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唐五代宋初敦煌寺院四时节俗

发布时间:2018-04-22 03:21

  本文选题:唐五代宋初 + 敦煌 ; 参考:《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文以四时为视角,通过对有代表性的节日及节日活动探讨,来展现敦煌寺院四时节日的庆祝状况。并以此来了解佛教释门生活,了解寺院佛教文化和独具特色的节日文化。同时描述了各节日的功能和特征,以及节日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本文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对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本论题的学术研究现状等进行介绍。 第二部分:分别论述敦煌寺院的四季节日活动。从各节日的起源叙述起,然后论述寺院节日庆祝的形式、内容,如饮食、燃灯、设乐、设道场等特点,以及官方和民众参与人员。 第三部分:描述敦煌寺院节日特征。首先阐述寺院节日的俗世性和重复性,以及部分节日内容与中原传统节日的一致性。最后,对敦煌寺院四时节俗得出结论,其节日具有季节性等特点,并且具备一定的社会功能,能够丰富社会生活。
[Abstract]:From the four time point of view, this paper,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representative festivals and festivals, presents the celebrations of the four festivals in Dunhuang monasteri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Buddhism release life, understand the Buddhist culture of the monasteries and the unique festival culture, and describe the func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estivals,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the festivals on the social stability.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asons for choosing the topic,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academic research status of this topic.
The second part: discuss the festival activities of the four seasons in Dunhuang monasteries, from the origin of the festivals, and then discuss the forms and contents of the festival celebrations of the monasteries, such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et, lighting, setting up music, setting up the field and so on, as well as official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The third part: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estival in Dunhuang monastery. First, it expounds the vulgarity and repetition of the monastery Festival, and the consistency of the content of some festivals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 Finally, it draws a conclusion on the customs of the four time festival in the temple of Dunhuang,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asonality, and has certain social functions, and can enrich the social life.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87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绍兵;;端午龙舟的形制与竞渡仪规[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冯骥才;留住我们的根——从春节文化谈起[J];求是;2005年02期

3 质子;回家过年[J];价格与市场;1997年01期

4 郭德民;;略论《红楼梦》节俗事象描写的艺术功能[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李锋军;;寒食节插柳节俗探源[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李伯涛;;泰安汉族旧节俗[J];民俗研究;1989年04期

7 刘公望;;节俗文化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10年03期

8 乔莉;;有机活化课程内容 有效提升学生素养——在艺术欣赏课教学中尝试民俗文化欣赏[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22期

9 赵世林;论“孕育仪式”及其文化内涵[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10 李健中;;论唐代“人日”诗[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离;;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源流辨析[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2 犁人;;城市节俗变迁的文化学考察[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3 林湘生;;宁化县石碧客家祖地节俗及其形成[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4 林丽霞;;从汉画看我国古代的节俗[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史岩;;敦煌石室画象题识序[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6 陈育伦;;月圆·月饼·搏饼——闽台中秋节搏饼习俗试探[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7 张登贤;左夷山;;闽东畲族节俗来源初探[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8 蓝达居;;霞浦县畲族节俗述议[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9 李升宝;;清流县元宵“摆五坊、送瘟船”习俗探源[A];闽台岁时节日风俗——福建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10 徐晓卉;;宋代以前“博士”流变考释[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东蕾;二月民间多节俗[N];中国旅游报;2003年

2 全国政协委员 李汉秋;清明节,以更文明的方式祭奠[N];人民日报;2009年

3 黄家祥;诏安清明节俗流变[N];闽南日报;2009年

4 演讲人 萧放;明清时代的新年节俗[N];光明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郑大中;让端午多些节俗文化味[N];上饶日报;2009年

6 萧放 萧辉;清江土家节俗探源[N];光明日报;2000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博士 施爱东;清明节:拥抱自然的春天的节日[N];光明日报;2010年

8 陈远红;潮汕民俗文化感悟[N];汕头日报;2005年

9 程奕;有多少端午习俗被忘怀?[N];东方早报;2008年

10 张涛 张洪河;360多年“误解”,正月“冷冻”理发业[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勃;唐代节日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杨江涛;中国传统节日的美学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3 祁晓庆;敦煌归义军社会教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维莉;唐五代宋初敦煌寺院四时节俗[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高斯;五~十世纪敦煌寺院财产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3 刘衍军;唐代节俗诗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4 蓝雪华;浙江丽水老竹畲族镇畲族“三月三”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黄嘉敏;七月十五节俗与民间传承[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欣;异域、本土、旅游者:西双版纳跨境族群节俗演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吕红艳;广西贺州黄田“二月二”节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于冬华;唐代三教同节现象的文化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夏继军;祭拜·教化·娱乐[D];南昌大学;2007年

10 胡强盛;龙安镇“社公诞”节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853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7853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1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