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徽州古村落的景观特征及机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东华大学》 2010年
徽州古村落景观价值研究
王芳
【摘要】:徽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徽州古村落是中国古村落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村落之一。近年来,对其各方面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研究的成果也大量增加。 从“景观三元论”1来看,徽州古村落的景观结构对于现代的景观结构仍然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徽州古村落景观价值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古村落景观价值并不仅在于其纷繁的外在物质表象,以及这些物质表象对于人们视觉系统的刺激作用。在这种表象背后有一个潜在的支配力量,那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中国传统的“择栖而居”的生态环境观和更深层次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识。这些因素对古村落景观的形成与空间格局有着重大的影响。进而,以上因素还通过村落景观秩序的架构来达到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对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梳理。在一定价值观念指导下的对理想社会秩序与生活方式的理解的村落地图,更进一步阐明了村落景观对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梳理作用。徽州古村落与其他村落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对农业的依赖,其中徽商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在徽州,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观、宗族观念、风水观以及鼎盛一时的徽商是形成徽州古村落景观的主要因素,这些使得我们有理由相信,其村落景观尤其是代表村落规制与概念的主体景观,不仅仅对当时人们生活方式的梳理,更是对于当今生存在城市或是乡村的人们生活方式的启迪,也对当代中国景观本土化设计概念的形成具有指导性意义。村落的发展是一个历史延展的过程,其中有时间的、意识形态的……人在其中是主体。 随着近代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造成了全球文化的趋同态势,大众性消费文化的兴起以简洁直白的商品价值观取代了传统地域文化丰富的意义系统。地域文化的连续性被割裂,作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地域建筑确立的场所感与归属感逐渐丧失,人们穿梭在雷同的建筑群中,城乡环境失去了个性化的传统尺度。不同地域孕育着不同的文化,基于不同的自然与人文背景下的建筑文化差异正反映了人类丰富多彩的体验与感受。徽州村庄的环境布局所具有的活力和归属感正是因为它反映了本地区传统的人文记忆、价值观念和生活习俗,体现了一种历久弥新的地域情结。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生活方式,尊重自然,形成“人、自然、环境”三位一体和谐社会环境。诗意地栖居——古村落成为人类理想的家园,照搬当然是不现实的,但传统聚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规划建设经验和文化传统,它的使用价值、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并存,对当代景观环境的建设有着相当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592.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韡;;黟县西递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聚落空间的现代解读[J];安徽建筑;2006年01期
2 陆林,凌善金,焦华富,王莉;徽州古村落的景观特征及机理研究[J];地理科学;2004年06期
3 刘沛林,董双双;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J];地理研究;1998年01期
4 袁忠;;中国乡土聚落的空间审美文化系统论[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逯海勇;徽州古村落水系形态设计的审美特色——黟县宏村水环境探析[J];华中建筑;2005年04期
6 朱生东;;徽州古村落民居建筑的文化心理解析[J];华中建筑;2006年09期
7 臧丽娜;;明清徽州民居风格形成之民俗背景浅析[J];民俗研究;2006年03期
8 于新颖;试论徽州民居中天井的文化内涵[J];饰;2005年03期
9 吕红;徽州明清时期民居建筑的艺术特色及其成因[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陆翔;苏晓毅;陆元昌;王懿祥;;云南大理双廊社区自然人文景观分类及特征初步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史向前;[N];光明日报;200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君;苏继会;;从西递古民居看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J];安徽建筑;2008年04期
2 周星宇;罗杰威;;浅论徽商对徽州传统聚落的影响[J];安徽建筑;2011年06期
3 王艳;张捷;冉江;;公众媒介信息中水乡古镇通道型景观意象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7期
4 俞明海;杨洁;周波;;徽州传统聚落建设的系统理念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2期
5 范建红;王玲;;珠江三角洲乡村景观意象空间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6 李红;周波;陈一;;中国传统聚落营造思想解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1期
7 张达;石云;司志森;李静;;历史文化村镇水环境保护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8 刘维东;陈其兵;;绵竹棚花村灾后土地利用规划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4期
9 陆林;葛敬炳;;徽州古村落形成与发展的地理环境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赵全儒;刘浩;;城市化进程中新农村建筑景观的更新与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欣;刘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2 熊忻恺;;历史文化村落空间形态演变研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琉璃渠村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霍耀中;刘沛林;;黄土高原村镇形态与大地景观[A];人居环境学研究论文集[C];2007年
4 黄成林;;皖南古村落旅游深度开发研究[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民俗旅游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2年
5 黄成林;;皖南古村落旅游的深度开发研究[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潘宜;程望杰;;村庄有机更新中乡村旅游特色的保护与挖掘[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李雅妮;;古村落形态演变对传统居住生态的影响初探——以下苇甸村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生态规划)[C];2012年
8 何培根;王莉;;地域文化视角下城市风貌特色区划探讨——以江苏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玲;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周永博;文化遗产旅游景观意象结构性评价与信息化传播[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艳玲;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周红;湖南沅水流域古镇形态及建筑特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 叶聪;基于现代生活方式与室内形制的中式家具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王飒;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D];天津大学;2012年
7 周心琴;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变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陶明选;明清以来徽州民间信仰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肖宏;从传统到现代[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10 陈爱宣;古村落旅游公司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威;鄂西南古集镇空间变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谈峰;论徽州古村落中水系视觉传达的审美文化价值及其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龚静芳;江西徽式民居雕饰艺术特点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4 石玲玲;浙江省现代乡村植物景观营造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5 蒋健;浙江山水型历史文化村镇外部空间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6 邵中秀;徽州传统民居构件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7 凌晓明;基于民俗建筑文化的湄州岛妈祖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及景观构筑建议[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楠;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云南少数民族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史俊伟;传统村镇入口景观的心理诉求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高娅娟;川底下村43号院民居室内与家具陈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华富;民国时期黟县西递明经胡氏宗族调查报告[J];安徽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2 周致元;明代徽州的教化措施及其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3 周晓光;新安理学与徽州宗族社会[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李琳琦;明清徽州进士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尹文;徽州古民居庭院的理水与空间形态[J];东南文化;1998年04期
6 李青,张琪;浅析传统民居中的人居环境[J];国外建材科技;2004年03期
7 陈伟;徽州古民居(村落)与可持续发展的人居探索[J];华中建筑;1999年03期
8 陈伟;徽州古民居(村落)的风水观[J];华中建筑;2000年02期
9 程极悦;徽商和水口园林——徽州古典园林初探[J];建筑学报;1987年10期
10 胡善风,李伟;徽州古建筑的风水文化解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骆明;徽州古村落[J];中国房地信息;2000年05期
2 潘成;唐模——徽州古村落的明珠[J];安徽税务;1998年05期
3 马寅虎;试论徽州古村落景观的人文特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陆林,凌善金,焦华富,王莉;徽州古村落的景观特征及机理研究[J];地理科学;2004年06期
5 贺为才;诗·画·思——徽州古村落的人文境界[J];中国发展;2003年03期
6 梁德阔,王邦虎,江丕寅;徽州古村落城镇化的启动模式与运行机制[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余向洋;;中国社区旅游模式探讨——以徽州古村落社区旅游为例[J];人文地理;2006年05期
8 陈冬梅;;徽州古村落走特色旅游发展道路的思考——以石台县王村村庄整治规划为例[J];安徽建筑;2010年05期
9 李玉祥;;徽州,夕阳下的风景[J];旅游;2010年10期
10 张婷麟;;旅游开发与徽州古村落公共空间的互动影响研究[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陆林;;徽州古村落人居环境的选择与营造[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方利山;;徽州学之和文化及当代价值[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叶学哲;李国宝;;浅谈徽州与水文化[A];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9年
4 单德启;李小妹;;《徽派建筑和新徽派的探索》——为“中国徽派建筑文化研讨会”而作[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民族建筑(文物)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文件[C];2008年
5 金绍兵;;徽州文化中的水文化初探[A];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9年
6 单德启;李小妹;;徽派建筑和新徽派的探索[A];中国徽派建筑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安生;;试论徽派建筑形成的几个条件——兼谈徽派建筑的继承和弘扬[A];中国徽派建筑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安生;;徽派建筑与汉文化圈其它建筑流派之比较[A];中国徽派建筑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为才;[N];中国旅游报;2002年
2 安徽省徽学学会理事 黄山学院兼职研究员 陈安生;[N];团结报;2010年
3 贺为才;[N];光明日报;2001年
4 胡宁;聚力十要 建设黄山百佳摄影点[N];黄山日报;2011年
5 王翠竹;[N];黄山日报;2010年
6 ;[N];中国税务报;2010年
7 王翠竹;[N];黄山日报;2009年
8 闫冲冲 袁玉灵 田海英;[N];黄山日报;2010年
9 范良文;[N];中国旅游报;2010年
10 吴丽霞;[N];安徽日报;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芳;徽州古村落景观价值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2 董世宇;徽州古村落物质空间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3 陈睿;徽州古村落保护利用分级分类技术策略[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4 王菲;文化产业背景下徽州古村落文化资源开发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5 许存福;徽州古村落的形态美学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6 汪燕;徽州古村落空间环境规划设计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3年
7 许伟;徽州古村落空间整治对策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2年
8 谈峰;论徽州古村落中水系视觉传达的审美文化价值及其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明;徽州古村落水口景观构建与解读[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10 王婷;徽州古村落的水口文化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徽州古村落的景观特征及机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65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06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