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佛教石窟造像功用思想研究——以凉州、敦煌、麦积山、云冈等石窟造像为例

发布时间:2018-01-28 05:28

  本文关键词: 石窟造像 功用思想 出处:《敦煌学辑刊》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通过文献、实物资料,此文对佛教造像功用思想的起源发展演变进行梳理,对佛教石窟造像功用思想进行探讨,主要以凉州、敦煌、麦积山、云冈石窟中的个例,从窟主、形制、造像题材等方面来分析,探究洞窟功用思想。
[Abstract]:Through the literature and material material, this article combs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Buddhist statue function thought, and probes into the Buddhist grottoes function thought, mainly in Liangzhou, Dunhuang, Maiji Mountain. The examples of Yungang Grottoes are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grotto owner, shape, image theme and so on, and the function thought of the grotto is explored.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哲学系;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
【分类号】:K879.3
【正文快照】: 佛教造像乃四众弟子及善男信女们所为,探究其存在的功用思想,不外乎表达造像者的动机和目的。不同的造像题材内容反映了不同造像者的需求,也就是造像者选择所造像具备的功能效用。若造像成就的供养者相对简单,其造像的功用思想,亦会示现得较为明了,若造像成就的供养者是一个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杜斗城;;麦积山早期三佛窟与姚兴的《通三世论》[J];敦煌学辑刊;2007年01期

2 魏文斌;;也谈仰月、日月菩萨冠饰——以麦积山石窟为例展开[J];敦煌学辑刊;2007年04期

3 项一峰;刘莉;;麦积山石窟《法华经》变相及其弘法思想[J];敦煌学辑刊;2009年04期

4 项一峰;;丝绸之路佛教大师鸠摩罗什传教小议[J];丝绸之路;2010年12期

5 项一峰;麦积山石窟“六国共修”与历代赐名小考[J];丝绸之路;1999年S1期

6 张锦秀;麦积山隋代重点石窟述评[J];丝绸之路;2001年S1期

7 张学荣;;麦积山石窟的创建年代[J];文物;198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爱民;;邺下佛学之盛和北朝、隋唐的安阳佛寺武僧武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 钟仕伦;萧绎思想体系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周晓华;;论魏晋士林的审美人格境界[J];北方论丛;2006年06期

4 马爱民;论我国武术史上的稠禅师与嵩山少林寺──兼析北朝时期邺下寺院的武术活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5 秦洁瑜;从符号建模原理看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符号体现[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6 刘涛;;谢灵运散文撰作探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吴海庆;;禅宗与江南山水审美品质[J];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01期

8 吴焯;;汉明帝与佛教初传——对于中国佛教史一段历史公案的剖析[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05期

9 宋乾;;试论佛教思想对谢灵运诗歌创作之影响[J];当代小说(下);2011年02期

10 严耀中;;述论佛教戒律的玄化与道化[J];敦煌学辑刊;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夏雷鸣;;从OI卢文文书看鄯善国僧人的社会生活——兼谈晚唐至宋敦煌世俗佛教的发端[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尚永琪;;3~6世纪僧人的流动与地理视阈的拓展[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郭美星;;试论“玄佛合流”的历史进程及其当代意义[A];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第三辑)——第三届“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吴瑞霞;;从“道之文”到“文之道”——《文心雕龙》“文道”之释义[A];文心雕龙研究第十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苗霖霖;北魏后宫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稂荻;无尽的现象圆融[D];吉林大学;2011年

7 冯炜;《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姜涛;后秦佛教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耿朝晖;释慧皎《高僧传》文学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孙旭辉;山水赋生成史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慧;佛教对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荣梅;禅宗“自然观”的理论内涵与美学意蕴[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敏;唐代佛教人物画创作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游云会;庐山慧远佛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王军;淮北市宗教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7 沈氏雪娥(释幸莲);《坛经》无相戒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袁连;魏晋南北朝琅琊家族文化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于慧;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文化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海燕;论谢灵运诗歌中所体现的才士困境[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项一峰;麦积山北魏115窟造像壁画内容考释[J];敦煌学辑刊;2004年01期

2 久野美树;官秀芳;;中国初期石窟及观佛三昧——以麦积山石窟为中心[J];敦煌学辑刊;2006年01期

3 魏文斌;;也谈仰月、日月菩萨冠饰——以麦积山石窟为例展开[J];敦煌学辑刊;2007年04期

4 贺世哲;;关于十六国北朝时期的三世佛与三佛造像诸问题(一)[J];敦煌研究;1992年04期

5 刘永增;莫高窟北朝期的石窟造像与外来影响(上)——以第275窟为中心[J];敦煌研究;2004年03期

6 刘永增;莫高窟北朝期的石窟造像与外来影响(下)——以第275窟为中心[J];敦煌研究;2004年04期

7 李敏;莫高窟唐代前期艺术中的菩萨头冠[J];敦煌研究;2004年06期

8 赵声良;敦煌石窟北朝菩萨的头冠[J];敦煌研究;2005年03期

9 张宝玺;《法华经》的翻译与释迦多宝佛造像[J];佛学研究;1994年00期

10 项一峰;麦积山石窟10号造像碑[J];丝绸之路;1998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磊;;西湖石窟造像考[J];新美术;2011年01期

2 佘苏生;甘泉县古佛寺石窟造像介绍[J];文博;1994年04期

3 庄明军;;山东青州发现北魏彩绘造像[J];文物;1996年05期

4 邵磊;蒋晓春;;太蓬山石窟部分造像题材浅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丁丙;剑川石钟山石窟造像缘起蠡测[J];民族艺术研究;2002年06期

6 金维诺;四川石窟造像(下)[J];雕塑;2004年06期

7 一山;云烟缭绕;;龙山石窟 最珍奇的道教石窟[J];科学之友;2007年08期

8 姚崇新;;广元唐代石窟造像分期研究[J];考古学报;2007年04期

9 水木;;赖鹏举《敦煌石窟造像思想研究》出版[J];敦煌研究;2009年05期

10 祁永龙;浅析炳灵寺石窟开凿的原因[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翎;;从鬼子母图像的流变看佛教的东传——以龟兹地区为中心[A];龟兹学研究(第三辑)[C];2008年

2 赵一德;;云岗昙曜五窟的帝王象征[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3 霍旭初;;龟兹石窟“佛受九罪报”壁画及相关问题研究[A];龟兹学研究(第二辑)[C];2007年

4 刘盛;;雨花阁与桑耶寺比较研究[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二辑)[C];1997年

5 姜怀英;;我国石窟保护中的几个问题[A];文物保护技术(1981~1991)[C];2010年

6 周庆喜;;谈青州龙兴寺佛造像在巡展中的预防性保护[A];继承 发展 保护 管理——北京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十年学术研讨纪念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 黎方银;大足石刻:世界石窟造像的瑰宝[N];光明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易可可;探秘龙桥乡石窟造像[N];眉山日报;2010年

3 吕佑;龙山石窟[N];太原日报;2007年

4 李力;石窟中的雕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5 本报记者 符道禹;综合整治南龛石窟环境[N];巴中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李政;保护·研究·管理·利用[N];中国文物报;2005年

7 史幼波;剑门蜀道上的艺术宝库[N];成都日报;2007年

8 范达明;挖掘一口深井[N];美术报;2010年

9 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 张焯;云冈石窟的历史与艺术[N];大同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封聪;彭阳文物:沧桑风雨的见证[N];固原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吴荭;北周石窟造像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2 马新广;唐五代佛寺壁画的文献考察[D];西北大学;2008年

3 孙志虹;净土与涅i肹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4 范鸿武;云冈石窟建筑与佛教雕塑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5 雷玉华;巴中石窟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鲁家亮;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释文补遗与相关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7 景盛轩;敦煌本《大般涅i镁费芯縖D];浙江大学;2004年

8 常佩雨;上博简孔子言论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磊;安岳石窟造像艺术形式与美学意蕴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王一如;北魏时期甘肃石窟造像艺术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赵呈呈;驼山、云门山隋代佛教石窟造像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

4 高一丹;巴蜀佛教石窟群艺术风格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5 张增伟;中国石窟造像之美[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苏力博;犍陀罗雕塑艺术对中国石窟造像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君湘;大足宝顶山石窟造像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8 赵瑞娟;世俗化的宋代佛像雕刻[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苗苗;唐代中原北方地区佛教石窟造像艺术语言的形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阴怡然;广元石窟密教造像的图像风格与思想源流[D];重庆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698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4698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c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