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陶器为视角的红山文化发展阶段研究
本文关键词:以陶器为视角的红山文化发展阶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大学》 2011年
以陶器为视角的红山文化发展阶段研究
薛振华
【摘要】:红山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一支著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本文在重新梳理了该文化目前已发表的全部材料的基础上,对红山文化的阶段划分与年代判定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详细的论证,并最终将红山文化自早至晚划分为相当于仰韶时代早、中、晚期的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红山文化分期观点的回顾与梳理。关于红山文化本身到底应该划分为几个发展阶段,学术界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本部分以年代先后为序,将以往观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归纳。 第二部分,牛河梁与西水泉遗址的分组研究。从目前发表的属于红山文化的考古材料来看,除了笔者已做过深入分析的朝阳小东山遗址外,只有牛河梁、西水泉两处遗址的地层堆积比较清楚,遗存之间存在较好的叠压打破关系,本部分即主要分析这两处遗址材料。按照地层间的叠压打破关系,将牛河梁和西水泉遗址的材料做了具有早晚关系的分组,并进行了牛河梁遗址各组与西水泉遗址各组年代对应关系的研究。 第三部分,其他遗址出土遗存的组别与年代。除了牛河梁与西水泉两处遗址,其他遗址缺乏明确的地层关系,单纯依靠这些遗址(或单位)的材料,很难做进一步的分组和定年研究。本部分通过对陶器器物造型和制作风格等因素的分析,把三道湾子、二道梁、四棱山、转山子、兴隆洼F133组和F106组、白音长汗、查日斯台、南台子、大沁他拉、牛河梁第一、第二地点、胡头沟、蜘蛛山、东山嘴等遗址(或单位)出土的器物与已经确定了组别的典型陶器相比较,进而实现对它们所属组别的判定。 第四部分,红山文化的阶段划分与年代判定。综合以上研究,以地层学为基础,通过陶器之间的共存关系和形态比较分析,可最后将目前发表的红山文化材料自早至晚划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处于仰韶时代早期,年代与中原地区半坡文化晚期和后冈一期文化相当,约为公元前4500年—公元前4000年。 第二阶段:处于仰韶时代中期,年代与中原地区的庙底沟文化相当,约为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500年。 第三阶段:处于仰韶时代晚期,年代与河套地区的庙子沟文化相当,约为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876.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学伟;;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告急[J];法人杂志;2007年11期
2 朱达;王来柱;张春坤;杜志刚;王晓磊;史晓英;杨霞;胡国富;穆启文;;牛河梁第十六地点红山文化积石冢中心大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8年10期
3 安志敏;论“文明的曙光”和牛河梁遗址的考古实证[J];北方文物;2002年01期
4 昭文;5000年前的神秘王国──红山文化遗址探幽[J];炎黄春秋;1993年02期
5 方殿春;魏凡;;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J];文物;1986年08期
6 王明军;;绝地通天 一人独尊[J];今日辽宁;2009年03期
7 朱达;;辽宁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7年08期
8 刘国祥;;牛河梁玉器初步研究[J];文物;2000年06期
9 张星德;;牛河梁玉器墓的文化属性再考察[J];边疆考古研究;2005年00期
10 徐子峰;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探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建设;;红山文化十讲[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叶万松;李德方;;红山文化积石冢与兽面玉牌浅议[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刘国祥;;红山文化与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探索[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万洪瑞;;略论红山文化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性质[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陆思贤;;“勾云形玉佩”的形状结构及寓意的思想内容[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6 徐日辉;;论赤峰与天水的文明时代[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于建设;;前言[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冯雷;戴福奎;王建国;滕剑;;红山文化与治玉研究 赤峰地区古长城及相关问题研究[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下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岱方;黄吉博;;红山文化筒形器墓之略见[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王瑞金;赵国栋;;充分利用红山文化和辽代文化资源发展赤峰旅游产业[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下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谢文君 刘立纲;[N];辽宁日报;2009年
2 记者 舒琳;[N];中国文化报;2007年
3 纪哲;[N];朝阳日报;2009年
4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王来柱;[N];中国文物报;2005年
5 魏运亨;[N];西部时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孙漪娜;[N];中国文物报;2009年
7 柏岩瑛;[N];辽宁日报;2004年
8 华北科技学院 吴亚娟;[N];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徐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N];辽宁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闯;我国东北及华北地区之字纹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陈国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6年
3 郑钧夫;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李婵;上古三代秦汉玉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索秀芬;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赵欣;辽西地区先秦时期居民的体质人类学与分子考古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朱怡芳;中国玉石文化传统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8 徐英;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田广林;中国北方西辽河地区的文明起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倪玉湛;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D];苏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振华;以陶器为视角的红山文化发展阶段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蒋晓艳;红山文化与中华礼制文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段岩涛;在红山文化基础上的视觉形象设计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4 何薇;红山文化的环境考古思考[D];吉林大学;2011年
5 宋贵华;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人形雕塑初论[D];吉林大学;2012年
6 贾宁宁;红山文化与商族起源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振峰;从两种文化特征上看中原文化何长盛不衰的内因[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8 曹阳;辽宁地区红山文化墓葬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白雅力克;红山文化彩陶纹饰审美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进;西辽河流域史前文化与国家起源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以陶器为视角的红山文化发展阶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49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64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