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泉寺北齐娄睿华严经碑研究
本文关键词:青藏高原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初期的考古学文化及经济形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一 刻经碑的内容(一)《司徒公娄睿华严经碑》碑身与碑首整石雕造,石灰岩质,高230、宽98、厚28厘米。其中碑首高58、宽106厘米(图版壹, 2)。下有长方形碑座,座长102、宽94、高50厘米。碑首雕六螭,正面圭额中央雕一圆拱形龛,高27.5,宽21厘米。上有尖拱龛楣,楣面雕出火焰纹。龛两侧雕八角束莲柱,柱础和柱头均为覆莲式。龛内雕一佛二菩萨像(图版贰, 2)。佛像坐高17厘米,头残,头后有单瓣莲花头光,身着开口较低的通肩袈裟,双阴线衣纹,身体丰满,双手残,从残迹看,原手似施说法印。露双足,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上。座高7、宽10厘米。两侧菩萨常盘大定、关野贞:《支那文化史迹》解说第五卷,71页,图版64,法藏馆,1939年。按《安阳县金石录》所记,碑刻为新出土,至于为何将碑树立在灵裕塔侧,不得而知,但可以说明原来碑刻或许就在灵裕塔附近。令人疑惑的是,如此重要的碑刻,常盘、关野并没有详细的记录,也没有拓片发表,同时将《华严八会碑》误认为是《初发心菩萨功德品》。1983-1984年,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对灵泉寺做过详细调查,但未记录刻经碑。参见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编:《宝山灵泉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二十一《司徒公娄睿华严经碑》条记,碑“高五尺一寸,广二尺九寸,卅八行,行六十六字。字径六分,正书,方界格,碑侧失拓,在安阳县宝山。‘大方广佛华严经菩萨明难品第六,寺檀越主司徒公使持节都督瀛冀光齐岐丰五州诸军事,瀛冀光岐丰五州刺史,食常山郡干东安王娄睿。东安郡君杨。’案碑新出土,字画无损灭”。
文物出版社,1985年,133页。同书卷二十二又记《佛会说发愿文及大乘妙偈碑》,认为:“武虚谷题云大乘妙偈碑,据额字也,今以碑文之,额题乃在碑阴,碑上镌佛会说,……下镌大乘妙偈,七言为句,……疑此为后来续刻者,故题额在碑阴”(同书,141-142页)。据笔者观察,碑阳、碑阴均上镌华严八会,下刻其他经文,看不出后来续刻的迹象,陆氏之怀疑并无道理。二块刻经碑的拓片,国家图书馆皆有收藏,前者称《华严经碑》,馆藏号:各地6184,拓片无碑首,年代误定为隋代。后者称《大乘妙偈碑》,馆藏号:各地90,定为北齐。但都没有收入《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一书。北京大学图书馆缪荃孙艺风堂旧藏,也有这二块碑的拓片。2008年,李仁清在《中国北朝石刻拓片精品集》一书中首次刊布了这二块刻经碑的拓片(520-533页,大象出版社,2008年)。北齐刻经碑碑阳高16厘米。菩萨头均残,头两侧有宝缯下垂及肩,披巾从双肩外侧垂搭于手臂上,再沿身侧下垂。上身袒露,下身着裙,跣足,立于束腰仰覆莲座上。左侧菩萨双手合十,右侧菩萨左手上举于胸前,右手下垂于右腹部。佛龛上方镌刻“毗卢舍那佛”,龛外左侧镌刻“普贤菩萨”,右侧为“文殊师利”。字径3.8厘米见方。据此可知,龛内佛像为毗卢舍那佛,左右菩萨分别为普贤和文殊。碑首背面圭形额题上阴刻七佛名,竖书, 7行,字体大小同正面题名。从右至左分别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叶罗佛!拘楼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图版叁, 1)。
碑身四边有抹角,碑阳镌刻经文,左侧面及碑阴均无文字。碑文刻细阴线界格,竖书,共38行,行66字,字径2厘米见方,字体间有魏碑体与楷书之意(图版壹,2)。首行题:“大方广佛华严经菩萨明难品第六。寺檀越主司徒公使持节都督瀛冀光岐丰五州诸军事,瀛冀光岐丰五州刺史,食常山郡干,东安王娄睿、东安郡君杨。”首行左侧抹角边镌刻:“王世子假节督岐州诸军事,扬烈将军,岐州刺史,仪同三司,左右直长,大贤真内备身正都督,食广州南阳峡城?县干,海虞灵泉寺北齐娄睿《华严经碑》研究碑额“文殊师利”及“菩萨”题名与所刻经文中“文殊师利”和“菩萨”字体写法相同,为同时刊刻。但毗卢舍那佛并不见于六十华严,而是唐译八十华严中莲花藏世界的主尊佛像,与文殊、普贤合称为“华严三圣”,显然与刻经的年代相违背,在北朝时期“毗卢舍那”之名仅见于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所译《佛说佛名经》卷十。此碑出现华严三圣的题名或另有所据,有待进一步研究。伯子彦;第二子通直散骑侍郎仲彦。”
从第二行开始为东晋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所译《大方广华严经·菩萨明难品》。经文从“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觉首菩萨言”始,至“尔时贤首菩萨,以偈答曰:文殊法常尔,法王唯一(法)”终,除去空格,共计2425字。该品剩余的648字,镌刻于碑右侧,共10行,行字同正面。因风化严重,字迹大多漫漶不清,唯国家图书馆所藏边侧的拓片尚可以释读部分文字。背面及右侧面残留一点文字,为《华严经》卷三十二《佛小相光明功德品》。
(二)《华严八会碑》碑身与碑首亦整石雕造,石灰岩质,碑高211、宽91.5、厚25.5厘米。其中碑额高54、宽99厘米。下有长方形碑座,碑座长104、宽厚97.5、高41.5厘米(图版肆,1)。碑首雕六螭,正面圭额中央雕一圆拱形龛,高24、宽22厘米。上有龛梁及尖拱龛楣,龛梁尾作卷圆头,龛楣面雕出火焰纹。龛两侧雕八角束莲柱,柱础和柱头均为覆莲式。龛内雕一佛二菩萨像(图版叁,2)。佛像坐高14厘米,头残,头后有圆形头光,身着袒右式袈裟,双阴线衣纹,身体丰满。左臂屈伸,手向下施与愿印;右臂上举于右胸前,手残。露双足,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上。座高8、宽10厘米。莲座束腰处两侧各长出一莲茎,莲茎的另一端各有一莲台,两侧胁侍菩萨即立于莲台上。菩萨均高13厘米。头残,颈下戴桃尖形项圈,披巾从双肩下搭手臂,在沿下身两侧下垂及座。菩萨上身袒露,下身着裙,衣纹为双阴线。双手合十,露足,立于仰覆莲台上。背面圭形额题上阳文篆书6行,行3字:“佛吼心!藏大乘!妙偈刊!石千记!怖见闻!益法住”,共18字,字径7.5-8.5厘米。
碑身四面均镌刻经文,有界格。经文分上下二段,上段为华严八会说偈语,均为五言,每一会说仅有十六句,是偈语的节选。碑阳上段35行,满行11字,字径2厘米见方,隶书。内容为华严八会的第一至第四会:“第一会寂灭道场普贤说”,首句“於此莲华藏”,末句“世界海庄严”,出自《华严经》卷三《卢舍那佛品》第二之二;“第二会普光堂文殊师利说”,首句“若有知正觉”,末句“彼人难思议”,出自《华严经》卷第五《四谛品》第四之二;“第三会胜妙殿法慧说”,首句“天人师悉现”,末句“往诣诸佛所”,出自《华严经》卷七《菩萨云集妙胜殿上说偈品》第十;“第四会夜摩天功德林说”,首句“句句广分别”,末句“彼修最胜行”,出自《华严经》卷十二《功德华聚菩萨十行品》第十七之二,最后二句“具足妙功德,彼修最胜行”转刻于碑侧。
上一篇:商代亲称区别字若干问题研究
下一篇:青藏高原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初期的考古学文化及经济形态
本文关键词:青藏高原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初期的考古学文化及经济形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36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13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