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洼文化意义_《文物》杂志2011年第8期
本文关键词:兴隆洼文化分期与年代,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11年·第8期
F180※F220;三组为M117※F176;四组为M118※F180(箭头代表叠压打破关系,以下同)。
M117、M118分别是F176、F180内的室内葬,M117和F176年代应大体相当,M118和F180年代应大体一致。F220与F171面积均超过100平方米,房址布局、结构相近,均在聚落环壕G1内,分属两排,平行排列,应为同一时期。F176、F177位于G1西北部,F177打破G1,F176位于聚落环壕G1以外,两房址面积较小,均不足25平方米,4~6个柱洞分布在灶坑外围,应为同一时期房址。根据以上叠压打破关系,将兴隆洼遗址兴隆洼文化分为三期。
第一期以F220、F171为代表。陶器均为夹砂陶,夹砂中的砂粒较大,胎厚重,陶质疏松。陶色呈褐色,器表多为灰褐色或黄褐色,内壁多为黑灰色。器类主要是罐类,方唇,敞口,斜直腹或内弧腹,平底或微凹底。器表大多满饰组合纹饰,一般唇下压印凹弦纹带,其下为一周细泥条附加堆纹,多呈波浪式,有的是平行短泥条,以下为主体纹饰,以短斜线交叉纹为主,也有少量不规整的横人字纹、长窝纹等。
第二期以F180、M118为代表。陶器均为夹砂陶,有夹粗砂和细砂之别,多数陶胎厚重,陶质疏松。陶器器表除灰褐色或黄褐色外,局部增加了红褐色,内壁多呈黑灰色。器表绝大部分为罐类,也有少部分钵、杯类等。罐为外叠唇,唇部厚重,口部有敞口、侈口、直口,颈部新出现了束颈,腹部分为斜直腹、弧腹两种,平底或微凹底。纹饰布局呈三段式,口沿下饰凹弦纹带,下饰一周凸泥带,其上饰短斜线交叉纹、平行短斜线纹、折线纹、网格纹、指甲压印纹等,其下饰主体纹饰,以短斜线交叉纹为主,新出现之字纹、席状几何纹、网格纹、折线纹等。
第三期以F176、F177、M117为代表。均为夹砂陶,砂粒有粗细之别,夹细砂者增多,胎变薄,质地坚硬。陶色与第二期基本相同。器类以罐类为主,还有钵、碗、盅等。罐的外叠唇和凸泥带均明显变薄,罐的腹部、底部以及纹饰布
48
局与第二期相同,凸泥带上的三点状坑点纹是本期特色。主体纹饰以短斜线交叉纹为主,带状网格纹、横人字纹等较第二期更为规整,排列有序。
查海遗址在1986至1988年、1990年、1992至1994年进行了七次发掘,发掘面积约7800平方米,发现房址55座、灰坑和窖穴(不包括室内窖穴)41座、室内墓葬5座、聚落居住区中心墓地1处(包括墓葬10座)和大型“龙形堆石”1处、4堆陶器、2条水沟和2段聚落环壕,绝大部分遗存为兴隆洼文化,少量遗存为小河西文化。
《阜新查海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中将地层堆积分为3层,即①※②※③※基岩,①层为耕土层,②、③层均为文化层。F1开口层位没有说明。据《阜新查海遗址的发掘与初步分析》和《辽宁阜新查海遗址1987~1990年三次发掘》,遗址地层比较简单,以T0506、T0606北壁为例,共分3层,即①※②※③※基岩,①层为耕土层,②层为水成层,内含少量遗物,所有遗迹均开口于此层之下,③层为黄沙生土层。《查海遗址1992~1994年发掘报告》中Ⅱ区只有一层耕土,F20开口于耕土层下,其下为花岗岩基岩。Ⅰ区T0506、T0606北壁剖面为①※②※③※基岩,①层为耕土层,②层内含少量遗物,F2、F5开口于此层下。③层为生黄土层。发表三组房址打破关系和三组墓葬打破关系。
查海兴隆洼文化有三组房址打破关系,一组为F30※F24;二组为F27※F28、F37※F28;三组为F52※F49;F47※F49;F48※F49;F55※F49。有三组墓葬打破关系,一组为M2※M1;二组为M3※M4;三组为M9※M7。只有M2中有2件陶罐随葬,其余墓中均无随葬器物,因随葬器物过少,所以墓葬不能进行分期研究。
根据以上有打破关系的三组房址内出土陶器,可将查海遗址兴隆洼文化分为三期。
第一期以F38、F49为代表。纹饰均以草划交叉纹为主,有少量窝点纹和几何纹,纹饰凌
本文关键词:兴隆洼文化分期与年代,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22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02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