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见唐代突厥王族史善应墓志
本文选题:唐代 切入点:东突厥王族 出处:《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史善应墓志近年出土于西安,墓志描述了一位在历史上几乎湮没的东突厥王族人物的真实人生,同时为深入了解隋唐之际中原王朝和突厥的关系提供了最真实的资料。史善应作为突厥沙钵略可汗的孙子,其墓志对突厥世系的记载补正了文献中的许多讹误。史善应生长在中原,前后参加了隋炀帝出征高丽、流亡江都、随唐太宗征讨王世充等事件,成为初唐政治史上重要的胡族人物。其墓志中对中国历史上族际流动乃至族群凝聚和国家认同的描写值得注意,志文体现出对英雄祖先和华夏认同既统一又相背离的印记,这种民族血统和文化授受上的矛盾性,构成了墓志在历史记忆和情节诠释上的特色。只有把握个人在家国转折中的命运,才能理解在墓志文字背后隐藏的真实历史片段,从而真正进入墓志书写的世界。
[Abstract]:The epitaph of Shi Shanying was unearthed in Xi'an in recent years. The epitaph describes the real life of a figure of the Eastern Turkic royalty who has almost disappeared in history. At the same time, it provides the truest information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ral Plains Dynasty and the Turkic Dynasty during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His epitaph corrected many errors in the literature about the Turkic lineage. Shi Shanying grew up in the Central Plains and took part in the Sui Dynasty Emperor Yang's expedition to Koryo, exile in Jiangdu, and with the Emperor Taizong of the Tang Dynasty to discuss Wang Shih-chong, and so on. He became an important figure of Hu nationality in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early Tang Dynasty. His epitaph depicts the ethnic movement, ethnic cohes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The inscriptions reflect both the unity and the deviation of the heroic ancestors and the Chinese identity. This contradiction between ethnic origin and cultural acceptance constitu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pitaph in its historical memory and interpretation of plot. Only by grasping the fate of an individual in the transition from home to country can one understand the real historical fragments hidden behind the epitaphs. In order to truly enter the world of epitaph writing.
【作者单位】: 西安碑林博物馆;
【分类号】:K877.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小甫;;拜火教与突厥兴衰——以古代突厥斗战神研究为中心[J];历史研究;2007年01期
2 王义康;;突厥世系新证——唐代墓志所见突厥世系[J];民族研究;2010年05期
3 李鸿宾;;唐朝的地缘政治与族群关系[J];人文杂志;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维中;吴恬;;关于朱元璋出生前后的“圣瑞”问题[J];安徽史学;2010年02期
2 鲍超;刘爱平;;法国大革命与陈独秀早期思想——兼论第三种革命模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3 陆庆夫;许益;;“雁门事变”及其相关问题论述[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吴玉贵;;《资治通鉴》纪事失误举隅——以突厥史料为例[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侣传振;;从单位制到社区制:国家与社会治理空间的转换[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6 赵立民;;“天王”到“天可汗”所诠释的胡汉互化[J];沧桑;2010年04期
7 范继文;杨绍安;;和谐政治文化理念形成之途径[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孙发锋;;军政一体化与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失败[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9 李传斌;清季官吏制度变革的历史影响[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王清泉;;突厥政权和亲策略的演变[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颖;;互联网传播与公共领域——基于中国文明现代化进程语境里的讨论[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彭大鹏;;农业的地方性特点与治理变革[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中)[C];2008年
3 鲍宗豪;;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需求理论[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4 谷宇;;官绅共治与政务协商——传统中国地方治理模式研究[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5 降大任;;略论三晋历史文化的特质[A];2010年三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杜文玉;;隋唐时期西北地缘政治的变化及其特点[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7 包文胜;;古代突厥于都斤山考[A];蒙古史研究(第十辑)[C];2010年
8 张建新;;当代中国多民族区域的适应性变迁与民族发展[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9 王援朝;;雁门之围与隋末唐初形势[A];唐史论丛(第十五辑)[C];2012年
10 朱振宏;;阿史那摸末墓志笺证考释[A];唐史论丛(第十五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董晓佳;帝国秩序的重建[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尹勇;隋唐五代内迁蕃胡族源考异[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孙昊;女真建国前社会组织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孙岩;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地方党政关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黄敏;当前我国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何春明;唐朝四方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志;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探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翟正国;转型时期中国国家自主性问题探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苏颖;传播的权力偏向[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程晓云;村民自治背景下的农民利益表达与实现途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吴园林;财权·政权·宪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戴若愚;当代中国政治信任道德基础的衰落与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倩;诚与中庸:申时行的政治行为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振华;隋唐时期河东道北部地区治边机构演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纪浩;隋唐宋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地区军政建制沿革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蒙海亮;周隋总管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林梅村;布古特所出粟特文突厥可汗纪功碑考[J];民族研究;1994年02期
2 艾冲;;唐太宗朝突厥族官员阿史那思摩生平初探——以《李思摩墓志铭》为中心[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年02期
3 李鸿宾;尉迟迥事变及其结局——新旧时代转变的表征[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劳心;东突厥汗国谱系之我见[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5 薛宗正;突厥可汗谱系新考[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6 鲁西奇;;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概念与分析理路[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史念海;最早建置都城的构思及其影响[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04期
8 罗新;;匈奴单于号研究[J];中国史研究;2006年02期
9 罗新;可汗号研究——兼论中国古代“生称谥”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史念海;;我国古代都城建立的地理因素[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C];198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连龙;;唐代刻工孙继和墓志[J];文献;2011年03期
2 杜林渊;;从出土墓志谈唐与吐谷浑的和亲关系[J];考古;2002年08期
3 张彦;;唐高丽遗民《高铙苗墓志》考略[J];文博;2010年05期
4 赵振华;;从王绾墓志看唐代私家奴婢生涯[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郭茂育;赵振华;;《唐张羲之夫人阿史那氏墓志》与胡汉联姻[J];西域研究;2006年02期
6 刘琴丽;;墓志所见唐代比丘尼与家人关系[J];华夏考古;2010年02期
7 赵振华;王倩文;;谈唐代痴愚人《郑王俊墓记》[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8 周阿根;;《唐代墓志》校勘商榷[J];江海学刊;2009年05期
9 李献奇;唐中眷裴氏墓志丛释[J];华夏考古;2000年03期
10 周阿根;;《唐代墓志》校读札记[J];语言科学;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康;;辽杜■墓志考[A];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五辑[C];2002年
2 陈康;;唐论博言墓志考释[A];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五辑[C];2002年
3 赵振华;;唐徐峤墓志与徐峤妻王琳墓志初探[A];唐史论丛(第九辑)[C];2006年
4 吴力群;;对唐代葡萄镜中佛教文化特色的认识[A];全国第七届民间收藏文化高层(湖北 荆州)论坛文集[C];2007年
5 张乃翥;张成昆;;跋洛阳出土的圣历二年黑齿常之墓志[A];唐史论丛(第六辑)[C];1995年
6 王云龙;;契丹大字《耶律昌允墓志》考释[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下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王志鹏;;从敦煌歌辞看唐代敦煌地区禅宗的流传与发展[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王清林;周宇;;石景山八角村金赵励墓墓志与壁画[A];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五辑[C];2002年
9 朱志刚;;海淀中国工运学院辽墓及其墓志[A];北京文物与考古第6辑[C];2004年
10 王策;;《唐归义王李府君夫人清河张氏墓志》考[A];北京文物与考古第6辑[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鹏;《吐谷浑氏墓志》鲜活不欺世[N];中国艺术报;2010年
2 罗新;新出墓志与现代学术伦理[N];南方周末;2008年
3 记者 张亚武 实习生 王子君;出土唐代墓志将偃师称“殷都”[N];洛阳日报;2009年
4 记者 李文峰 通讯员 李端凯 黄珂;醴陵发现乾隆年间墓志石碑[N];湖南日报;2010年
5 记者 原建军 实习生 梁靖;160多方民间墓志入藏碑林[N];西安日报;2006年
6 记者 陈茁邋实习生 陈镭;4合(方)唐代墓志入藏省博[N];河南日报;2008年
7 曹昊;解读《苏孝慈墓志跋》[N];中国文物报;2008年
8 记者 孟西安;西安发现柳宗元撰文墓志 出土大批唐代骨刻画[N];人民日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张英;中国学者推翻日本“遣唐留学生”结论[N];南方周末;2010年
10 葛承雍;漫读碑碣阅沧桑[N];中国文物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程义;关中唐代墓葬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2 孙蕾;郑州汉唐宋墓葬出土人骨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王力春;汉魏南北朝石刻书人考辨[D];吉林大学;2009年
4 尹夏清;北朝隋唐石墓门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吴敬;南方地区宋代墓葬的区域性及相关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江波;唐代墓志撰书人及相关文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妍言;唐代金银器角隅纹样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2 曹圆;唐代诗人墓志丛考[D];复旦大学;2008年
3 田华;敦煌莫高窟唐时期耳饰研究[D];东华大学;2006年
4 牛玲;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的动物画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5 罗玲;唐代四川佛教造像中的“菩萨装佛像”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贾一亮;敦煌唐代壁画经变画礼佛乐队中的舞伎服饰研究[D];东华大学;2007年
7 马晓玲;北朝至隋唐时期墓室屏风式壁画的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8 王佳;唐代鱼袋制度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9 魏平;汉魏南北朝墓志同根词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剑辉;二王法帖目录整理及相关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168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616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