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斜口筒形玉器非龟壳说

发布时间:2018-06-17 10:53

  本文选题:红山文化 + 玉箍形器 ; 参考:《文物》2014年08期


【摘要】:正斜口筒形玉器是红山文化晚期玉器的典型器类,也是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出土数量最多的一类玉器。这类玉器,虽然光素无纹,却用料甚大,掏大而长的中孔也甚费工费时,说明其在当时是很受重视的[1]。但关于这类玉器的功能,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臂饰或腕饰,有人认为是舀米的实用之器,也有人将其称为"箍形玉"、"玉箍形器"或"马蹄状玉箍",认为是一种具有束发功能的玉箍[2]。之后,郭大顺依照这类玉器自身的造型和形制,将其定名为"斜
[Abstract]:The barrel-shaped jade with an obliquity is a typical type of jade in the late Hongshan culture, and it is also the one with the largest number of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at Niuheliang site. This kind of jade article, although the light element does not have the grain, but uses the material is very big, draws out the big and the long middle hole also to take a lot of time, indicated that it was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at that time [1]. However, there have always been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e functions of this kind of jade. Some people think it is an arm ornament or wrist ornament, others think it is a practical device for ladling rice. Some people also call it "hoop jade", "jade hoop device" or "horseshoe jade hoop", which is regarded as a kind of jade hoop [2] with hair binding function. Later, according to the shape and shape of the jade, Guo Dashun named it "oblique."
【作者单位】: 良渚博物院;
【分类号】:K876.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敬国;;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第五次发掘的新发现[J];考古;2008年03期

2 朱乃诚;;论红山文化玉兽面sπ问蔚脑ㄔ碵J];文物;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夏颖;;凌家滩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比较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夏保国;;颛顼“绝地天通”与凌家滩“龟卜”[J];东南文化;2012年03期

3 邢文;;数的图式:凌家滩玉版与河图、洛书[J];民族艺术;2011年02期

4 邢文;;人、兽母题:史前至汉代陶石金帛所见人、兽母题的分类[J];民族艺术;2011年04期

5 朔知;;长江下游的“玉石分野”与社会变革——以五地墓葬材料为例[J];考古学研究;2012年00期

6 李新伟;;“彩陶中国”的重新思考[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7 蒋卫东;;红山文化斜口筒形玉器新解[J];收藏家;2013年09期

8 徐峰;;三位一体:凌家滩玉鹰的文化阐释[J];四川文物;2013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黄苑;凌家滩遗址出土玉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魏长虹;红山文化与凌家滩文化玉器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任妮娜;环渤海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4 张明;试析辽海史前玉器[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5 付维鸽;红山文化“玉猪龙”考析[D];兰州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新伟;中国史前玉器反映的宇宙观——兼论中国东部史前复杂社会的上层交流网[J];东南文化;2004年03期

2 朱乃诚;;红山文化兽面sπ斡袷窝芯縖J];考古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张明华;[N];中国文物报;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哲;;内蒙古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下)[J];收藏界;2011年07期

2 孙守道;;三星他拉红山文化玉龙考[J];文物;1984年06期

3 郑伯昂;;论红山文化非商先文化——《商先起源于幽燕说》商榷[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4 王惠德;论红山文化代表的中国古代文明[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89年02期

5 任爱君;红山文化的史前玉器与中国“尚玉”的古文化源头[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0年03期

6 孙敬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构成的格局——从红山文化的积石遗存和玉器谈起[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0年03期

7 张星德;;红山文化分期初探[J];考古;1991年08期

8 张永江;论红山诸文化反映的原始宗教信仰[J];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03期

9 高巨,云鹏;一方深厚的文明沃土——“红山文化”发祥地纪行[J];党史纵横;1997年05期

10 刘国祥;;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研究[J];考古;199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建设;;红山文化十讲[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刘国祥;;红山文化与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探索[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叶万松;李德方;;红山文化积石冢与兽面玉牌浅议[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万洪瑞;;略论红山文化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性质[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于建设;;前言[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岱方;黄吉博;;红山文化筒形器墓之略见[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冯雷;戴福奎;王建国;滕剑;;红山文化与治玉研究 赤峰地区古长城及相关问题研究[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下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陆思贤;;“勾云形玉佩”的形状结构及寓意的思想内容[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9 索秀芬;李少兵;;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遗存分期初探[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10 海燕;;赤峰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女性雕塑像及相关问题浅议[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丁冬;红山文化不再失落[N];中国环境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谢文君 刘立纲;牛河梁红山文化应写进教科书[N];辽宁日报;2009年

3 香港中文大学 邓聪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刘国祥;红山文化东拐棒沟C形玉龙的工艺试析[N];中国文物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张新德;红山文化展示远古文明[N];长春日报;2005年

5 记者 阎平;红山文化玉龙是“中华第一龙”[N];中国矿业报;2004年

6 刘国祥;红山文化玉器[N];中国矿业报;2004年

7 晓笛;又一处“红山文化”早期遗址被发现[N];辽宁日报;2000年

8 本报特约撰稿人 予舒;红山文化主题景观思考[N];赤峰日报;2006年

9 记者 马继锋;全力以赴办好首届红山文化节[N];赤峰日报;2006年

10 记者 江平 实习生 刘怡;红山文化节组委会召开第三次会议[N];赤峰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国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6年

2 索秀芬;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李婵;上古三代秦汉玉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赵欣;辽西地区先秦时期居民的体质人类学与分子考古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朱怡芳;中国玉石文化传统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6 郑钧夫;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王闯;我国东北及华北地区之字纹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田广林;中国北方西辽河地区的文明起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徐英;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10 倪玉湛;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D];苏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晓艳;红山文化与中华礼制文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薇;红山文化的环境考古思考[D];吉林大学;2011年

3 段岩涛;在红山文化基础上的视觉形象设计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4 青格乐图;母系氏族的人与神[D];内蒙古大学;2013年

5 彭志云;红山文化中的会计行为意识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6 贾宁宁;红山文化与商族起源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向;GIS辅助下的红山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薛振华;以陶器为视角的红山文化发展阶段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白雅力克;红山文化彩陶纹饰审美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10 魏长虹;红山文化与凌家滩文化玉器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307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0307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5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