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滇西北地区旧石器至青铜时代人类活动与动植物资源利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8 12:54

  本文选题:青藏高原 + 滇西北地区 ; 参考:《兰州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的过程,及其适应高寒环境的机制,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前沿和热点科学问题。近年来这个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显示史前人类是在5200BP( BP‖表示距今年代)大规模定居至青藏高原海拔25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3600BP永久定居至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植物考古研究显示,适应高寒环境的农作物大麦的传入和种植,是促成史前人类永久定居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的主要动力。然而,上述研究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东北部,时间范围集中在新石器晚期至青铜时代。在青藏高原其他区域旧石器至青铜时代的人类活动和农业发展的历史,已开展的研究工作较为有限。青藏高原东南部高山河谷纵横交错,水系众多,是史前和历史时期人类迁徙的重要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滇西北地区,是青藏高原东南史前遗址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国与东南亚连接的重要陆路通道。该地区处于滇、川、藏交界处,也是历史上西北与西南各民族之间沟通往来的主要通道 藏彝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较为丰富的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文化和青铜文化遗存,是研究史前人类迁徙和文化交流的理想区域。目前滇西北地区史前人类活动的历史,以及农业发展的历史尚不清晰,主要受限于史前遗址的精确测年和植物、动物遗存分析工作积累不足。这个缺环是认识理解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过程和动力问题的限制因素,也是本文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本文对滇西北地区考古遗存分布最集中的区域--怒江中游地区开展了细致的考古调查,共调查有考古遗存发现的遗址6处。在玉水坪旧石器时代遗址清理出一个160cm深的剖面,采集了6个碳十四测年样品和2个光释光测年样品开展年代学研究。从其他5个调查遗址采集了5个碳十四测年样品开展测年,15份浮选样品进行植物大遗存分析,采集了15份土样开展植硅石分析。通过参与石岭岗青铜时代遗址的发掘,采集了84份浮选样品,土样15份,以及6个个体的人牙结石,分别开展植物大化石鉴定、植硅石和淀粉分析。此外,在石岭岗遗址测定碳十四年代5个,鉴定动物骨骼1033块,选取48块人骨和58块动物骨骼样品进行骨骼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重建研究区青铜时代人类对动植物资源的利用方式。通过上述工作,对比滇西北地区及云贵高原已开展的研究工作,探讨了研究区旧石器晚期至青铜时代的人类活动历史,以及新石器晚期至青铜时代对农作物及家畜的利用策略,及其与欧亚大陆史前农业传播和气候变化的可能联系。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获得的主要新认识包括:1)人类在39000-31000BP已经在青藏高原东南缘海拔2500米以上地区活动,将人类在青藏高原边缘地带的活动的可靠年代向前推进了约2万年;2)石岭岗遗址2500年前人类同时种植水稻和粟,人类摄食结构以C3类植物(很可能是水稻和根茎类)为主,部分人群摄食了少量C4类植物(很可能是粟黍);3)石岭岗遗址2500年前人类从事家畜饲养和狩猎经济。饲养的家养动物包括狗,黄牛,水牛,马,山羊,绵羊,猪;狩猎的野生动物包括梅花鹿,狍子,麂子,鹿类,狗獾,豪猪,啮齿类,竹鼠,猴子,猫,中型猫科,熊,鱼,雉等,人类对动物资源的利用策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4)滇西北地区新石器晚期至青铜时代人类的农业生产方式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稻作农业时期(4800-3900BP)、稻粟混作农业时期(3900-3400BP)、稻粟麦类混作农业时期(3400-2300BP);5)旧石器晚期,人类在滇西北地区及周边地区的活动与气候变化相关性较好,气候湿润期人类活动频率高,干旱期人类活动频率低。新石器晚期至青铜时代,研究区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相关性差,可能暗示农业技术的传入和发展是推动该地区新石器-青铜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此外,通过对比滇西北地区调查遗址的碳十四年代和遗址内出土的器物遗存形态,显示在该地区单纯使用器物遗存的形态学特征判断遗址的文化属性不准确,通过形态学特征鉴定和测年方法的综合运用是探讨史前人类活动历史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发掘的石岭岗遗址植物大遗存分析、淀粉粒分析以及植硅石分析三种方法对比研究,表明单一上述方法在研究该地区人类对植物资源的利用策略方面均存在不足。全面认识滇西北地区史前人类适应环境的策略,需要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和对比验证。本文对探讨史前人类在青藏高原的活动历史,适应不同环境的植物和动物利用策略,以及主要农作物在青藏高原东缘南北向的传播历史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受限于研究区史前遗址的发掘工作,本文的研究尚存在不足,尤其是在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阶段的人类活动历史和生存策略,是后续工作的努力方向。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8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兴勤;中国是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国家[J];云南科技管理;2000年02期

2 李岩;试析广东地区青铜时代早期诸遗存[J];江西文物;1990年01期

3 陈文;香港的青铜时代及其分段[J];华夏考古;2002年03期

4 张树范;;从考古发现看沈阳地区青铜时代早期的手工业[J];东北史地;2010年04期

5 周翠娣;;青铜时代早期的伊比利亚[J];杭州教育学院学刊(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6 苗丽英;本溪怪石洞发现青铜时代及汉代遗物[J];辽海文物学刊;1997年01期

7 梁光金;;青铜时代[J];宝藏;2011年01期

8 吴曾德 ,叶杨;论广东青铜时代的三个基本问题[J];东南文化;1993年04期

9 查尔斯·海汉姆;王剑雄;钟治;;东南亚青铜时代的断代:文化内涵的重要作用[J];南方民族考古;2010年00期

10 易华;;青铜时代世界体系中的中国[J];全球史评论;2012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胡永炎;黄功杨;;青铜时代铜的开采和冶炼[A];文物保护技术(1981~1991)[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丁海霖;青铜时代“石城”鲅鱼圈现身[N];营口日报;2008年

2 许宏 荻晔 整理;金道锡行:青铜时代的资源流动[N];东方早报;2012年

3 曹昱;中国最早进入青铜时代[N];社会科学报;2000年

4 尼葛丽;博尔塔拉河流域发现早期青铜时代军事遗存[N];中国文物报;2013年

5 白云翔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礼器衰落与日用品高度发展:广延的青铜时代[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淡菊;《青铜时代》读后感[N];今日信息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陈曦 曾江;中国北方青铜时代研究走向纵深[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8 记者 徐若寒 通讯员 刘宇 韩迅雷;大梅沙发现青铜时代遗址[N];深圳商报;2000年

9 记者 王宇;大梅沙:发掘青铜时代的深圳人[N];深圳商报;2006年

10 通讯员 才保;茶卡盐湖首次发现青铜时代遗址[N];柴达木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党郁;内蒙古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建筑技术史[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2 刘鸿高;滇西北地区旧石器至青铜时代人类活动与动植物资源利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3 白嘎丽玛;青铜时代蒙古高原鹿造型艺术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罗伊;试论四川盆地早期文化与中原地区的联系[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2 杨蝉玉;大连地区青铜时代环境背景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莹;胶东半岛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人地关系演变的初步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图旭刚;辽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遗存初步分析[D];吉林大学;2014年

5 王迪;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山东地区纺轮浅析[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684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7684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4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