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云形玉佩”的形状结构及寓意的思想内容
本文关键词:GIS辅助下的红山文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1990年
“勾云形玉佩”的形状结构及寓意的思想内容
陆思贤
【摘要】:正在红山文化的玉器群中,有"勾云形玉佩",因其形状特殊,很难确切命名,据形态以 "勾云形"命之,也算已得要领。但其形态结构,到底包含了些什么?先民们创作这种器物的构思是什么?即寓意的思想内容,是值得探讨的。笔者对玉器缺少基本知识,粗陋之见, 谈点认识,谬误之处,敬希学友师长指教。
【作者单位】: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分类号】:K876.8
【正文快照】:
在红山文化的玉器群中,有“勾云形玉佩”,因其形状特殊,很难确切命名,据形态以 “勾云形”命之,也算已得要领。但其形态结构,到底包含了些什么?先民们创作这种器物 的构思是什么?即窝意的思想内容,是值得探讨的。笔者对玉器缺少基本知识,,粗陋之见, 谈点认识,谬误之
下载全文更多同类文献
PDF全文下载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仁安;试论红山文化居民对岫岩玉的开发与利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周晓晶;红山文化玉器艺术赏析[J];东南文化;2000年08期
3 吕军,栾兆鹏;红山文化玉器研究综述[J];北方文物;2000年03期
4 张星德;;重读海金山遗址报告[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5 陈鹤龄;;玉在赤峰[J];草原;2009年02期
6 孙守道;郭大顺;辛占山;方殿春;张克举;李新全;孙祖初;朱达;王爽;杜志刚;胡国富;吴亚成;穆启文;;牛河梁红山文化第二地点一号冢石棺墓的发掘[J];文物;2008年10期
7 冯利;红山文化中的生殖崇拜[J];民族艺术;2001年01期
8 席永杰;;首届“中国·赤峰红山文化国际高峰论坛”纪要[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常洁;;以玉成就文明——考古发现中的红山文化玉器[J];紫禁城;2007年02期
10 宿晨;;红山玉龙的原始图腾性[J];收藏家;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思贤;;“勾云形玉佩”的形状结构及寓意的思想内容[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2 于建设;;红山文化十讲[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刘国祥;;红山文化与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探索[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叶万松;李德方;;红山文化积石冢与兽面玉牌浅议[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于建设;;前言[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万洪瑞;;略论红山文化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性质[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冯雷;戴福奎;王建国;滕剑;;红山文化与治玉研究 赤峰地区古长城及相关问题研究[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下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岱方;黄吉博;;红山文化筒形器墓之略见[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徐日辉;;论赤峰与天水的文明时代[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王瑞金;赵国栋;;充分利用红山文化和辽代文化资源发展赤峰旅游产业[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下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谢文君 刘立纲;[N];辽宁日报;2009年
2 香港中文大学 邓聪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刘国祥;[N];中国文物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丁冬;[N];中国环境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张新德;[N];长春日报;2005年
5 本报特约撰稿人 予舒;[N];赤峰日报;2006年
6 记者 马继锋;[N];赤峰日报;2006年
7 记者 江平 实习生 刘怡;[N];赤峰日报;2006年
8 记者 廉洁;[N];赤峰日报;2010年
9 记者 阎平;[N];中国矿业报;2004年
10 晓笛;[N];辽宁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国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6年
2 李婵;上古三代秦汉玉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索秀芬;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王闯;我国东北及华北地区之字纹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赵欣;辽西地区先秦时期居民的体质人类学与分子考古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朱怡芳;中国玉石文化传统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7 郑钧夫;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徐英;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田广林;中国北方西辽河地区的文明起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杨秀侃;吴越玉器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岩涛;在红山文化基础上的视觉形象设计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2 蒋晓艳;红山文化与中华礼制文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何薇;红山文化的环境考古思考[D];吉林大学;2011年
4 贾宁宁;红山文化与商族起源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向;GIS辅助下的红山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薛振华;以陶器为视角的红山文化发展阶段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白雅力克;红山文化彩陶纹饰审美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8 魏长虹;红山文化与凌家滩文化玉器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邵淼;红山文化玉器真伪对比鉴定初探[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刘振峰;从两种文化特征上看中原文化何长盛不衰的内因[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GIS辅助下的红山文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94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199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