杂志;1993年06期
2 魏乐军,郑绵平,蔡克勤;西藏洞错发现全新世第一次冷期的证据[J];地学前缘;2000年02期
3 赵景波,岳应利,黄春长,郝利民;西安地区全新世土壤的演变[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03期
4 陈锐;克里雅河流域全新世绿洲环境变迁[J];第四纪研究;2002年03期
5 付淑清,陈淑娥,魏明建,李英,李勇;天水谢家湾全新世环境变迁及人地关系演化[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4年02期
6 周群英;西安地区全新世环境变迁与土壤的形成演化[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7 张小咏,李永化,刘耕年,尹怀宁;辽西北地区全新世中期以来环境变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4年04期
8 李小强,赵宏丽,闫敏华,王升忠;东北三江平原全新世火演化及其与植被和气候的关系[J];地理科学;2005年02期
9 李菁;袁源;;长江流域全新世古洪水研究进展[J];固原师专学报;2006年03期
10 史威;朱诚;王富葆;田晓四;;渝东峡江区全新世环境考古与环境变迁研究现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发虎;安成邦;;西部全新世环境快速变化与西部开发[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甘枝茂;桑广书;甘锐;岳大鹏;;全新世渭河西安段河道变迁与土壤侵蚀[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何元庆;姚檀栋;沈永平;张忠林;庞洪喜;卢爱刚;;中国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的回顾与讨论[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4 庞奖励;黄春长;;黄土地层记录的关中地区全新世时期重要水文事件研究[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5 范淑贤;吉云平;;河南平原全新世古植被变迁[A];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6 朱湘元;王长炎;张诚;黄长水;;福建长乐全新世磁性地层的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5)[C];1989年
7 温锐林;肖举乐;常志刚;翟大有;周朗;许清海;李月从;S.Itoh;;全新世呼伦湖区植被和气候变化的孢粉记录[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8 金章东;王苏民;沈吉;;全新世单一湖泊流域化学风化及其对气候事件的响应[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9 马保起;李克;吴卫民;盛小青;;大青山山前断裂全新世古地震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10 赵艳;于子成;陈发虎;刘秀菊;;青藏高原东北部克鲁克湖区全新世湖水位与植被变化[A];中国孢粉学分会七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绍武;全新世的气候突变[N];中国气象报;2007年
2 记者 陈惠玲;北部湾海洋环境海上联合调查全面完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3 杨睿;刘莉:中国北方全新世早期生计形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记者 柴海亮;中国人的“脸”在变小[N];人民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俊辉;中亚干旱区高山泥炭磁性特征变化机制与古环境[D];兰州大学;2013年
2 张肖剑;全新世亚洲季风区与内陆区湿度变化位相关系及其驱动机制[D];兰州大学;2016年
3 陶士臣;新疆东部湖泊沉积花粉记录的全新世植被与环境[D];兰州大学;2011年
4 查小春;汾渭盆地全新世古洪水和侵蚀沉积事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孙惠玲;六盘山天池岩芯记录与中晚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赵传湖;全新世东亚地区气候时空演变及古气候定量重建[D];南京大学;2009年
7 杨前进;临汾盆地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及人类活动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瑜琴;泾河流域全新世环境演变及特大洪水水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魏明建;全新世黑垆土中千年尺度的全球变化记录[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6年
10 李艳花;关中平原全新世土壤和土壤水环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春艳;重庆金佛山地区全新世石笋记录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龙仙娥;基于小波分析的云南湖泊全新世沉积特征及信号记录[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伟;中晚全新世东亚季风演化历史及其气候事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4 赵丹丹;早全新世浑善达克沙地古湖泊演化与环境变迁[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5 谭艳;太湖西部平原全新世环境演变的钻孔记录[D];南京大学;2015年
6 杨爱丽;地化学元素揭示的中晚全新世以来玛曲高原的成壤环境演变[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7 姜雅娟;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泊江海子全新世植被和气候变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年
8 吕晓楠;巴丹吉林沙漠全新世湖泊沉积物分析与环境重建[D];兰州大学;2014年
9 徐军强;北疆阿尔泰山地泥炭记录的全新世大气粉尘变化[D];兰州大学;2014年
10 曹文红;中晚全新世台湾海峡西侧物源演化及其对洋流的指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2959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295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