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青县陈庄西周遗址笔谈
本文关键词:山东高青县陈庄西周遗址笔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考古 2011 年第 2 期
★新发现 · 新进展
山东高青县陈庄西周遗址笔谈
李学勤 刘庆柱 李伯谦 李 零 朱凤瀚 张学海 王恩田 王树明 方 辉 郑同修 魏成敏 王 青 靳桂云
关键词 : 陈庄城址 西周 齐国
We ste rn Zho u D y nasty Qi S tate ABS
TRACT :T he re sults of t he ex cav ation to the W ester n Z hou cit y site a t Chenzhuan g V illag e , G aoqin g Co unt y , Shandon g w ide ly draw the at te ntio n of the academic circle . F or this rea so n , w e invite d so me e xp er ts to p rese nt com ments on the date and na ture o f the cit y site , the co ntents of the bro nze inscri p tio ns and the natur e of the altar , and so on . T he ex p er ts p rese nted their op inio ns f rom diffe rent a sp ects a nd ag ree d that the discov eries o f the ex cav ation to this site a re g rea tly meanin gf ul fo r the W ester n Zho u A rchaeo log y , especially t he ea rly histo ry of t he Q i St ate . T he ex per ts g ener ally ma de ag reem ents o n the date o f the city site and the interp reta tio n o f the br onze inscriptions , but still ha ve dif fere nt ideas on the na tures of the city site and the alta r : so me scholars tho ug ht that the city site w as Bog u or Y ing qiu , both of w hich we re the e arly capitals of the Q i S tate ; som e scholar s belie ved that it w as a fief or a milita ry fo rt ress . A s for the altar , so me scho la rs though t that it wa s an altar o f heave n , o r an altar o f the soil , o r re la te d to g ra ve-site sacrificial cere monies . Along wit h the pro gr esses of the trimming and resear ching of the m aterials , the understa nding to the e xca vatio n results will be much deepe ned .
KEYWORDS : Chenzhuan g Cit y Site s
山东高青县陈庄遗址的发掘成果继在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学论坛 · 2009 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活 动中 , 被评为 “ 六大考古新发现” 之后 , 又被 评为 “ 2009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之 一 , 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 为做好陈 庄遗址的发掘工作 ,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在发掘工作期间多次邀请知名专家到现场
指导工作 , 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 发掘 工作结束后 , 又邀请有关专家就发掘成果召 开专家座谈会 。 专家们在高度评价发掘工作 的同时 , 又从不同的角度对取得的发掘成果 进行研究探讨 。 为此 , 约请了部分考古学 、 古 文字学和植物考古学等方面的专家 , 就陈庄 遗址发掘成果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
李学勤( 清华大学历史系
教授)
要根据 17 、 18 号墓做的论断 , 后来在网上 、 报纸上看到青铜器的照片 。 现在又看了实 物 , 我认为以 18 号墓所出铜器为代表的青 铜器群 , 时代应该在康昭 , 最晚到穆王早年 ,
考 古
我没有参加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举行的会议 ( 指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 学论坛”) , 看报道 , 李伯谦先生有个评论 , 他 提了几点 , 我个人是非常赞成的 , 当时他主
· 22 ( 总 118) ·
如果是康 , 一定是康王的后期 。 这里有几件 器物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 比如觥 、 簋底下有 三个足等等 , 也都是康昭时期比较流行的形 式 , 时代比较确定 。 35 号墓所出铜簋为西周中期后段 , 窃 曲纹和大鸟纹都具有该阶段的特征 。 铭文是 可以读的 , 开头是 “ 王各于恭太室” , 恭太室 是恭王的宗庙 , 它一定晚于恭王 。 铭文中的 “ 引” 是器主人名 , “齐师” 以往至少见过三 次 , 都是西周中期偏晚 。“ 齐师” 虽跟齐国有 密切的关系 , 但属于王朝管理 。“ 易 ( 赐) 女 ( 汝) 彤弓一 , 彤矢百” , “彤弓” 、 “ 彤矢” 是合 文 , 这个地位很高 , 相当于诸侯一级 , 文献中 晋文公也不过如此 。 从簋的铭文内容看 , 没有记出打仗的对 象 。 我个人有个想法 , 就是西周王朝和齐国 发生矛盾 , 只有一个事情 , 即周夷王把齐哀
公用鼎给烹了 , 然后强立齐胡公 。 打什么 仗 ? 我猜测是不是和此事有关 ? 过去发现的 几件铜器有“ 齐师” 的铭文 ,“ 齐师” 是由王朝 管辖 , 不是由齐国管辖 ,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 事 。 与此相类似 , 周昭王时期的静方鼎上有 “ 鄂师” , 也是由王朝管理的当地军队 , 由此 可见当时的诸侯国与王朝的关系不是像东 周一样 。 我想 , 这件事情和周夷王废齐哀公 有一定关系 , 如果是和东夷开战 , 一定是很 光彩的事 , 为什么不明说呢 ? 如果这样一个 想法能够成立 , 那么对陈庄遗址的认识就有 参考价值了 , 周王杀齐哀公立胡公之后 , 胡 公就迁到了薄姑 , 这是齐国唯一一段时间都 薄姑 , 再往后胡公被杀献公就搬到临淄了 。 营丘不可能在这个地方 , 这个地方就是薄 姑 , 当时王朝管辖 “ 齐师” 的人员死后 , 埋葬 在薄姑 , 是很自然的事情 。
刘庆柱(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高青县陈庄遗址的考古发现 , 在 “ 齐文 化” 学术研究中有着重要学术意义 。 陈庄遗 址时代为西周早期 , 遗址保存的城墙与城壕 及其中的重要遗存 , 证明这是一座城址 。 陈 庄城址位于淄博市西北部 , 淄博是齐文化的 腹地 。 陈庄遗址的时代 、 地望 、遗存形制 , 为 揭开 、认识西周早期“ 齐文化”提供了科学的 考古资料 。 陈庄城址考古发现众多 , 其最为 重要的应属于西周早期的城址 、 高等级墓葬 及有铭铜器和 “ 祭台” 。 陈庄城址平面近方 形 , 就现在田野考古取得的资料来看 , 城址 仅在其南城墙近中部辟一门 , 南门之内正对 “ 祭台” , “祭台” 以北正对 M 36 和 M 35 , 上 述二墓是目前陈庄城址已发现的 14 座西周 墓中仅有的两座“ 甲字形” 大墓 。 大墓的主人 应与陈庄城址有密切关系 , 他们很可能就是 此城的高级贵族 。 更为重要的是 , 这批西周
学部委员)
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青铜礼器 , 其中多件青铜 器有铭文 , M 18 出土铜簋铭文中的 “ 齐公” 至关重要 。 有的学者认为该“ 齐公”为齐太公 师尚父 , 这是“ 丰” 为“ 太公” 所作的祭器 。 据 历史文献记载 , 齐太公都营丘 , 齐胡公由营 丘徙都蒲姑 , 齐献公又由蒲姑徙都临淄 , 齐 蒲姑 、 临淄地望现在已基本清楚 , 但是齐都 营丘位置多年来一直说法众多 , 这次陈庄遗 址考古发现为探索这一重要学术课题提供 了极为重要的考古资料 。 还需强调的是城址 南门之内的“ 祭台” , 其复杂构建形式及所处 的位置 , 足以反映该“ 祭台” 的重要性 。 它是 不是“ 营丘” 的象征 , 这还需要今后开展更多 田野考古工作 , 获得更多 、 更新的考古资料 去探索 , 但是高青陈庄城址的考古发现无疑 是齐文化考古方面的重大发现 。
李伯谦(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山东高青陈庄西周城址及相关遗存的 发现 , 无疑是齐文化考古的重大突破 , 具有
第 2 期
教授)
重要学术意义 。 第一 , 齐国是西周初年周王朝分封于东
· 23( 总 119) ·
方的大国之一 , 从考古学上寻觅齐文化 , 迄 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 且有丰富收获 。 但除 了东周齐国都城临淄之外 , 西周遗存发现甚 少 , 高青陈庄西周早中期城址的发现和确 认 , 无疑是一项突破 , 从此将揭开齐文化考 古新的一页 , 西周齐文化的面貌将逐步被认 识 。 从城址形状 、 城墙夯筑方法 、 居址 、墓葬 及其随葬品组合和造型花纹来看 , 与丰镐 、 成周中原地区典型西周文化基本相同 , 是西 周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 第二 , 西周早期晚段中型墓葬 M 18 出 土铜器铭文有“ 丰启乍文祖齐公尊彝” 和“ 丰 启乍厥祖甲宝尊彝” , 文祖齐公和厥祖甲当 指一人 , 即齐国始封君姜尚姜太公 , 齐公是 孙辈的丰启对其之尊号 , 文祖之文是美称 , 而厥祖甲之称呼则表明齐国确实是遵行商 代流行的以日干命名的风俗 , 如太公之后的 丁公 、 乙公 、 癸公是 。 第三 , 上述铭文中的“ 丰启” 可有不同解 释 。 我倾向认为丰是地名 , 原为周公东征鼎 铭文 “ 丰伯 、 薄姑咸裁” 中丰伯的居地和氏 名 , 周公灭丰伯后封姜齐支系之一支于此 地 , 即以丰为姓氏 ; 启是私名 , 丰启为齐国始 封君姜太公之第三代 , 但不是嫡孙 , 嫡孙应 是《史记 · 齐太公世家》 中的乙公 。 这一解释 可由同一墓地时代为西周中期晚段或中 、 晚 期之际的 M 35 出土铜簋铭文为证 。M 35 为
一墓室南面带一条墓道的大墓 , 铜簋铭文 70 多字 , 记述周王命一个叫引的人继承其 祖( 铭文中的幽公) 职位管理齐师 , 则此引必 是该墓墓主 , 丰启的后代 , 地位虽然显赫 , 但 决非侯一级人物 。 由此簋铭文还可窥知 , 尽 管此时西周王朝已开始走向衰落 , 但周王对 各封国仍有居高临下的权威 , 封国军事首脑 还要由周王任命即可见一斑 。 第四 , 见于周公东征鼎铭文的“ 丰伯” 之 “ 丰” 及 M 18 铜器铭文“ 丰启” 之“ 丰” 和见于 文献的“ 有逢伯陵” 之“ 逢” , 并非以前认识的 那样是同字异写 , 因为与 M 18 时代 、规格基 本相同的济阳刘台子墓地出土铜器上多见 “ 逢” 字徽识而不见 “ 丰伯” 、 “ 丰启” 之“ 丰” , 即可证明 。 第五 , 城内东南部由圆形 、长方形 、圆形 等不同形状 、 土色构成的夯土台 , 是齐文化 考古首次发现 , 在其他文化中也甚为罕见 。 其为祭坛 , 似无疑义 , 但所祭对象说法不一 , 我认为将其推定为社坛 , 似乎更有说服力 。 但不管其所祭对象是什么 , 它都是重要发 现 , 对于研究齐国当时的宗教信仰 、 祭祀制 度都是不可多得的材料 。 陈庄西周城址的发掘和研究只是刚刚 开始 , 随着今后考古工作的不断开展 , 新的 发现和新的研究成果一定会不断涌现 。
李零( 北京大学中文系 教授)
“ 丰启” 诸器 , “ 丰” 是氏 , “ 启” 是名 , “ 祖 甲齐公” 、 “ 文祖齐公” 是齐太公 。 研究这组器 物 , “ 周公东征方鼎” 是重要参考 。 这次东征 , 是征东夷 , 丰伯是薄姑附近的东夷方伯 。 这 里的丰启是第一代齐侯吕 封的丰氏 。 在丰邑故地新 不知道该怎么隶定 , 得此可知是从广从言 。 丰启诸器 , 丁公 、乙公 、癸公以日名 , 是 太公后的三代 , 这组器物不能在癸公后 , 只 能在丁公前 。 2 件引簋在共王后 , 当时的齐 侯可能是哀公或胡公 。 这次发现的两组铜 器 , 估计属同一家族 。 丰启诸器在昭王前后 , 引簋在懿 、 孝之际 , 中间有缺环 。 一般认为 , 营丘和临淄近 , 在临淄古城 一带 , 薄姑则在另一处 。 郦道元说 , 薄姑在临 淄西北五六十里 。 陈庄遗址不会是都城 , 可
考 古
引簋铭文中的 “同” 字可能是 “ 期会” 之 义 , 不其簋中的 “ 同” 字可能也是这个意思 , 不一定读为恫 。 它下面的字是地名 。 “ 簋” , 原 作 , 周原甲骨 H 11 ∶36 有这种偏旁 , 过去
· 24 ( 总 120) ·
第 2 期
· 25( 总 121) ·
· 26 ( 总 122) ·
考
古
第 2 期
· 27( 总 123) ·
现表明很有可能与齐国建圜丘祭天有关 。 周 制祭天是天子特权 。 齐国建圜丘祭天 , 属于 僭越行为 , 哀公由此而被烹杀 , 应是合乎情 理的推断 。 另外需加说明的是 , 齐为诸侯国 , 丰器 为何不称 “ 齐侯丰” ? 申簋为何不称 “ 齐侯 申” ? 这是因为诸侯国国君不一定都可以称 “ 侯” , 称“侯” 必须经过周王的册命 。 例如卫 国是与鲁 、 晋同时受封的 , 但鲁 、 晋均可称 “ 侯” , 而卫国从始封君康叔之子康伯开始 , 连续六代均称 “ 伯” , 不称 “ 侯” , 一直到贞伯
之子顷侯“ 厚赂周夷王 , 夷王命卫为侯”( 《史 记 · 卫世家》) , 卫国才有了称侯的资格 。 因 此 , 丰器和申簋铭文中不称 “ 齐侯” , 与齐为 诸侯国并不矛盾 。 考古发现证明齐国称侯是 从献公山开始的 。 史载献公山由薄姑徙都临 淄 , 20 世纪 80 年代初临淄河崖头春秋殉马 坑加固工程中 , 清理了压在马坑下面的 3 座 西周早中期之际的铜器墓 。 其中一件精美的 陶簋底部刻有一个“ 侯” 字 , 证明献公山是迁 都临淄以后才可以称侯的 。 而申簋则是献公 山尚未称侯时所铸 , 故申簋器主不称齐侯 。
王树明(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9 年 , 配合南水北调工程 , 鲁北高青 县陈庄遗址发现西周古城址 、 祭坛 、 贵族墓 葬 、车马坑和一批带铭文的青铜礼器 。 这批 资料的出土 , 为研究齐国早期的历史填补了 空白 。 根据陈庄墓葬出土陶器资料判断 , 铜 器墓的相对年代或大致在西周中期偏晚 , 其 晚者也或接近于西周晚期 。 M 18 出土铭文 资料告诉我们 , 作器者丰人是齐裔姜姓族 人 , 所祭为齐祖姜太公这一说法 , 是没有问题 的 。M 35 所出铜器铭文记述了周天子封赐或 任命齐师一叫引的有关事宜 。 铭文资料显示 , 陈庄西周古城 , 族属姜姓 , 其与立国于营丘的
研究馆员)
齐国公室关系密切 。 由古城所在位置 、 文献记 载以及陈庄发现墓葬资料可证 , 高青陈庄发 现的西周城址 , 就是我国历史上周天子烹齐 哀公后而立胡公为齐君 , 齐胡公又将齐都由 营丘徙于薄姑的所在地 。 至于齐国初都营丘 的所在地望 , 清代学者顾炎武认为“ 营丘在今 昌乐 、 潍二县界( 《日知录 · 卷七》) ” 。 查以今 地 , 齐国初都营丘就是今昌乐县东南马宋镇 河西商周时代古遗址 。 高青陈庄发现祭坛 , 北为车马坑 、 贵族 墓葬 , 南与城门大致相对 , 证以相关文籍 , 此 祭坛有可能是用于墓祭 。
方辉(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
高青陈庄西周城址及墓地的发现对于 西周考古与历史的研究意义重大 , 相信随着 资料的全面公布及解读 , 对于陈庄考古发现 的意义 , 学术界将从多个方面加以解读并揭 示 。 现就铭文释读 、城址年代和性质发表一 点不成熟的看法 。
教授)
“齐公” 二字 , 与卣铭稍异 , 应属简化形式 。 M18 的年代 , 可由出土器物做一判断 。 该墓铜器组合为鼎 、 觚 、卣 、 觥 、 簋 、 ; 陶 器则有鬲 、 罐 。 其中的陶鬲 , 形制为宽折沿 、 分裆 , 颈部绳纹被抹平 , 具有明显的晚商遗 风 , 惟足部为乳状实足尖且满饰绳纹 , 显示 出西周早期的特点 。 陶罐的形制则与陕西长 安张家坡墓地西周早期同类器相似 , 其口部 接近于张家坡 M234 ∶3 , 肩 、 腹部则近于张 家坡 M382 ∶ 2 , 张家坡的这两件陶罐均为 西周早期的代表性器物 。 M18 还报道了一 件铜觥 , 觥盖作龙首形 , 与上海博物馆所藏 一件传世器相近 , 后者为西周早期 。 综上 , 陈
· 28 ( 总 124) ·
考
古
第 2 期
· 29( 总 125) ·
郑同修(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高青陈庄遗址的发掘工作取得的重要 成果 , 在学术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 专 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 , 各自提出了自 己的真知灼见 , 为我们对该城址的认识起到 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 从目前得到的信息来 看 , 关于陈庄城址最受关注的主要有三点 : 一是城址的性质 , 二是祭坛性质 , 三是贵族 墓葬特别是墓葬中有铭铜器的年代及铭文 内容 。 其中讨论最多也是分歧最大的是关于 城址的性质 。 作为本次发掘项目的主持人 , 对上述问题也提一点粗浅的认识 。 第一 , 关于城址的性质 。 该城址从考古 学层位和出土遗物初步判断 , 应属于西周早 中期 。 在近 9000 平方米的发掘区内 , 除遗址 个别地点如车马坑的最底部偶见约属后李 文化的陶器碎片外 ( 属于冲积形成 , 非原生 文化层) , 未见早于西周的其他遗迹 、 遗物 , 因此 , 城址的年代不可能早于西周时期 。 但 城内大量东周时期遗迹遗物的发现以及祭 坛中心部位保存完整的事实 , 似可说明 , 该 城址在作为西周早中期城址的功能消失后 , 残余的城圈恐仍被后人延用 , 并没有被彻底 废弃 。即是说城址的性质前后可能不同 。而 该城址的面积不足 4 万平方米 , 仅有南墙中 部一个城门 , 这种规模的小城及其结构最宜 于作为军事城堡使用 。 另据山东大学靳桂云 教授对城内遗迹炭化植物浮选的结果 , 与牲 畜饲养使用有关的植物所占比例甚高 , 结合 城内发现车马坑 、 马坑 、 大量动物骨骼和铜 器中有管理“ 齐师” 铭文的内容 , 也从另一侧 面说明城址的性质应与军事有关 。 因此 , 陈 庄城址初建之意图可能主要是作为军事城 堡的功能 , 而与齐都营丘无关 。 由城内发现 的西周贵族墓葬及铜器铭文来看 , 这些墓葬 与齐国公室又有密切关系 , 因此也有可能在
研究馆员)
作为军事城堡的同时或其后 , 城址又作为这 些贵族墓葬墓主的封邑所在 。 另外 , 齐哀公 被烹之后 , 史载胡公迁都薄姑 , 学者多有认 为陈庄城址即薄姑者 。 但该城址未见早于西 周的遗迹遗物 , 因此其为商末薄姑旧都的情 况不存在 。 但胡公迁都乃不得已而为之 , 且 都薄姑只有 3 年时间 , 始迁之时恐建新都不 及 , 若以陈庄城址作为临时寄居地也不是不 可能的 。 第二 , 关于祭坛 。 如果将祭坛视为祭天 之场所 , 那一定就要考虑城址与齐国都城的 关系 。如果不是则另当别论 。从祭坛夯土的 土色和圆形 、方形相套以及最底部中央有动 物祭祀坑的构造 , 特别是祭坛最中心之圆形 外围与方形之间有一周厚 1 厘米左右的灰 色土( 不能确定是否为灰痕) 判断 , 该祭坛最 大的可能为社坛 。 第三 , 关于铜器铭文 。 目前共见 10 件铜 器有铭文 。 除 M 35 两件铜簋各有 70 余字的 铭文外 , M 17 一件铜簋之上有 “丰启作祖甲 宝尊彝” 铭文 , 与 M 18 铜 铭文内容一致 、 书体大致相同 , 说明 M 17 、M 18 二墓时代相 近 , 关系密切 。 其余 7 件铭文铜器均出自 M 18 之中 , 其中 5 件铜器铭文有 “ 齐公” 二 字 。“ 齐公” 即指姜太公 , 因此 M 17 、 M 18 两 墓墓主均与姜齐公室关系密切 , 或属太公直 系 , 也可能就是作为该城初期的管理者 。 M 35 铭文内容直指与管理 “ 齐师” 有关 , 而 器主“ 引” 作器是祀其祖先“幽公” 的 , 西周齐 国诸公中并无“ 幽公” , 即可能墓主不是姜齐 公室的直系 。 该铭文内容一方面进一步表明 了城址作为军事城堡功能的性质 , 同时也反 映陈庄城址在西周中期之后仍然作为墓主 封地的可能 , 但并非与 M 18 墓主是一脉相 承的 。
魏成敏(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山东高青县陈庄遗址在城址 、 祭坛 、 贵
· 30 ( 总 126) ·
研究馆员)
族墓葬等多项发现中以西周城址的确认最
考 古
为重要 。 出土多件带有 “ 齐公” 铸铭铜器的 M 18 打破了房基 F 3 , 若 M 18 的年代认定在 穆王之前 , 城址的始建年代可早至成王时 期 。 从城址的年代 、规模 、使用功能 、 地理位 置综合考察 , 陈庄城址既非齐国早期都城营 丘 , 也非胡公所建之薄姑 。 如果将陈庄西周城址作为营丘 , 首先其 规模过于偏小 , 面积不足 4 万平方米 , 而营丘 作为齐国都城经过长达近 200 年的经营发 展 , 规模绝非一般城邑可比 。 其次 , 营丘的地 望虽众说纷纭 , 而“营丘边莱” , 莱夷的势力在 淄、 弥河以东 , 营丘应相距淄 、 弥河不远 , 陈庄
城址地处偏西位置 。 胡公徙都薄姑 , 或指迁都 于商末薄姑旧都 , 或于薄姑故地另立新都 。 陈 庄城址未发现商代重要遗存 , 不可能为薄姑 旧都 ; 而胡公迁都在夷王之世 , 此时已处西周 中期之末 , 陈庄西周城址非胡公所建 。 若陈庄城址建于成王时期 , 就有可能为 周公东征所建立的军事城堡 。 周公东征灭丰 在先 , 并以此城为依托东进斩灭薄姑平定东 夷反叛建立齐国 。 之后 , 该城为太公之后周 王命臣“ 丰” 及后裔“ 引” 的封邑 , 并统领一支 由周王直接控制的“ 齐师” , 继续威慑东方甚 至监控齐国而驻扎于此 , 直到西周中晚期 。
王青(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
无论是地处小清河 ( 古济水下游)北岸 冲积平原的地理位置 , 还是多年积累的考古 资料线索来看 , 陈庄发现的这批西周重要遗 存都超出了学界先前的想象 , 尤其城址 、 甲 字形大墓和“ 齐公” 铜器铭文的发现 , 将大大 推进鲁北地区西周时期考古文化和齐国早 期历史的研究 。 现就此提出两点不成熟的看 法。 第一 , 陈庄西周遗存与营丘无关 。 据《史 记 · 齐太公世家》 等史料记载 , 齐太公东就 国时曾与土著莱夷争夺营丘 , 20 世纪八九 十年代学界曾对营丘地望展开热烈讨论 , 各 家结合历代考证及相关考古资料 , 提出了临 淄齐故城内 、 青州臧台 、 寿光呙宋台 、 昌乐河 西诸说 , 问题虽未最终解决 , 但地望落在淄 河及其以东地区还是比较明确的 。 笔者近年 依据墓葬出土陶器及葬俗 , 提出西周以来鲁 北地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 , 其中西 周早中期的文化面貌主要由西周 、 晚商 ( 孑 遗)和东夷土著三种文化因素构成 , 分布范 围的东界约在淄河以东的白浪河一线 , 莱夷 则在白浪河以东 。 这一观点从文化因素分析 上支持了以上诸说 , 换言之 , 营丘应在淄河 与白浪河之间的地域寻找 。 而陈庄远在淄河 以西五六十公里 , 且其西周时期文化面貌与
第 2 期
教授)
白浪河以西基本相似 ( 包括陶铜器组合 、 形 制及葬俗等) , 与白浪河以东则差别很大 , 将 其视为营丘还缺乏过硬材料 。 第二 , 陈庄西周城址可能为军事城堡 , 理由有三 。 一是城址规模太小 , 面积不足 4 万平米 , 甚至比不上龙山时期的城址 , 也不 如附近可能筑于西周时期的博兴寨卞城址 ( 面积超过 12 万平米) , 且周围有大范围积 水 , 远不是西周早中期的区域性中心 。 二是 城址使用时间较短 , 城内西周遗存以墓葬和 马坑 、 车马坑为主 , 从浮选土样中发现了大 量豆科植物 , 联系马坑及车马坑的存在 , 这 些豆科植物作为喂马饲料的可能性很大 , 如 此都显示出该城址浓厚的军事色彩 。 三则与 西周齐国的向外扩张局面有关 。 西周时期齐 国的劲敌主要是淄河以东的莱 、 纪两国 , 淄 河以西的土著势力也较多( 所谓“ 五侯九伯” 之一部分) , 但此时尚不是齐国扩张征伐的 重点 。 尽管如此 , 陈庄城址及“ 齐公” 铜器铭 文的发现表明 , 齐国此时已对这些土著势力 有所经营 , 派驻重臣进入此地 , 一方面可作 为齐国国君的“ 小宗” 建立封邑在西部发展 , 一方面可为后来向西扩张经营( 如春秋早期 桓公灭谭) 准备自己的军事策应力量 。 总之 , 陈庄城址很可能是齐国建立在西境一带的
· 31( 总 127) ·
军事城堡 , 到西周晚期城墙废置以后 , 此地
作为环壕聚落可能仍然如此 。
靳桂云(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
陈庄遗址发掘过程中 , 利用浮选法从灰 坑等遗迹中获得了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 , 其 中以各类植物种子为主 , 还有少量植物果 实。 初步的鉴定和统计结果显示 , 这些植物 种子中 , 农作物和非农作物各占约 60 % 和 40 %。农作物中 , 粟占绝对优势 , 将近 97 %, 黍 、小麦 、大豆 、稻的数量都很少 ; 非农作物 中 , 黍亚科和豆科( 不包括大豆和野大豆) 的 数量最多 , 各占 40 %左右 , 其次还有野大 豆、 藜科 、 苋科等植物种类 。 豆科植物的含量 从早到晚呈下降趋势 , 这种趋势在中期偏晚 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 。
教授)
对上述植物遗存种类和数量进行初步 分析 , 我们推测 : 1. 陈庄遗址在西周时期发 展了比较典型的旱作农业 , 农作物以粟为 主 , 兼种黍子 、小麦 、 大豆 , 稻的数量非常少 , 这种多种农作物并存的农业模式能够显著 降低农业的风险 , 可能反映了聚落农业的稳 步发展 。 2 . 以黍亚科和豆科为主的非农作 物占全部植物种子的近半数 , 这是陈庄遗址 炭化植物遗存的显著特征 。 结合城址规模 , 发现的遗迹和遗物的特点 , 表明该城可能与 军事有关 , 城周围有养马场存在 , 并以黍亚 科和豆科植物的秸秆为饲料 。 ( 责任编辑 李学来) ★ 信息与交流
《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 6 卷》简介
《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 6 卷》 由国务 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国家文物局 编著 , 科学出版社 2010 年 12 月出版发行 。 该书为 A 4 开本 , 正文 658 页 , 约 118. 4万 字 , 定价 280 元 。 该书共收录三峡工程湖北库区田野考 古发掘报告 33 篇 。 长江三峡地区不仅山水 雄奇 , 而且是一座瑰丽的文化宝库 。 考古发 掘表明 ,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中华民族长江文 明的重要舞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 保存 着从旧石器 、 新石器时代历经夏 、商 、 周直到 宋、 元、 明、 清的各代文物古迹 。 该书作为三 峡工程湖北库区第六部科学发掘的正式报 告集 , 相信对于三峡地区古代历史文化的研 究 , 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该书读者对象为历史研究 、文物考古工 作者以及历史文物爱好者 。 ( 雨 珩)
· 32 ( 总 128) ·
考
古
本文关键词:山东高青县陈庄西周遗址笔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24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72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