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清华简《耆夜》成篇问题再论

发布时间:2018-08-03 16:48
【摘要】:《耆夜》非史家实录而源于后代追述,仪式传承。《耆夜》"夜爵"读作"夜爵媥(妚)",媥(妚),不同于后世献礼之"酬","夜爵媥(妚)"节序为:斟满酒杯置于客人之前,遂祝颂咏歌以劝酒助兴。"监饮酒"之本义非以礼防饮酒过度,而是罚酒劝饮,礼书"司正"职能乃由早期"监饮酒"职能反向超越转化而来。其所记"饮至礼"间接曲折地反映了周初因袭殷商饮酒礼(言礼或燕礼)的实况;其叙事出于毕公高后裔楷氏一族,始出时间以昭、穆时期可能性最大,是新礼乐文化勃兴之产物。《耆夜》所载周公歌诗皆具有道德训诫意味,正体现了《周礼》大司乐"中"、"和"、"祗"、"庸"乐德四教的内容;武王诗"恁仁兄弟,庶民和同"一句可与乐德"友"德相应;其叙述形式则蕴涵了乐德"孝"德之义。《耆夜》始出便以乐政、乐教之乐语形态存在并传播,直至春秋战国之际在晋楚演为书篇。《耆夜》述作之义在于:突出周公、毕公在早期饮至礼上的形象,以阐扬周公当初制礼作乐之精神,强化乐政德教。
[Abstract]:"the Night of the aged" is not a record of historians, but originated from later generations' narration and ritual inheritance. "Night Jue" is read as "Night-Visitor" and "Li",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reward" of later generations. The prelude to "Night-Visa" is: pour wine cups before guests. Therefore, I wish to sing songs in order to encourage wine to help. "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supervision of drinking" is not to prevent excessive drinking by courtesy, but to punish alcohol and persuade drinking. The function of "Shi Zheng" is transformed from the function of "supervising drinking" in the early period. His notes of "drinking to Rites" indirectly and zigzags reflect the fact that the Yin Shang's drinking ceremony (Yan Li or Yan Li) was inherited from the early Zhou Dynasty; its narration originated from the Kai clan of Bi Gonggao's descendant, and the time of its emergence was Zhao, and the possibility of Mu period was the greatest. It is the product of the flourishing of the new culture of etiquette and music. The poems of Zhou Gong in "the Night of the aged" all have a moral admonition, which embodies the contents of the "Zhong," he "," Yong "and" Yong "of the four religions of Le de in" Zhou Li > "and" Wu Wang's poem "Nin Ren Brothers," The common people and the same "one sentence" can correspond to the "friend" virtue of Le de, and its narrative form implies the meaning of "filial piety".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he performed in Jin and Chu for a book. The meaning of "the Night of the aged" lies in: highlighting the image of Zhou Gong and Bi Gong in the early drinking to ritual, so as to expound the spirit of Zhou Gong's original ritual and music, and strengthen the polit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of music.
【作者单位】: 广西民族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诗词曲源流史》(ZD11&105)阶段研究成果
【分类号】:K877.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成群;;清华简《(旨阝)夜》与尊隆文、武、周公——兼论战国楚地之《诗》学[J];东岳论丛;2010年06期

2 陈民镇;江林昌;;“西伯戡黎”新证——从清华简《耆夜》看周人伐黎的史事[J];东岳论丛;2011年10期

3 李学勤;■簋铭文考释[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01期

4 王连龙;;清华简《保训》篇真伪讨论中的文献辨伪方法论问题——以姜广辉先生《<保训>疑伪新证五则》为例[J];古代文明;2011年02期

5 姜广辉;付赞;邱梦燕;;清华简《耆夜》为伪作考[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3年04期

6 马楠;;清华简《(旨阝)夜》礼制小札[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何光岳;毕国的来源和迁徙[J];求索;1997年05期

8 李学勤;续论西周甲骨[J];人文杂志;1986年01期

9 程浩;;清华简《耆夜》篇礼制问题释惑——兼谈如何阅读出土文献[J];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03期

10 张天恩;;芮国史事与考古发现的局部整合[J];文物;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建华;;墨子之礼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王谋寅;;对中国成文法起源问题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程宏亮;;论韩驹诗学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倪晋波;最后的瞻望——《左传》人物濒亡心理描写初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杨柳;;先秦道家思想中的“大”美[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朱智武;;中国古代墓志起源新论——兼评诸种旧说[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7 李勇;祝凯歌;;古希腊史研究的新突破——评《多维视域下的古典雅典城乡关系》[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8 汤城;;王夫之论史文繁简[J];安徽史学;2012年03期

9 阚绪良;吕晓玲;;从“桃之夭夭”到“逃之夭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10 吴红松;;西周金文土地赏赐述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陶兴华;;西周厉、宣之际的“共和”与“共和行政”[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李义海;;郭沫若西周金文修辞研究及意义管见[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3 田静;史党社;;猃狁、乌氏的地域及文化散论[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下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虞万里;;商周称谓与中国古代避讳起源[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5 李家浩;;关于姑冯句擟的作者是谁的问题[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6 查清兰;;《左传》外交辞令的委婉特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张勃;;寒食节起源研究[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论坛文集续编[C];2011年

8 姚小鸥;;《离骚》“先路”与屈原早期经历的再认识[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9 吴锐;;《春秋》三传之“诸夏”与后世“汉族”的断裂[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10 谭家健;;《左传》美学思想札记[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5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7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宫芳;先秦齐国的国家管理思想与实践[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崔存明;荀子与儒家六艺经典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姚晓娟;周代家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翠翠;宋代士人理想行为准则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2 钱冬勤;春秋时期的齐鲁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3 张敏;顾炎武公私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4 陈楠;先秦儒家义观念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5 贾莉;鲜虞中山国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6 孙梦姣;春秋邦交活动中的使者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7 杨欢;供养有阙之法考论[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光贤;;《逸周书·克殷》篇释惑[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04期

2 王辉;;从考古与古文字的角度看《仪礼》的成书年代[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9年01期

3 李学勤;■簋铭文考释[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01期

4 王连龙;;谈清华简《保训》篇的“中”[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02期

5 刘国忠;;清华简《保训》与周文王事商[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孙飞燕;;《蟋蟀》试读[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马楠;;清华简《(旨阝)夜》礼制小札[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杨朝明;《今本竹书纪年》并非伪书说[J];齐鲁学刊;1997年06期

9 张筱衡;散盘考释(上)[J];人文杂志;1958年03期

10 俞志慧;;历史真实,或者政治正确——文献记载与文本解读的两种取向[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姜广辉;[N];光明日报;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颖飞;;清华简毕公高、毕桓与西周毕氏[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06期

2 王子扬;;“毕公左徒”玉戈小考[J];中国文字研究;2008年01期

3 令狐聪;;声名显烁的令狐姓氏祖居何方[J];中国地名;2012年10期

4 李佳蔚;;死亡公路[J];东西南北;2012年13期

5 罗世平;;千佛崖利州毕公及造像年代考[J];文物;1990年06期

6 马楠;;清华简《(旨阝)夜》礼制小札[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石穿;;一联让他养老终生[J];对联(民间对联故事);2007年04期

8 ;幽默与漫画[J];陕西审计;1996年02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胡浩宇;贵毕公路事故特点[N];法制生活报;2005年

2 高龙;黔西县——深化工作措施 强化公路管理[N];毕节日报;2011年

3 郭钰;贵毕公路:由“死亡之路”变成“平安通道”[N];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2013年

4 清华大学中文系 王鹏程;“清华简”《夜·乐诗》管窥[N];中国文物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史开云;军民共建贵毕公路沿线绿化工程启动[N];毕节日报;2010年

6 胡浩宇;毕节交警、运管联手打击租赁车违法行为[N];法制生活报;2005年

7 特约记者 吴畏 郭钰 记者 周泓洁;将“死亡通道”变成“平安通道”[N];法制生活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李刚;贵毕公路频发交通事故[N];贵阳日报;2007年

9 记者 靳晓星;500“黑客运”嗜血贵毕路[N];法制生活报;2010年



本文编号:21623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1623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e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