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中国早期“小说”的文体特征与发生途径——来自简帛文献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8-02-13 00:26

  本文关键词: 小说 小说家 稗官 简帛 文体 叙事 出处:《中国文化研究》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汉书·艺文志》最早赋予"小说""类"的意义,并将其溯源至稗官。秦汉简牍表明稗官系具有附属性质的低级官吏,但"小说"源出稗官之说难以坐实。《汉志》所著录的"小说"大多与黄老、方术有关,战国以降兴起的黄老、方术有一部分滑向"小传统",并被归入"小说家"。《汉志》中的"小说"更多的是价值定位,其内容定位与文体定位相对模糊,且没有确据表明记事是小说家的特征所在。目录学意义的"小说"所确立的价值取向与内容取向,又为作为文体的"小说"奠定了重要基础。由于"小说"标准的不确定,《丹》《泰原有死者》《妄稽》《赤鹄之集汤之屋》等简帛文本是否是"最早的小说"引发学者争议。《丹》《泰原》与后世的志怪小说相似,然而形式与功能仍有差距。《妄稽》虽是俗赋而非小说,但为认识小说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线索。《赤鹄》与"书"类文献关系密切,"书"的叙事与战国时期涌现的叙事文本一道,反映了中国叙事传统的萌兴。
[Abstract]:"Han Shu 路artistic Literature and Records" was the first to give meaning to "class" of "novel" and trace it back to the "barnyard official". The bamboo slips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 showed that the official of Paspalum was a junior official with subordinate nature. However, it is difficult to sit down with the theory of "novel". Most of the "novels" described by Han Zhi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Huang Lao and Fang Shu, who rose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 part of Fang Shu slid to "small tradition" and was classified as "novelist". The "novel" in Hanzhi is more of a value orientation, and its content orientation and stylistic orientation are relatively vague. And there is no evidence to show that memorization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novelists.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content orientation established by Bibliographic meaning of "novel", Because of the uncertainty of the standard of "novel", whether or not the text of silk and simple silk is "the earliest novel" arouses scholars, such as "Tai's original Dead", "false criticism", "the House of Soup in the Red Hare", etc., which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novel" as a style of writing. Dispute. < Dan > > Taiyuan is similar to the novels of later generations.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gap between form and function. Although it is a vulgar Fu rather than a novel, it provides an important clue for understanding the occurrence of the novel. It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Book" literature. The narration of the Book is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narrative texts that emerged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t reflects the charm of Chinese narrative tradition.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清华简与儒家经典的形成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6ZDA1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I207.41;K87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轩;;论梁启超对小说功用的理论创新[J];云梦学刊;2007年01期

2 赵月斌;;小说的意味[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3期

3 王家斌;;小说新观念大潮之回顾[J];文学自由谈;1989年06期

4 耕夫;我的小说观[J];党政论坛;1997年12期

5 钱仓水;论小说定位后的特征[J];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02期

6 孙荪;;小说就是小说——由张宇的小说观看张宇[J];时代文学;2000年04期

7 王锺陵;20世纪初期的小说热及暴露性的社会写实观[J];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01期

8 罗书华;中国古代小说观的对立与同一[J];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01期

9 陈燕;书录中的明代小说观新变与定位[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10 包礼祥;近代小说观的产生与传播观念的转变[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蕊青;;才学小说炫学方式及其文化根源[A];水浒争鸣[第七辑]——2002中国水浒学会联会暨全国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陶东风;;清末民初小说理论及其文化语境[A];东方丛刊(1994年第2辑 总第九辑)[C];1994年

3 范伯群;;1921—1923:中国雅俗文坛的分道扬镳与各得其所——兼论茅盾、郑振铎等早期对通俗文学所持的观点[A];茅盾研究(第11辑)[C];2011年

4 竺洪波;;《水浒传》与小说的经典化和学术化[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程光炜(人民大学教授);把小说充分地打开[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2 张翠萍;新乡市作家协会小说创作研讨会纪要[N];新乡日报;2007年

3 何平;“慢”节奏与“漫”声腔中的奇观[N];文艺报;2013年

4 徐则臣;文学是另外一种方程式[N];文艺报;2012年

5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张乃禹;梁启超影响韩国开化期的“小说革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谢泳;《柳如是别传》可当小说读[N];东方早报;2014年

7 张蔚寰;市作家协会在辉县市山区召开小说创作研讨会[N];新乡日报;2007年

8 贺绍俊;文学可以具有劝诫作用[N];文艺报;2013年

9 周火岛;感动时代变革 倾情巴渝山水[N];文艺报;2007年

10 ;解读长篇小说《从太行到延安》[N];山西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丽;元前小说观演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赵华;清末十年小说与伦理[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魏世民;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嬗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田若虹;陆士谔小说考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韩云波;唐代小说观念与小说兴起研究[D];四川大学;2001年

6 郭浩帆;中国近代四大小说杂志研究[D];山东大学;2000年

7 凌硕为;新闻传播与小说情调[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清茹;光绪二十九年(1903)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玉超;明清科举与小说[D];扬州大学;2010年

10 宋向红;论“五四”小说理论批评的现代转换[D];厦门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巧;清代古小说辑佚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智婷;梁启超与中国近代小说观转型[D];山西大学;2015年

3 赵星晨;晚清虚无党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4 王林;刘向三书小说叙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5 虞卉;清末时新小说竞赛获奖征文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6 安相;汉代待诏制度与小说之关系考论[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7 田佩佩;宁肯长篇小说论[D];山西大学;2016年

8 吴颖;胡应麟的小说观[D];山东大学;2017年

9 史磊;清末民初小说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姜丽娟;明清的小说序跋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069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5069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d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