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嘉兴到南京再到东京——解读侵华日军石田炮兵部队石碑
本文选题:侵华日军石碑 + 石田炮兵部队 ; 参考:《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4年05期
【摘要】:参与南京大屠杀的侵华日军第十军下属的石田炮兵部队,在1937年11月18日攻克浙江省嘉兴县后树立了一块名为"石田炮兵部队奋战之地"的石碑,以"纪念"该部队不靠其他兵种配合而独立攻克国民政府防御工事的"战功"。建造"纪念碑"等精神武器是战时日本的国策,目的为动员日本民众参加对外侵略战争。石碑不仅是征服中国的殖民符号,而且是以东京靖国神社为中心、从日本国内到殖民地和占领地的祭祀战争亡灵体系的一环。2013年3月,该石碑在离原址不远处被发现。该地为民国时期嘉兴的交通咽喉,也是国民政府江浙国防工程中守卫嘉兴城的最后阵地,因此成为日军的"奋战"和立碑之地。碑文中的日军军官石田保道、桥本欣五郎、藤村谦等人与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东京审判等中日两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密切相关。
[Abstract]:Shitian Artillery, a member of the 10th Japanese Army of the Japanese invading China, took part in the Nanjing Massacre. After conquering Jiaxing County in Zhejiang Province on November 18, 1937, it set up a stone monument called "the place where the artillery troops of Shitian Artillery fought." In honor of the army's independent capture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s defenses without the help of other units. The construction of "monument" and other spiritual weapons is Japan's national policy in wartime, in order to mobilize the Japanese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the war of aggression. The stone tablet is not only a colonial symbol for the conquest of China, but also a part of a system of worship of the war dead from Japan to the colonies and occupied territories, centered around Tokyo's Yasukuni Shrine. It was discovered not far from its original site in March 2013. This place was the traffic throat of Jiaxing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last position of Jiaxing City in the Jiangsu and Zhejiang National Defense Project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he Japanese military officers in the inscription, such as Ishida, Hashimoto and Fujimura, are closely related to some major events in the recent history of China and Japan, such as the September 18 incident, the Nanjing Massacre and the Tokyo trial.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分类号】:K877.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曹大臣;;日本人在中国的墓地(1871—1945)[J];历史研究;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传吉;;“失败的英雄”如何被记忆?——以陈友谅为例的考察[J];长江文化论丛;2012年00期
2 石晶;;二战后日本右翼政治思想及其危害[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3 张孝敏;;论日本新军国主义[J];大理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4 高益民;;战后日本历史教育中的逆流及其牵制因素[J];比较教育研究;2013年07期
5 赵晓靓;;论北一辉关于“对华二十一条要求”主张的实质[J];世界历史;2010年01期
6 吉嘉伍;;“新民族主义”的中日比较[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杨普安;;论日本历史认识问题的文化根源[J];菏泽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8 朱天乐;朱成山;;日本新右翼剖析——兼论日本新右翼对中日关系的影响[J];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9 陈院;;战后日本右翼势力兴起原因的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10 王希亮;;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决策层侵华国策的趋同[J];历史研究;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尹文清;日本共产党的党建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王云翠;日本陆军派阀与战略抉择[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解晓东;日本天皇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陈卓武;美国因素与日本“修宪之争”及其发展趋势[D];暨南大学;2009年
5 吴限;日本明治时期右翼的思想与行动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雨浓;德日反思二战文学中“受害的施害者”主题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业源;地缘政治视角下东北亚合作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张冬阳;赖山阳与《日本外史》[D];吉林大学;2011年
4 郭晨曦;钓鱼岛争端及中国的应对战略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5 张光伟;明治时期日本扩张思想溯源[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郑义;二战期间日军暴行原因之群体心理解析[D];山西大学;2011年
7 卞远;日美同盟的演变及走向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贵玲;日本谋求政治大国中的军事因素[D];青岛大学;2011年
9 方艳华;沦陷区儒家文化的历史命运[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朴贞花;中日关系制约因素问题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少一;;火炮与,
本文编号:19568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956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