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盆地二里头文化聚落的控制网络与模式——基于遗址资源域和泰森多边形的分析
本文关键词: 洛阳盆地 二里头文化 聚落 社会结构 出处:《华夏考古》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时期,一般认为其社会发展水平已经进入到国家阶段。但以往研究偏重于文化面貌辨析、文化类型划分和族属的探讨,对其社会结构、特征及具体的发展策略缺乏深入的探讨。本文选择洛阳盆地为研究区域,以聚落空间布局为关注点,运用遗址资源域和泰森多边形的研究方法,得出二里头时期聚落呈现向心式的网状分布模式,各泰森多边形小区依据在网状系统中的不同位置可分为政治功能小区和经济功能小区,各个小区借助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形成了三级聚落中心组成的有效聚落等级结构体系,确立了二里头早期国家政治实体直接有效控制的王畿范围。
[Abstract]:During the Erlitou culture period in the Central Plains, it wa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its social development level had entered the national stage. However, previous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discrimination of cultural features, the division of cultural types and the discussion of their ethnic affiliation, and their social structure. In this paper, Luoyang Basin is chosen as the research area, the settlement spatial layout is the focus, and the research method of site resource domain and Tyson polygon is use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ettlements in Erlitou period presented a concentric network distribution pattern. Each Tyson polygon community can be divided into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unctional area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positions in the network system. The effective settlement hierarchy system composed of three-level settlement centers was formed, and the scope of Wang Ji, which was directly and effectively controlled by the political entities of the early Erlitou period, was established.
【作者单位】: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分类号】:K87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陈朝云;商代聚落模式及其所体现的政治经济景观[J];史学集刊;2004年03期
2 陈国梁;;二里头文化铜器制作技术概述[J];三代考古;2006年00期
3 陈国梁;;区域系统调查法在我国考古学中的初步实践[J];三代考古;2006年00期
4 许宏;;方法论视角下的夏商分界研究[J];三代考古;2009年00期
5 黄川田;;华夏系统国家群之诞生——讨论所谓“夏商周”时代之社会结构[J];三代考古;2009年00期
6 松丸道雄;近藤晴香;;关于偃师商城和伊尹关系的假说[J];三代考古;2009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Yanyan Yu;Zhengtang Guo;Haibin Wu;Peter A.Finke;;Reconstructing prehistoric land use change from archeological data:Valid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 new model in Yiluo valley,northern China[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C];2013年
2 Jianping Zhang;Houyuan Lu;Wanfa Gu;Naiqin Wu;Kunshu Zhou;Yayi Hu;Yingjun Xin;Can Wang;;Early Mixed Farming of Millet and Rice 7800 Years Ago in the Middle Yellow River Region,China[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C];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震中;中国古代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史学月刊;2005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豫秦;郑光;韩玉玲;吴玉新;;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环境信息[J];考古;2002年12期
2 王政;列维·斯特劳斯的“拆半表现”与二里头文化“一首双身”龙[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李维明;二里头文化动物资源的利用[J];中原文物;2004年02期
4 李维明;试析二里头遗址[J];中原文物;2005年05期
5 文耀;;《郑州大师姑(2002~2003)》简介[J];考古;2005年02期
6 郑杰祥;;二里头遗址新发现的一些重要遗迹的分析[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李春华;;从二里头遗址的主要发现看夏代礼制的几个特点[J];文物春秋;2006年05期
8 邹衡;;二里头文化的首和尾[J];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02期
9 张渭莲;宋白桦;;论二里头文化在商文明形成中的作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魏兴涛;;蒲城店二里头文化城址若干问题探讨[J];中原文物;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润权;;资讯革命和国家起源兼谈二里头是否进入国家社会[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东亚古代文化的交流”考古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方酉生;;略论二里头遗址第一期遗存与夏代纪年——兼评《二里头文化一期遗存与夏文化初始》[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3 张国硕;;夏都探寻[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辑)——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詹子庆;;中国北方“草原之路”的推想——谨以此短文庆贺孟世凯教授七十华诞[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齐大任;二里头:与夏商文化的亲密接触[N];中国文化报;2005年
2 李维明;夏商周断代工程期间的夏商文化研究综述[N];中国文物报;2000年
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袁广阔;郑州大师姑二里头城址发现的意义[N];中国文物报;2005年
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袁广阔;再思二里头文化的来源[N];中国文物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李政;检视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的新视野[N];中国文物报;2005年
6 李维明;二里头考古 揭开夏都尘封千载的面纱[N];中国艺术报;2003年
7 赵春青;文明之火 照耀中国[N];中国文物报;2006年
8 赵春青;文明之火 照耀中国[N];中国文物报;2006年
9 彭小军;艾兰:二里头与中华文明的形成:一种新的范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10 许宏;二里头时代的“邦国”[N];团结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丽娜;龙山至二里头时代城邑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袁广阔;二里头文化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3 李锋;郑州大师姑城址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段天t,
本文编号:15043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504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