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甘肃礼县鸾亭山等地出土玉人的功用
本文选题:玉人 + 祭祀 ; 参考:《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5年04期
【摘要】:多年来,陕、甘两地连续出土长方窄片状玉人四批,学者多以为是"人牺"或"人殉"。然而分析此类玉人的性质,既不能脱离其祭祀性质的出土单位,也不要忽视器物选材的特殊性。"巫以玉通神",周公制礼作乐,更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从此玉、巫、神三者绑定,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礼仪制度。古人举行祭祀活动都要有一定的仪式,如杀牺、燔烧、掩埋、唱歌、跳舞等,巫是必不能少的角色。本文根据出土遗迹单位的祭祀性质和玉人选材的特殊性,首先追溯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玉质人像或图案的宗教意义,而后列举了周、秦、汉祭祀属官的设置以及民间的巫觋活动,认为此类玉人代表的不是人殉和人牺,而与巫祝有关,取招引候神之意,是先秦时期暴巫、焚巫陋习的孑遗。
[Abstract]:Over the years, Shanxi and Gansu unearthed four groups of narrow flake jade, scholars think that "sacrifice" or "human sacrifice." However, in analyzing the nature of such jade people, neither can they be separated from the unearthed units of their sacrificial nature, nor should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selection of objects be ignored. " Wu Yi Yu-tong God ", Zhou Gong made ritual music, but also" jade as six instruments, with the ceremony of heaven and earth quadrangle, from the jade, witches, God three binding, has become a uniqu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etiquette system. The ancients held sacrificial activities to have a certain ceremony, such as sacrifice, burnt burning, burying, singing, dancing and so on. Based on the sacrificial nature of unearthed relics and the particularity of jade selection, this paper first traces the religious significance of jade figures or patterns since the Neolithic Age, and then enumerates the Zhou and Qin dynasties. In the Han Dynasty, it was considered that the Jade people represented not human sacrifice and sacrifice, but related to witchcraft, which was the relict of evil sorcery and evil sorcery in the pre-Qin period.
【作者单位】: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分类号】:K876.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孙庆伟;;出土资料所见的西周礼仪用玉[J];南方文物;2007年01期
2 王恩田;关于殉葬问题的再认识[J];齐鲁学刊;1983年01期
3 师小群;王蔚华;;秦代祭祀玉人[J];文博;2006年03期
4 梁云;曹大志;;2004年甘肃礼县鸾亭山遗址发掘主要收获[J];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05期
5 梁云;;对鸾亭山祭祀遗址的初步认识[J];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元朝;;人祭习俗商盛周衰原因新探[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王耘;;论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敬文东;;有一种被遗忘的时间形式仍在召唤我们——以“第三代诗人”赵野为例[J];当代文坛;2008年06期
4 王处辉;郭云涛;;乡村社会的宗教、实践及其变迁——对赣中S村宗教状况的田野调查[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5 武树臣;;寻找最初的礼——对礼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6 李建光;;论《淮南子》的“真人”信仰及其证明[J];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7 刘杰;;论神仙思想的产生与形成[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8 李志刚;;中国上古时期的“生子不举”[J];古代文明;2011年03期
9 李春霞;;中国“观景”:景观研究的一个视域[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孙静;裘士京;;汉武帝文化政策三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宋芝业;;“几何”与“几何之学”的命名——从数学思想史的视角看徐光启与利玛窦对“几何”与“几何之学”的理解[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2 左建;士与礼—春秋知识阶层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李虹;死与重生:汉代墓葬信仰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陈文龙;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5 李辉;汉译佛经中的宿曜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龚光明;中国古代害虫观念与防治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7 包瑞峰;嬴秦礼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卫崇文;先秦时期应对灾异方式中的非理性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沛;战国时代的黄老“法”理论[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10 王志友;早期秦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欧阳秀敏;宋代占卜风气中的士人行为与心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肖男;先秦时期的原始宗教与王权[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颖娜;甲骨卜辞所载商晚期刑罚考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晶;从“蛇巫形象”探源《山海经》的原属文化系统[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申景亮;天水放马滩秦简乙种《旧书》释文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6 王爱兰;秦汉时期祭天制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常怀颖;龙山时期至二里头早期的社会复杂化进程初探[D];四川大学;2005年
8 乔志芳;事死如生:殷墟晚商墓葬的埋葬观念[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杨春;内蒙古西岔遗址动物遗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米博;中国传统戏剧断层现象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怀君,刘军社;陕西眉县杨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J];考古与文物;2003年03期
2 罗红侠;扶风黄堆老堡三座西周残墓清理简报[J];考古与文物;1994年03期
3 肖春林;殷代的四方崇拜及相关问题[J];考古与文物;1995年01期
4 王永波;;成山玉器与日主祭——兼论太阳神崇拜的有关问题[J];文物;1993年01期
5 孙华;中山王■墓铜器四题[J];文物春秋;2003年01期
6 孙庆伟;西周玉圭及相关问题的初步研究[J];文物世界;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银川;;文国善——从农工到种粮高手[J];兵团工运;1999年12期
2 ;操场[J];散文诗;2005年24期
3 若琳;;墙上的标语[J];民间文化;2000年09期
4 若琳;墙上的标语[J];民间文化;2000年09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李琛奇 通讯员 杜举宏;甘肃礼县:农民劳务收入突破5亿元[N];经济日报;2008年
2 高生茂;甘肃礼县“文化+机制+科技”探索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模式[N];检察日报;2013年
3 马爱文 记者陈龙;十年帮扶成效显著[N];中国质量报;2005年
,本文编号:20698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069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