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方尖碑”形制渊源与内涵考析
本文选题:民国方尖碑 切入点:渊源 出处:《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年02期
【摘要】:本文以国内外实地田野考察、图像学和文献研究为依据,首次对国内肇始于民国的"方尖碑"进行考析。文章认为:其一,方尖碑自民国始,逐次在中国出现并演变,是沿着借国外方尖碑之形并按照"中国化"的内核自我发展的路径发展的。其约略传达国外方尖碑的某些寓意,但其渊源与寓意的丰富性、权威性等方面迥然异于西方方尖碑;其二,"方尖碑"盛行于西方各时期的史实与我国到民国方才出现,体现了设计造物活动随设计文化生态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imageology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is the first time to analyze the "obelisk" which originated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article holds that: first, the obelisk has appeared and evolved in China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t is developed along the form of borrowing foreign obelisk and following the path of self-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re. It conveys some moral meanings of foreign obelisk, but its origin, meaning richness, authority and so on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western obelisk. Secondly, the historical facts of "obelisk" prevailing in various western periods and the emergence of China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reflect the law that design creation activities change with the change of design culture and ecology.
【作者单位】: 盐城工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现代设计批评研究》(项目编号11BH061)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高级访问项目:《中美设计文化对比》项目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87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蒋大鼎;古埃及方尖碑——神和太阳的象征[J];阿拉伯世界;1988年02期
2 李乾正;;埃及方尖碑杂谈[J];阿拉伯世界;1991年02期
3 陈春红;张玉坤;;解读埃及方尖碑[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王国飞;;阿克苏姆方尖碑回归[J];管理与财富;2007年10期
5 铁木尔;;方尖碑的故事[J];中国民族;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健中;关于金字塔几点源流的探索(上)[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3期
2 俞健中;关于金字塔几点源流的探索(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4期
3 田明;古埃及亚历山大博物馆[J];阿拉伯世界;2003年01期
4 李长林;漫步于埃及名胜古迹之间——中国学者埃及访古记[J];阿拉伯世界;2004年04期
5 令狐若明;;中国埃及学的建设与发展[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03期
6 吴雪梅;朱和海;;亚历山大图书馆及其对后世文化的影响[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5期
7 李清敏;;略论阿玛尔纳艺术的历史地位[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李海荣;;地理环境对古埃及文明的影响[J];沧桑;2007年05期
9 何瑞军;;试论古埃及人的来世观念及其产生原因[J];沧桑;2009年05期
10 梁巧芳;;小议古埃及书吏[J];沧桑;2010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清敏;古埃及阿玛尔纳时期艺术成就的历史解析[D];吉林大学;2011年
2 王新中;远古西亚与旧大陆整体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3 袁指挥;阿马尔那泥板中所见的近东大国外交[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任德胜;论自然灾害对中东文明发展的影响[D];西北大学;2007年
5 武鹏;奠基与转型时代[D];南开大学;2009年
6 张赫名;天国与冥府里的来世生活[D];吉林大学;2009年
7 查伟伟;新圈地运动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汪U,
本文编号:16830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683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