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论考古阐释与中国考古学实践

发布时间:2018-04-13 03:30

  本文选题:考古阐释 + 考古学史 ; 参考:《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摘要】:学术界一般把描述、解释和复原视为考古学不同研究层面上的三个主要目标。随着考古学研究的转型,考古阐释的方法、手段也在发生着变化。自现代考古学诞生以来,考古阐释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进化论、传播论和迁徙论、文化功能研究、过程考古、后过程考古(阐释考古学)等几个阶段。国内的同类研究也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从文化历史考古学向过程和后过程考古学研究并举的过渡中既有收获也有经验教训。在新的学术条件下,全面复原古代社会、重建古史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以考古学为中心的多学科阐释方法、手段的不断进步。
[Abstract]:The academic circles generally regard description, interpretation and restoration as the three main objectives of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at different levels.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the methods and means of archa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are also changing.Since the birth of modern archae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archa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has generally experienced several stages, such as evolution theory,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migration theory, cultural function research, process archaeology, post-process archaeology (hermeneutical archaeology) and so on.The same kind of research in China has also experienced a process from spontaneous to conscious. The transition from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archaeology to process and post-process archaeology has both harvest and experience.Under the new academic conditions,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restoring the ancient society and reconstructing the ancient history urgently needs the archeology as the center of the multi-disciplinary interpretation method and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the means.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鲁东南沿海地区聚落考古研究”(批准号:12CKG010)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省级项目“数字技术下的考古专业创新教学模式研究”(批准号:2014SJGLX128)
【分类号】:K8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陈曦;霍焱;;城址类考古遗址公园价值核心的阐释与展示设计手法[J];中华建设;2012年12期

2 夏鼐;;什么是考古学[J];考古;1984年10期

3 科林·伦福儒;莫慧旋;;柴尔德与文化进程研究[J];考古与文物;2008年02期

4 加里·韦伯斯特;陈淳;;文化历史考古学述评[J];南方文物;2012年02期

5 杜正胜;新史学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J];文物季刊;199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洪波;;考古学阐释背后的社会思潮[J];博物馆研究;2006年01期

2 史威;朱诚;王富葆;田晓四;;渝东峡江区全新世环境考古与环境变迁研究现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2期

3 容观琼;考古学走与人类学相结合的道路——再论文化人类学知识与考古学研究[J];东南文化;1990年03期

4 戴向明;中国考古学观念的回顾与反思[J];东南文化;2001年01期

5 方酉生;略论二里头遗址的文化性质——兼与《中国文明与国家探源的思考》等文商榷[J];东南文化;2003年03期

6 刘文锁;;《渐中语类》补白[J];东南文化;2006年05期

7 燕生东;;后现代史学语境下的考古学[J];东南文化;2007年01期

8 钱建华;;地方戏研究与文化生态学[J];大舞台;2008年03期

9 黄运明;阮永好;廖富魁;林雪铭;何国俊;;福建南靖县圩后沟山遗址发掘简报[J];福建文博;2010年03期

10 万欣;;夏公百年祭——再评《考古学和科技史》[J];东方考古;2012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葛志毅;;释炎帝神农氏[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2 付娟娟;;面向实施的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以郑州市荥阳故城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风景旅游规划)[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庆臣;现代中国史学专业学会的创建与运作[D];山东大学;2011年

2 潘艳;长江三角洲与钱塘江流域距今10000-6000年的资源生产:植物考古与人类生态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榞莉丹;《考工记》兵器疏婭[D];复旦大学;2011年

4 胡保华;中国北方出土先秦时期铜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刘超;民族主义与中国历史书写[D];复旦大学;2005年

6 蒋晓春;三峡地区秦汉墓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钱益汇;济南大辛庄遗址出土商代石器的生产与使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8 索秀芬;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潘碧华;三峡早期人居环境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覃京燕;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进;西辽河流域史前文化与国家起源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畅;考古学与建筑遗产测绘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王强;月庄遗址后李文化石制品的初步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丁兰兰;黄河中游史前刻槽盆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5 卢建英;尉迟寺遗址及小区史前聚落形态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6 申青;孔隙结构—传统小城镇空间的一种解析[D];苏州科技学院;2007年

7 郎俊彦;李家坝巴人墓地出土陶器的定量分析[D];四川大学;2007年

8 李伟魏;傅斯年的史学理论析论[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9 谭志刚;泥河湾小长梁文化系统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10 李永锋;华县泉护村遗址史前遗存分期再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国考古学会第十六次年会暨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在西安召开[J];大众考古;2013年05期

2 杨荣新;中国考古学会第十次年会在成都召开[J];四川文物;2000年01期

3 李学勤;清华与中国考古学[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侯毅;面对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J];文物世界;2001年02期

5 瑞琪;;《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简介[J];考古;2001年09期

6 向燕南;中国考古学与史学之关系的理论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08期

7 王震中;饭岛武次教授著《中国考古学概论》评介[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01期

8 刘庆柱;构建中国考古学学科创新体系[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5年03期

9 王建新;;呼唤世界考古学中的中国考古学[J];中国文化遗产;2005年01期

10 许宏;;一部合力集成的总结之作——《中国考古学·夏商卷》编写侧记[J];考古;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袁永明;;地质科学对中国考古学的启蒙意义[A];首届“地球科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田旭东;;中国考古学于先秦史研究的作用——兼评罗泰《论中国考古学的编史倾向》[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王涛;;地质学家与中国考古学早期的发展[A];首届“地球科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钱耀鹏;;关于龙山时代的社会结构与历史进程[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5 吴春明;;从彩陶看史前福州的周邻文化关系[A];闽都文化研究——“闽都文化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吉林大学教授 陈胜前;反向创新的中国考古学[N];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曹兵武;中国考古学与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与问题[N];中国文物报;2004年

3 记者 杨雪梅;中国考古学与国际接轨意义重大[N];人民日报;2000年

4 记者 高艳鸽;中国考古学会第十一次年会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5 古秘;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会议召开[N];中国文物报;2009年

6 陈星灿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副所长;中国考古学角色的自我转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记者杨赛;中国考古学逐步走向世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新形势下中国考古学的走向与发展[N];中国文物报;2013年

9 四川大学 霍巍;中国考古学的昨天、今天与明天[N];社会科学报;2013年

10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余西云;中国考古学理论的演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查晓英;从地质学到史学的现代中国考古学[D];四川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7427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7427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e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