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帝陵墓向问题初探
本文关键词: 先秦两汉 帝陵墓向 传承模式 家族传承 例随前朝 出处:《华夏考古》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先秦两汉帝王陵墓等高等级大型墓葬的方向问题,是墓葬制度传承变迁的一个方面。本文在探讨该类墓向变化的基础上,认为这些大型墓葬的方向来源,主要存在着"家族传承"和"例随前朝"两种模式。中国早期夏、商、周时期的大型墓葬的墓向一致性,呈现着综合性的特点,即不仅有族群同源而出内在的"家族传承"因素,也存在礼仪制度前后承袭外在的"例随前朝"表现。
[Abstract]:The direction of high-grade and large-scale tombs such as imperial mausoleums in the pre-Qin and Han dynasties is an aspect of the succession and vicissitudes of the tomb system.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changes of this kind of tombs, this paper thinks that the direction of these large-scale tombs comes from. There are two modes of "family inheritance" and "following the past". In the early summer,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in China, the tomb orientation of large-scale tombs is consistent, showing comprehensive characteristics. That is, there are not only the homologous ethnic groups and the inherent "family inheritance" factors, but also the performance of "following the past" before and after the etiquette system.
【作者单位】: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项目,批准号为12XKG003)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878.8
【正文快照】: 先秦两汉帝王陵墓制度变化的多个方面和多个层次,学者们已有论述[1]。王公帝后等的大型陵墓墓向的形成原因,有着地理位置、风俗习惯、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因素[2]。本文仅就其中的墓向传承问题作出关注,在梳理有关材料后遂成此文,以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一、先秦帝陵墓向的“坐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玉新;山东省东阿县曹植墓的发掘[J];华夏考古;1999年01期
2 张长寿;卢连成;;长安张家坡西周井叔墓发掘简报[J];考古;1986年01期
3 韩国河;;东汉帝陵有关问题的探讨[J];考古与文物;2007年05期
4 焦南峰;张仲立;段清波;田亚岐;侯宁彬;肖健一;;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J];考古与文物;2008年06期
5 刘士莪;马振智;;秦国陵寝制度对西汉帝陵的影响[J];文博;1990年05期
6 李灿;;亳县曹操宗族墓葬[J];文物;1978年08期
7 田昌五;;读曹操宗族墓砖刻辞[J];文物;1978年08期
8 戴春阳;;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有关问题[J];文物;2000年05期
9 赵化成;;从商周“集中公墓制”到秦汉“独立陵园制”的演化轨迹[J];文物;2006年07期
10 刘卫鹏;岳起;邓攀;张东轩;魏冰;骆选良;;咸阳塬上“秦陵”的发现和确认[J];文物;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立中;邢尉群;;曹操故里辨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2 滕铭予;;中国北方地区两周时期铜(钅复)的再探讨——兼论秦文化中所见铜(钅复)[J];边疆考古研究;2002年00期
3 刘明科;;秦族源及早期都邑、葬地歧说集举(续)[J];宝鸡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4 杨学晨;;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出土的组玉佩与葬玉[J];才智;2009年17期
5 陶红;蔡璐;向仲怀;;“蚕为龙精”蕴含中华农耕社会“集体意识”的阐释[J];蚕业科学;2011年01期
6 刘克;;汉代民间刻绘的道教图像和铭文——从出土道教汉画看早期乡野对原始道教的理解与接受[J];中国道教;2009年06期
7 李宾泓;我国蚕桑丝织业探源[J];地理研究;1989年02期
8 曹锦炎;浙江出土商周青铜器初论[J];东南文化;1989年06期
9 王恩田;湖熟文化的分期与土墩墓的年代问题[J];东南文化;1990年05期
10 李刚;古瓷新探[J];东南文化;199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林秀姿;;游牧民族社会与营造——重读北魏拓跋鲜卑的平城与洛阳之空间地景转变[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2 胡谦盈;;郭沫若论商、周人殉的基本观点[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3 徐日辉;;长江上游秦早期都邑西犬丘及其周边社区的开发与利用[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练春海;;打虎亭画像石墓“车无轮”现象试析[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祝中熹;;礼县大堡子山秦陵墓主再探[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徐日辉;;早期嬴秦探微[A];中国秦文化研究(2011第1期总第1期)[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英卫峰;唐代帝陵陪葬墓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朱磊;中国古代北斗信仰的考古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胡保华;中国北方出土先秦时期铜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范淑英;古意:一种艺术风格的美术考古[D];西安美术学院;2011年
5 刘芮方;周代爵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包瑞峰;嬴秦礼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武玮;黄河中下游地区汉至西晋模型明器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8 姜波;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田延峰;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10 郭善兵;汉唐皇帝宗庙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晓伟;汉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考古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杨旭辉;秦都移异与秦的崛起和统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程晓丹;虢国墓地丧葬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李侃;战国秦汉出土灯具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雷月婷;西安和重庆两地城市公园造园艺术之比较[D];西南大学;2011年
6 李娟利;商周方彝的整理与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余茜;秦汉时期帝王祭礼建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成;东周时期葬用马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童黎明;试论中原地区西周时期铜戈的器用特征[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刘丁辉;商代殉狗习俗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北辰;古桥门与秦直道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2 李小波;从天文到人文——汉唐长安城规划思想的演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徐苹芳;论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古代城市规划及其保护[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4 蒋五宝;“千渭之会”遗址具体地点再探[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5 董鸿闻,梅兴铨,张应虎,周建勋,刘起鹤,,汪东锋;阳陵罗经石的实测与研究[J];测绘通报;1995年06期
6 徐卫民;;汉长安城形状形成原因新探[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刘玉新;山东省东阿县曹植墓的发掘[J];华夏考古;1999年01期
8 ;咸阳市近年发s囊慌睾阂盼颷J];考古;1973年03期
9 王学理;吴镇烽;;西安任家坡汉陵从葬坑的发掘[J];考古;1976年02期
10 徐苹芳;;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陵园和茔域[J];考古;198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史党社;;陕西渭南地区的秦魏长城及城址考察[A];秦文化论丛(第十辑)[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肖健一;长安城郊中小型西汉墓葬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盛之翰;关中地区西汉中小型墓葬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菁菁;对陕西帝王陵墓开挖与否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5年11期
2 陈前云;韩秀君;;历代帝王陵墓(上)[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陈前云;韩秀君;;历代帝王陵墓(中)[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陈前云;;历代帝王陵墓(下)[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杨波;;浅谈唐代帝王陵墓建筑艺术[J];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01期
6 韩国河;;明代帝王陵墓研究的成功之作——读刘毅先生《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一书有感[J];中原文物;2009年01期
7 刘毅;;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碑制探析[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8 刘尊志;;两汉帝王陵墓反映的丧葬思想浅论[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9 顾萱;;一本研究古代帝王陵墓的学术新著[J];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05期
10 冷春煦;江苏境内历代帝王陵墓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佟辉;;《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李小军 郭青;黄帝陵名列中国最恢宏十大帝王陵墓榜首[N];陕西日报;2013年
2 记者 高山;我省首次将帝王陵墓志纳入省志编纂[N];陕西日报;2014年
3 记者 刘修兵;陕西首次将《帝王陵墓志》纳入省志编撰[N];中国文化报;2014年
4 记者 杨永林 张哲浩 通讯员 庞博;陕西帝王陵墓将有志书可据[N];光明日报;2014年
5 徐力恒;秘鲁瓦里文明的帝王陵墓[N];光明日报;2014年
6 刘庆柱;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有机结合的历史著作[N];中国文物报;2006年
7 姜波 ;古代皇陵看什么[N];中国文化报;2004年
8 姜伯静;“克隆”是披着科学外衣的破坏[N];深圳商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娟飞;西汉帝王陵墓汉服文化开发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刘菊;《陕西帝王陵墓志》编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3 李晓玲;帝王陵墓类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4 兰英姿;唐代帝王陵墓建筑制度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756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475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