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汉代灰陶人兽博山炉_《山东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2-10 12:24

  本文关键词:山东地区汉代博山炉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2013年

山东地区汉代博山炉研究

王龙  

【摘要】:我国使用熏香的历史由来已久,战国时期高级贵族中使用熏炉的现象已经比较常见,而汉代则达到了熏香文化发展的小高峰。博山炉即是西汉中期出现的一种极为特殊的熏香用具,其与普通熏炉的区别在于盖顶的山峦形纹饰。此造型特点是汉代山岳崇拜和求仙思想在生活器具上的体现。博山炉出现以后便逐渐在各地占据了熏炉中的主要位置,并且越晚所占比例越高。早期博山炉多铜质,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后期以陶质为主流,更多见于平民墓葬,也体现了其自上而下的传播路径。 山东地区是汉代多元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齐地自战国时期即是儒、道、墨、阴阳等诸家思想的交汇碰撞之地。而汉武帝时重用的方士们更是多自此地。本地区也发现有一定数量且造型独特的博山炉。通过对此地博山炉进行基本信息归纳和类型学研究,可以初步了解这类器物的演变过程及其存在的社会背景。对出土博山炉的典型墓葬进行个案分析,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情况。而通过对制造工艺和造型特点等进行分析,于这一地区的汉代生活和社会心理状况的研究也大有裨益。 文章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博山炉的研究现状简单梳理,并对其命名原因进行探讨,确定博山为重山之意,表现在实物上即是层层山峦;其次对不同质地的博山炉与普通熏炉的出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博山式器盖出现于非熏炉式器物的现象进行初步研究,认为战国以来的博山饰是博山盖器物造型的来源;然后对山东地区博山炉的出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将其置于此地出土的汉代熏炉中展开类型学研究,并选择两座出土博山炉的典型墓葬进行个案分析,探究山东地区汉代博山炉存在的社会背景、实际功能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状况和社会心理;随后将山东地区与关中、重庆和广州地区进行对比,展示在汉代大一统文化体系下各处博山炉的异同;最后对文章论点加以总结。 本文的研究表明,山东地区博山炉在西汉中期出现,晚期出现小高潮,而到了东汉前期却几乎消失,至后期又偶有发现。就社会属性而言,山东这些出土汉代熏炉极少出自平民墓葬,即使是陶质也基本出自中下层官吏及其眷属或中小地主墓葬,一些铜质更是出自于诸侯王或侯爵一级墓主人的家族墓葬。究其原因,应该是西汉中晚期求仙观念只在山东贵族中先行,平民则是奢侈或不可僭越的。与重庆、广东等地区相较而言,本地区博山炉的流行程度不及上述地区,器型变化也略显特色不足。追溯其社会思想根源,实际上是一种新的民间信仰——西王母的逐渐流行并取代了博山炉所代表的海中仙山在民众中的地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875.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晖;论周代天神性质与山岳崇拜[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2 黄宣佩,张明华;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J];东南文化;1987年01期

3 梁宗华;;齐鲁文化对早期道教的影响[J];东岳论丛;2005年06期

4 郑克祥;固原博物馆馆藏精品简介八——汉代青铜器[J];固原师专学报;2001年02期

5 黄丽荣;固原博物馆馆藏精品简介十——汉代生活用具[J];固原师专学报;2001年05期

6 孔繁刚;山东沂水一批汉代铜器[J];东南文化;1993年04期

7 曹建强;博山炉器盖[J];古今农业;2000年01期

8 ;山东寿光县三元孙墓地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96年02期

9 韩康信;潘其风;;大墩子和王因新石器时代人类颌骨的异常变形[J];考古;1980年02期

10 何直刚;;河北邢台南郊西汉墓[J];考古;1980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燕;汉代艺术中的仙山图像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2 唐丽雅;汉代两京地区出土铅釉陶器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3 张翔宇;河南中小型汉墓分析[D];郑州大学;2002年

4 惠夕平;两汉博山炉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杨海霞;汉唐时期熏香器具设计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正学,王建萍;《李寄》主题刍议——兼议六朝文学中的女英雄形象[J];蒲松龄研究;2003年04期

2 王光福;聊斋鬼狐源[J];蒲松龄研究;2005年02期

3 周云水;;独龙族禁忌的文化人类学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4 方成军;淮河流域汉代墓葬形制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5 何根海;大禹治水与龙蛇神话[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6 潘殊闲;;独酌:李白内心孤独的真实印记——兼论后世的独酌情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王莉;;汉乐府挽歌歌辞考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阚绪良;;“履帝武敏歆”新解[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9 郭其智;;更爱枝头弄金缕 异时相对掌丝纶——汉民族植物民俗文化举隅[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庄华峰;北朝时代鲜卑妇女的精神风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国庆;;论北朝民歌创作的继承性——与汉代北方民歌之比较[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蒋美华;李瑾瑾;;女性宗教认同研究——以郑州市为例[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陈成玉;;汉代画像石“鱼车”图像研究[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4 邵正坤;;论北朝时期鲜卑的家庭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陈立柱;;说“国必依山川"[A];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唐长寿;;汉画“荆轲刺秦王”图的重新解读:东汉士子集团的“不合作”思潮[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牛天伟;;“伏羲女娲执规矩”画像之象征寓意浅探[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殷凤华;于慧青;;从汉画像石“泗河捞鼎”说鼎[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郑立君;;汉代画像石的展示艺术设计刍议[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金桂莲;曾宪波;;汉画中的技巧动作研究[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蒋莹;医疗园林的起源与发展[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5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8 孙冬梅;从心论治中风病的理论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林;石室丹青[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杨晓静;两京地区新莽墓葬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变[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成朝晖;“国风”与南北朝民歌中民间爱情诗的比较[D];湘潭大学;2010年

9 宋肖娜;《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李金;墨家的宗教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小南一郎 ,朱丹阳 ,尹成奎;壶形的宇宙[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02期

2 赵雷;;张骞通西域与汉武帝的求仙动机[J];船山学刊;2008年01期

3 扬之水;两宋香炉源流[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01期

4 张秀清,周到;郑州汉画像砖题材丛考[J];东南文化;1987年03期

5 常正;香品、香具与香文化(上)[J];法音;2005年07期

6 常正;香品、香具与香文化(下)[J];法音;2005年08期

7 贺西林;东汉钱树的图像及意义——兼论秦汉神仙思想的发展、流变[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03期

8 张福康,张志刚;中国历代低温色釉的研究[J];硅酸盐学报;1980年01期

9 赵世纲;欧正文;;密县后士郭汉画像石墓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87年02期

10 马全;路百胜;;焦作白庄41号汉墓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1989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单群;中国云气纹的发展演变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2 惠夕平;两汉博山炉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海霞;;汉唐博山炉设计考略[J];齐鲁艺苑;2010年05期

2 艾素珊;李莎;;西汉时期的博山炉——一种类型学和图像学的分析方法[J];民族艺术;2009年04期

3 韩波;;汉代宫廷香薰活动及香薰器具的艺术成就[J];艺术百家;2010年05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任拴英;袁林;;外文铅饼与白金三品[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四辑)[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上海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 金芷君 丁洁韵;[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张逸潇;[N];芜湖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岳金宏;[N];石家庄日报;2011年

4 记者 张逸潇;[N];芜湖日报;2010年

5 记者 李国斌;[N];湖南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王夕;[N];北京科技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晶京;博山炉的历史[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2 王龙;山东地区汉代博山炉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3 惠夕平;两汉博山炉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王燕;汉代艺术中的仙山图像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5 贺博文;炉烟袅细香[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6 魏艺敏;宋代陶瓷香熏炉造型特征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2年

7 冯阿鹏;范文若创作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唐丽雅;汉代两京地区出土铅釉陶器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9 金明磊;汉代龙形象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

10 游文婷;餐具设计中隐喻方法的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本文关键词:山东地区汉代博山炉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92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092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2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