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从地质学到史学的现代中国考古学

发布时间:2016-10-28 07:57

  本文关键词:从地质学到史学的现代中国考古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四川大学》 2003年

从地质学到史学的现代中国考古学

查晓英  

【摘要】: 现代中国考古学从酝酿到建立经历了一个复杂过程。通过地质学的传播,中国读书人开始接触西方考古学知识,地质调查所的考古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现代中国考古学的诸多特点。史学革新运动促使历史学者更为关注物质之学,向中国传统学术中寻出路作法导致古器物学应运而生。中国考古学杂合中西的特点造成时人心目中对考古学理解的多种面相。 就整体而言,地质学的影响呈逐渐减弱的趋势,而以研究中国历史为目标的考古队伍在整理国学的号召下日益强大。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清华研究院、厦门大学国学院、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均把发展考古学作为自己的目标之一,,但明显表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马衡与李济的考古学研究大致成为这两种风格的代表。李济的学术修养使得他的研究更接近于当时西方的考古学,从而表现出与此前的中国考古学所不同的面貌。在20世纪早期中国考古学的新旧更迭中,李济一派最终成为中国考古学的主流。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K87
【目录】:

  • 引言5-7
  • 第一章 地质学与西方考古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7-22
  • 1 , 地质学中的考古学知识及其在中国的传播7-14
  • 2 , 地质学与中国历史学14-22
  • 第二章 学术界考古风气的形成和早期的发掘活动22-40
  • 1 , 国学研究和史学研究中重视实物史料的趋势22-27
  • 2 , 地质调查所与考古研究27-35
  • 3 , 罗振玉与王国维对古器物的研究及历史博物馆等机构对考古学的作为35-40
  • 第三章 坐而言: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的考古活动40-67
  • 1 , 北京大学史学门及国史编纂处42-46
  • 2 ,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的考古括动--考古学研究室、古迹古物调查会、考古学会的成立46-53
  • 3 ,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的考古活动--马衡53-60
  • 4 ,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的考古活动--其它60-63
  • 5 , 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与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对考古工作的提倡63-67
  • 第三章 起而行:从清华国学研究院到历史语言研究所67-87
  • 1 , 清华考古学室的观念差异--收集拓片与实物67-77
  • 2 , 西阴村--十万多件碎陶片77-82
  • 3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成立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方向82-87
  • 第四章 新旧考古学:观念与反思87-104
  • 1 , 考古学--对象和方法87-94
  • 2 , 新考古学的支持者与反对者94-104
  • 参考文献:104-105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华;;安特生对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贡献[J];沧桑;2011年01期

    2 徐玲;;民国时期考古学史研究述评[J];江汉考古;2010年03期

    3 黄海烈;;民国时期殷墟发掘对中国古史研究的影响[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0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洪菊;叶昌炽与清末民初金石学[D];兰州大学;2011年

    2 黄海烈;顾颉刚“古史层累说”初探[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钟江华;李济与中国近代考古学之构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华;安特生与中瑞文化交流[D];海南师范大学;2012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盛璋;;楚铭刻中“陵、陲”的考辨及其相关问题[J];安徽史学;1984年01期

    2 刘道胜;论传统方志修纂与官方主流学术的统一——以徽州方志编修为中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王新宇;;阮元碑学研究概述[J];书法世界;2004年04期

    4 李玉奇;洪适金石学考[J];北方论丛;1998年05期

    5 胡鸿保;转型社会中的考古学家—李济个案的社会史剖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6 陈其泰;西学传播与近代史学的演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默尔纳;;瑞典东印度公司与中国[J];北京社会科学;1988年01期

    8 李季;安特生与仰韶文化[J];百科知识;1999年03期

    9 王余光,汪涛,陈幼华;中国文献学理论研究百年概述[J];图书与情报;1999年03期

    10 王锷;《藏书纪事诗》跋[J];图书与情报;1999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扬眉;方法论视野中的“古史辨”派[D];山东大学;2005年

    2 尚小明;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D];北京大学;1997年

    3 王立民;葉昌熾《缘督庐日记》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马新宇;清代碑学批评[D];吉林大学;2007年

    5 陈洪波;史语所的实践与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新宇;阮元与金石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2 郭名询;略论清代金石学与书法艺术的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3 胡一女;叶昌炽与《藏书纪事诗》[D];武汉大学;2004年

    4 王可云;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卢芳玉;《语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刘孝平;叶德辉文献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于彦磊;两汉石刻文字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8 崔阶;陇南金石的调查与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永;叶昌炽书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10 任晓炜;缘督庐中的金石世界[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子君;;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介绍、传播、翻译“有功者”补[J];华夏文化论坛;2011年0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飞燕;《容成氏》文本整理及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小红;陈建立;刘伟;宝文博;陈铁梅;;中国科技考古:从起步到前沿[J];中国文化遗产;2004年03期

    2 刘式今;中国考古学小史[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3 孟迟;达尔文与地质学[J];中国地质;1984年06期

    4 王仰之;;清末时期的地质教育[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1987年04期

    5 张银玲;地质学教授孙勇[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6期

    6 ;纪念著名地质学家马杏垣院士[J];地震地质;2001年01期

    7 茆诗珍,徐飞;留美幼童与中国早期地质学——近代中国发表的首套地质矿产图[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年06期

    8 于敏;;动乱偷生记[J];电影文学;2005年02期

    9 尹贊勳;;祖国急需大批的地質探礦幹部[J];科学大众(中学版);1953年06期

    10 丁兴旺;;“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记长春地质学院副教授曾孝箴[J];中国高等教育;198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四光教授主要著作目录[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13)[C];1989年

    2 万新南;蔡劲松;钱江澎;李廷强;王晓东;;“生态环境地质”概念及其质量评价[A];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冯彩霞;李国会;樊守忠;潘宴山;范辉;;X射线荧光光谱仪及其在地质学方面的应用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九辰;;学会在地质学近代化中的作用——对中、英地质学会的比较研究[A];地质学史论丛(4)[C];2002年

    5 董连慧;李凤鸣;;新疆北部斑岩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A];第八届全国矿床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郑志春;;矿井地质预测的程序和原则[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7 ;有关临朐县山旺的著录资料目录[A];中国古生物学会山旺现场会议暨第二届第八次扩大理事会论文集[C];1978年

    8 孔文;;交流经验 推进改革 努力构建地质教育新体系——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A];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会员代表大会暨新世纪高等地质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周鼎武;赖绍聪;张成立;张复新;张云翔;;地质学实践教学新体系[A];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地学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赵一鸣;;序言[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26)[C];199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早报记者 韩晓蓉;[N];东方早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赵凡 李晓明;[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3 李学勤;[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祝晓风;[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王仲殊 边哲供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陈胜前;[N];中国文物报;2005年

    7 殷玮璋;[N];人民日报;2001年

    8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张忠培;[N];中国文物报;2009年

    9 刘庆柱;[N];人民政协报;2005年

    10 记者  易博文 通讯员  胡秋君;[N];湖南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召林;三江北段玉树地区复合造山与成矿作用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2 陈洪波;史语所的实践与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D];复旦大学;2008年

    3 井中伟;先秦时期青铜戈·戟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潘碧华;三峡早期人居环境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刘尊志;徐州汉墓与汉代社会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6 吕学明;中国北方地区出土的先秦时期铜刀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史党社;秦关北望——秦与“戎狄”文化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于孟洲;峡江地区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笪浩波;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邵会秋;新疆史前时期文化格局的演进及其与周邻地区文化的关系[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查晓英;从地质学到史学的现代中国考古学[D];四川大学;2003年

    2 陈文爽;中国考古学与美术史:诗人谢阁兰的另一种异国情调[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3 贾博宇;中国考古学大众化历程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李小旋;吕大临《考古图》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5 谭玉华;中国东南地区石构墓葬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朱燕英;从考古资料看楚、越文化关系[D];厦门大学;2007年

    7 宋燕;我国地质学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D];南京大学;2011年

    8 陈钦龙;郑韩故城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9 王林楠;近代东北煤炭资源开发[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鲍颖建;郑韩故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从地质学到史学的现代中国考古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60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560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c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