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河南淅川坑南遗址石制品表面残留淀粉粒的初步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08 09:21

  本文选题:坑南遗址 + 新石器早期 ; 参考:《人类学学报》2014年01期


【摘要】:本文分析了河南淅川坑南遗址新石器早期2个层位出土的35件石制品的淀粉粒,在17件石制品表面发现150粒淀粉粒,它们可能分别来自黍族(包括黍属、糠稷或粟属)、薏苡属、小麦族秸秆和根茎类植物,一定程度反映了该地区先民植物资源的利用情况。第②与第③层淀粉粒数量和种类的对比表明,第②层淀粉粒数量和种类都有着大幅增加,一种可能是不同层位埋藏环境的差别导致淀粉粒保存情况的不同,另一种可能是与当时先民获取更多种类的植物资源有关。同一类型石制品表面淀粉粒数量与种类的差别,也暗示了不同石料本身硬度、孔隙对淀粉粒的吸附与捕获能力的影响。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starch granules of 35 stone products unearthed from two early Neolithic strata at the South Xichuan site, Henan Province, were analyzed. 150 starch granules were found on the surface of 17 stone products, which may come from the millet family (including millet, bran millet or millet, Coix, Coix), respectively. Wheat straw and rhizomatous plants, to some extent, reflect the utilization of the resources of the ancestors in this area.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number and type of starch grains in the second layer and the third layer showed that the number and type of starch grains in the second layer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one of the possibl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t storage conditions of starch grains was the different burial environment of different layers. Another possibility is related to the acquisition of more species of plant resources by the ancestors at that time. The difference in the number and type of starch grains on the surface of the same type of stone products also implies the influence of the hardness and porosity of different stone materials on the adsorption and trapping ability of starch grains.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编号:XDA051303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41002057)
【分类号】:K87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杨晓燕,吕厚远,刘东生,韩家懋;粟、黍和狗尾草的淀粉粒形态比较及其在植物考古研究中的潜在意义[J];第四纪研究;2005年02期

2 杨晓燕;郁金城;吕厚远;崔天兴;郭京宁;刁现民;孔昭宸;刘长江;葛全胜;;北京平谷上宅遗址磨盘磨棒功能分析:来自植物淀粉粒的证据[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年09期

3 李明启;杨晓燕;王辉;王强;贾鑫;葛全胜;;甘肃临潭陈旗磨沟遗址人牙结石中淀粉粒反映的古人类植物性食物[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0年04期

4 葛威;刘莉;陈星灿;金正耀;;食物加工过程中淀粉粒损伤的实验研究及在考古学中的应用[J];考古;2010年07期

5 杨晓燕;吕厚远;夏正楷;;植物淀粉粒分析在考古学中的应用[J];考古与文物;2006年03期

6 杨晓燕;蒋乐平;;淀粉粒分析揭示浙江跨湖桥遗址人类的食物构成[J];科学通报;2010年07期

7 张弛;;论贾湖一期文化遗存[J];文物;2011年03期

8 陈宥成;曲彤丽;;试析华北地区距今1万年左右的社会复杂现象[J];中原文物;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解华顶;沈薇;;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采集经济的史学观察[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2 陈国庆;;浅析兴隆洼文化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关系[J];边疆考古研究;2011年00期

3 王先胜;;含山玉版及玉龟甲文化内涵探讨[J];长江文化论丛;2011年00期

4 邱平,王昌燧,张居中;贾湖遗址出土古陶产地的初步研究[J];东南文化;2000年11期

5 尹若春;张居中;杨晓勇;;贾湖史前人类迁移行为的初步研究——锶同位素分析技术在考古学中的运用[J];第四纪研究;2008年01期

6 孙关龙;断层文化论[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7 杨育彬;孙广清;;淮河流域古文化与中华文明[J];东岳论丛;2006年02期

8 杨瑞霞;鲁鹏;武慧华;;河南裴李岗文化聚落空间集聚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1期

9 郑聪;;论原始音乐的巫术性[J];飞天;2011年24期

10 宋爽;;骨笛乎,竹笛乎——析中国笛文化的变迁[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郑光;;炎帝文化及其渊源问题[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2 张健平;吕厚远;吴乃琴;李丰江;杨晓燕;王炜林;马明志;张小虎;;关中盆地6000~2100cal.aB.P.期间黍、粟农业的植硅体证据[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3 吕砚;;环境考古学孢粉分析的应用[A];第十三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艳;长江三角洲与钱塘江流域距今10000-6000年的资源生产:植物考古与人类生态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张宇;中国建筑思想中的音乐因素探析[D];天津大学;2009年

3 何红中;中国古代粟作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4 蒋洪恩;吐鲁番洋海墓地植物遗存与古洋海人及环境之间的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6年

5 陈雪香;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农业稳定性考察[D];山东大学;2007年

6 郑玉红;中国薯蓣属(Dioscorea L.)周生翅组(Sect.Enantiophyllum)的系统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7 李宏峰;礼乐张力下的音乐体认[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8 管理;家猪起源研究方法探索[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9 尹若春;锶同位素分析技术在贾湖遗址人类迁移行为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10 汪洋;广富林良渚先民体质及文化适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慧华;中原地区史前聚落分布空间模式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2 罗敏;三峡地区古代陶瓷窑炉的考古发现与窑业技术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雪红;论夏商时期河洛集团与苗蛮集团的文化交流与融合[D];郑州大学;2011年

4 刘丁辉;商代殉狗习俗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5 张永辉;裴李岗文化植物类食物加工工具表面淀粉粒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张学军;原始体育文化的发生及其演进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冰;长江忠县、巫山考古遗址的古环境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8 李良贺;春秋时期的卜筮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9 王莹;中国文学艺术中的“水井”意象[D];暨南大学;2004年

10 丁兰兰;黄河中游史前刻槽盆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晓燕,吕厚远,刘东生,韩家懋;粟、黍和狗尾草的淀粉粒形态比较及其在植物考古研究中的潜在意义[J];第四纪研究;2005年02期

2 周昕;新石器时代的石磨盘、石磨棒[J];古今农业;2000年03期

3 李小强;周新郢;周杰;John Dodson;张宏宾;尚雪;;甘肃西山坪遗址生物指标记录的中国最早的农业多样化[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07期

4 杨晓燕;郁金城;吕厚远;崔天兴;郭京宁;刁现民;孔昭宸;刘长江;葛全胜;;北京平谷上宅遗址磨盘磨棒功能分析:来自植物淀粉粒的证据[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年09期

5 ;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78年02期

6 方孝廉;;河南临汝中山寨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78年02期

7 李友谋;;裴李岗遗址一九七八年发掘简报[J];考古;1979年03期

8 赵朝洪;;北京市门头沟区东胡林史前遗址[J];考古;2006年07期

9 郑云飞;蒋乐平;;上山遗址出土的古稻遗存及其意义[J];考古;2007年09期

10 罗运兵;张居中;;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猪骨的再研究[J];考古;2008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N];中国文物报;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斯信强,刘军,张汉刚,袁成武;盘县大洞发掘简报[J];人类学学报;1993年02期

2 张森水;在中国寻找第一把石刀[J];人类学学报;1997年02期

3 于汇历;黑龙江五常学田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初步研究[J];人类学学报;1988年03期

4 李超荣,任秀生;大同县山自造地点旧石器研究[J];人类学学报;1992年01期

5 陈哲英;;山西广灵县洗马庄石器遗存[J];文物世界;1992年03期

6 关莹;高星;;旧石器时代残留物分析:回顾与展望[J];人类学学报;2009年04期

7 陈全家;赵海龙;方启;贺存定;;石人沟林场旧石器地点试掘报告[J];人类学学报;2010年04期

8 马宁;裴树文;高星;;许家窑遗址74093地点1977年出土石制品研究[J];人类学学报;2011年03期

9 黄泗亭,龙凤骧,安家瑗;马鞍山南洞旧石器文化遗址试掘报告[J];人类学学报;1992年01期

10 李超荣,郁金城,冯兴无;北京地区旧石器考古新进展[J];人类学学报;199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森水;;陕西省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几个问题[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2 谢焱;丁广学;谢骏义;;甘肃庄浪赵家滑沟沟口的地层与石器初步研究[A];第九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陈哲英;;中国细石器起源于华北的新证据——塔水河石制品再认识[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4 李占扬;张双全;;灵井遗址新材料及初步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郁金城;;从北京转年遗址的发现看我国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特征[A];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五辑[C];2002年

6 房迎三;王富葆;汤惠生;;西藏打制石器的新材料[A];第九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朱之勇;;晚更新世中国细石器遗址的分布特征[A];第十一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超荣;;王府井文化在我国旧石器文化中的地位[A];第九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益人;周倜;;丁村遗址群发现的新材料[A];第九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林辉;;近年来西藏地区主要开展的考古工作及收获[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新民 梁奕建 汪良 梅岩辉;浙江长兴七里亭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取得重大成果[N];中国文物报;2006年

2 仕学 欣然;富源大河旧石器遗址发掘揭秘[N];云南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张薇;天柱考古发掘石制品9500余件[N];贵阳日报;2010年

4 记者 陈扬渲;浙江古人类活动史可推至80万年以前[N];浙江日报;2005年

5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清水江考古队;贵州清水江流域再次大规模发掘[N];中国文物报;2011年

6 记者 李国斌 通讯员 陈利文;乌鸦山遗址出土石制品1500多件[N];湖南日报;2011年

7 吉学平 敖秀娟 徐兴兰 张晓凌 谭惠忠;云南富源大河出土一批莫斯特文化特征石制品[N];中国文物报;2006年

8 王幼平;复原仙人洞人历史的石制品[N];中国文物报;2000年

9 王瑾、覃蔚峰;广西新石器时代考古获新发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10 吉学平;云南富源大河发现具有莫斯特文化特征的旧石器遗址[N];中国文物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虹;华北细石叶工艺的文化适应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王晓毅;陶寺考古:技术的实证解析[D];山西大学;2011年

3 吉笃学;中国北方现代人扩散与农业起源的环境考古学观察[D];兰州大学;2007年

4 郑韬凯;从洞穴到聚落[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5 朱怡芳;中国玉石文化传统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6 廖国一;珠江流域中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春磊;灵井许昌人遗址第5层出土石制品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2 李霞;和龙崇善大洞旧石器遗址(07年)发掘的石器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王强;月庄遗址后李文化石制品的初步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王法岗;山东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王春雪;金斯太洞穴遗址旧石器时代石制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李罡;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晚期二道梁遗址初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甘才超;环渤海地区旧石器考古及相关问题探讨[D];吉林大学;2009年

8 陈慧;湖北郧县余嘴2号旧石器地点石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胡钰;晋冀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叶工业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付博;辽宁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及相关问题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608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8608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b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