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江苏地区建筑彩画中“二色”的褪变色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3 06:46

  本文选题:彩画 切入点:二色 出处:《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江苏省明清时期的建筑彩画是研究古代建筑彩画艺术发展、演变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其制作工艺继承和发展了宋代建筑彩画的官式作法,表现出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征。作为江苏地区传统建筑彩画中彩画色彩重要组成的"二色",普遍存在有严重的褪变色现象,轻则影响了彩画的艺术效果,重则危及彩画的长期保存。为明确了解彩画中"二色"发生褪变色的主要原因,在实地调查、传统工艺调查和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结合采集样品的科学分析检测,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二色"颜料层褪变色最为明显是由于光照、高温高湿、二氧化硫协同作用,其中颜料和胶料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所致。本文利用实验结果比对,分析了实际情况下"二色"的褪变色病害,得出了病害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分析。
[Abstract]:The architectural color painting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f Jiangsu Province is a rare material for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architectural color painting art, and its production technology inherits and develops the official way of building color painting in the Song Dynast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lor painting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n Jiangsu area, "two colors", which has serious discoloration phenomenon, affects the artistic effect of color painting. In order to clearly understand the main causes of the discoloration of "two colors" in color paintings, on the basi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traditional technology investigation and 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scientific analysis and detection of collected samples.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 has been desig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st obvious reasons for the fading of the "dichromatic" pigment layer are light, high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and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sulfur dioxide. In this paper, by comparing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discoloration disease of "dichroism" is analyzed, the main causes of the disease are obtained, and the further analysis is made.
【作者单位】: 南京博物院;
【分类号】:K87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何伟俊;郑晶;胡石;;江南地区明清无地仗彩画的模拟复原实践与探讨[J];古建园林技术;2014年02期

2 李最雄;莫高窟壁画中的红色颜料及其变色机理探讨[J];敦煌研究;1992年03期

3 潘云祥,冯增媛,吴衍荪;差热分析(DTA)法研究五水硫酸铜的失水过程[J];无机化学学报;1988年03期

4 黄明智;缪进康;袁秀芝;;明胶的水解反应及其产物—水解明胶[J];明胶科学与技术;198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伟俊;;江苏地区建筑彩画中“二色”的褪变色研究[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7年01期

2 李静慧;;墨及用明胶改善墨的性能研究进展[J];明胶科学与技术;2016年01期

3 盛荣;;浅析浓硫酸与盐溶液的作用及其教学[J];化学教学;2016年02期

4 陈动;;五水硫酸铜结晶水的热失重分析[J];辽宁化工;2014年12期

5 顾运琼;胡飞龙;黄志伟;何军;谭明雄;;X射线衍射和热重法分析五水硫酸铜的结构和失水过程[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6 王菊琳;于龙龙;刘洪丽;王旭东;;CO_2与盐溶液综合作用对铅丹变色的影响[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14年02期

7 惠菲;;浅谈敦煌壁画的色彩风格[J];芒种;2013年14期

8 张庆建;丁仕兵;冯丽丽;管嵩;;常见矿物烧失减量的测定[J];矿业工程;2013年02期

9 陈玉锋;庄志萍;左明辉;韩俊凤;刘素娟;王瑾;;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实验技能培养[J];广州化工;2012年11期

10 曹新鑫;胡蕾阳;樊斌斌;刘玉飞;张崇;;五水硫酸铜脱水机理及硫酸铜高温分解的热力学研究[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1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何伟俊;梁宏刚;;南方地区古建筑彩画传统工艺与保护的科学化[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2 盛芬玲,李最雄,樊再轩;湿度是铅丹变色的主要因素[J];敦煌研究;1990年04期

3 李最雄;敦煌壁画中胶结材料老化初探[J];敦煌研究;1990年03期

4 李最雄 ,Stefan Michalski;光和湿度对土红、朱砂和铅丹变色的影响[J];敦煌研究;1989年03期

5 徐位业 ,周国信 ,李云鹤;莫高窟壁画、彩塑无机颜料的X射线剖析报告[J];敦煌研究;1983年00期

6 黄明智;;明胶化学基础讲座 二、凝胶层析法(上)[J];明胶科学与技术;198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宁;;猫险岛[J];少年科技博览;2006年07期

2 郁文 ,王双印;大海航行靠舵手[J];文字改革;1965年07期

3 王丽萍;;鸡鸣g二色[J];散文诗;2014年16期

4 韩秋爽;;Под饩рок на день рожд忮ния[J];中学俄语;2011年12期

5 杜贝贝;;Ученица Γаля[J];中学俄语;2010年04期

6 陈帆 ,马玉光;感谢大漠[J];歌曲;2004年11期

7 张国田;;2012,与摄影有关[J];数码摄影;2013年03期

8 Booboo;;忧郁王子把你的黑白衣服换掉吧[J];都市心情;2005年01期

9 江岩;;十二色蜡笔(组诗)[J];民族文学;1992年07期

10 赵凯;;Климат России[J];中学俄语;201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骈瑞琪;;二色胡枝子传粉生物学的初步研究[A];第六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大会论文集[C];2008年

2 赵杨;陈晓阳;骈瑞琪;王秀荣;;二色胡枝子遗传多样性研究[A];第六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大会论文集[C];2008年

3 贾香楠;;二色胡枝子多倍体诱导研究[A];第六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大会论文集[C];2008年

4 黄瑞芸;张静丽;徐勤娟;林丽榕;章慧;黄荣彬;;一个具有强的固体荧光与MLCT圆二色吸收的八核锌配合物[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朴淑瑜 唐婷;全天候、全开放为生命科学研究服务[N];科技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杨;二色胡枝子遗传多样性及胡枝子属种间亲缘关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2 杨晓红;BADH基因、反义4CL基因对二色胡枝子的遗传转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3 骈瑞琪;胡枝子传粉生物学及分子标记应用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杨丽;二色胡枝子扦插繁殖技术与生根机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2 黄天伟;果聚糖蔗糖转移酶(Sac B)基因转化二色胡枝子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3 李明;反义4CL基因转化二色胡枝子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4 宋福春;胡枝子群落结构及刈割对其营养成分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5 高琼;胡枝子不同种和种源耐旱、耐寒性变异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052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6052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0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