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城十四号秦公陵园钻探简报
本文选题:凤翔 + 雍城 ; 参考:《考古与文物》2015年04期
【摘要】:位于雍城南郊三ud塬上的秦公陵园系目前所知最大的秦国国君陵寝之地,与其它先秦诸陵园相比,雍城秦公陵不仅具有规模宏大,布局规整,它与之前和后来的秦陵园形成了具有持久性、继承性、完整性、独特性的秦国陵园体系,其表现整个秦陵园从集中公墓制即所有墓葬均集中于规划的陵区之内,向着独立陵园制及各陵园以兆沟相互隔开的发展过程的特征是非常明显的。上世纪80年代曾在十四号陵园以西约3公里处的南指挥一带发现13座陵园,按照当时界定的标准,所勘探出的18座"中"字形大墓的墓主即为秦公,且与在雍城执政的国君位数基本吻合,而此次新勘探出的十四号陵园不仅存在与南指挥陵区之间的距离问题,而且是否真正隶属雍城陵区,以及新发现"丰"字形大墓形制等方面则为秦公陵园布局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Abstract]:The tomb of Qin Gong, located on the southern outskirts of Yongcheng, is the largest known place for the tomb of the emperor of the State of Qin. Compared with other pre-Qin mausoleums, the tomb of the Qin Gongfu in Yongcheng City is not only of a large scale and has a regular layout. It formed a permanent, inherited, integrality and unique system of Qin cemeteries, which represented the whole Qin cemetery from the centralized cemetery system, that is, all tombs were concentrated in the planned mausoleu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towards the independent mausoleum system and the mausoleum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by the mausoleum are very obvious. In the 1980s, 13 cemeteries were found in the southern command area about 3 kilometers west of the 14th cemetery.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a defined at that time, the tomb owners of the 18 "medium" large tombs explored were Qin Gong. And basically coincides with the number of monarchs in power in Yongcheng, and the newly explored cemetery No. 14 not only has the problem of distance from the south command mausoleum, but also whether it really belongs to the Yongcheng Mausoleum. The new discovery of "Feng" in the shape of the tomb provides an important clue for the study of the layout of Qin Gong's mausoleum.
【作者单位】: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凤翔县博物馆;
【分类号】:K878.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秦芷阳制陶作坊遗址清理简报[J];考古与文物;199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进驻;肖小勇;;浅谈中国先秦葬俗中的几个问题[J];华夏考古;2006年01期
2 郭明;;先秦时期墓上建筑研究[J];华夏考古;2012年01期
3 张正明;楚墓与秦墓的文化比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方建军;;秦子旽的器主和时代[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王辉;;20世纪甘肃考古的回顾与展望[J];考古;2003年06期
6 早期秦文化考古联合课题组;赵化成;王辉;;甘肃礼县大堡子山早期秦文化遗址[J];考古;2007年07期
7 刘尊志;;论西汉诸侯王墓陵园及相关问题[J];考古;2011年04期
8 马振智;试谈秦公一号大墓的椁制[J];考古与文物;2002年05期
9 张天恩;试说秦西山陵区的相关问题[J];考古与文物;2003年03期
10 朱君孝,宋远茹;试论秦始皇兵马俑的工艺技术渊源[J];考古与文物;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徐日辉;;长江上游秦早期都邑西犬丘及其周边社区的开发与利用[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郑红利;;大堡子山秦公墓地试析[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祝中熹;;礼县大堡子山秦陵墓主再探[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志友;;秦墓地壕沟初论[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张仲立;;秦代大型陶器制作与其窑址若干问题探索[A];秦文化论丛(第十辑)[C];2003年
6 袁仲一;;对秦始皇陵园门阙遗址的初步认识[A];秦文化论丛(第十一辑)[C];2004年
7 徐日辉;;早期嬴秦探微[A];中国秦文化研究(2011第1期总第1期)[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瑞峰;嬴秦礼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申云艳;中国古代瓦当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王志友;早期秦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4 段清波;秦始皇帝陵园相关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5 史党社;秦关北望——秦与“戎狄”文化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凌雪;秦人食谱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贾腊江;秦早期青铜器科技考古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8 黄会奇;中国早期铭文石刻新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刘晓达;秦始皇至汉武帝时代对“天下”观念的视觉艺术形塑[D];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10 阎飞;中原古代陶瓷窑炉实验考古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成;东周时期葬用马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悦汝;青铜带钩形制及相关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3 胡进驻;东周郑韩墓葬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4 田有钱;秦“公墓”制度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5 丁晓雯;陕西地区秦瓦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6 刘芮方;秦国君位继承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吴长川;先秦陪都功能初论[D];西北大学;2008年
8 汪淑霞;《诗经·秦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牧;早期秦文化青铜礼器分期及相关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10 李媛;马家塬战国墓地文化性质及其与秦文化关系探讨[D];西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韩伟;焦南峰;田亚岐;王保平;;凤翔秦公陵园第二次钻探简报[J];文物;1987年05期
2 祝中熹;;大堡子山秦公陵园述略[J];丝绸之路;2013年08期
3 田亚岐;徐卫民;;雍城秦公陵园诸公墓主考识[J];秦汉研究;2008年00期
4 田亚岐;;雍城秦公陵园围沟的发现及其意义[J];秦文化论丛;2003年00期
5 魏春元;;大堡子山秦公陵园墓主研究综述[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呼林贵;;早期秦俑简述[J];文博;1987年01期
7 王志友;;秦墓地围沟探源[J];秦文化论丛;2004年00期
8 王志友;秦墓地壕沟的作用和意义浅论[J];文博;2002年04期
9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田亚岐;;雍城秦公陵园围沟的发现及其意义[A];秦文化论丛(第十辑)[C];2003年
2 方建幫;;秦子旽及同出钟声研究[A];第一届中国音乐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王志友;;秦墓地围沟探源[A];秦文化论丛(第十一辑)[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田亚岐 耿庆刚 袁文君;雍城秦公陵园考古工作获得重要新发现[N];中国文物报;2010年
2 记者 刘修兵;两千多年前的秦国都城获“总体保护”[N];中国文化报;2013年
,本文编号:20274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027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