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坪头遗址龙山时期陶器及其制陶原料的化学成分分析
[Abstract]:In order to discuss the types and sources of pottery in Longshan period unearthed from Hequ Pingtou site in Xinzhou City, Shanxi Province, and the types and sources of clay raw materials in the raw materials of pottery making, ICP-OE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pottery and billets unearthe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oil samples collected near the site was tested, and the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by using SPSS softwa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aw materials of pottery clay of different textures in Pingtou site were the same, but there were slight differences in calcium content. Clay materials used to make pottery are likely to be taken from nearby red paleosols. The site is a place where the ancients made pottery locally.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忻州市文物管理处;
【基金】:山西省文物局2011年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资助 2012年山西省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资助(2012-kb-05)
【分类号】:K87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许志勇;陶器化学组成分析在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的意义[J];北方文物;2004年04期
2 李清临;;古陶产地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华夏考古;2011年01期
3 吴明清,文启忠,潘景瑜,刁桂仪;中国黄土的平均化学成分:上部大陆地壳的一种典型代表[J];岩相古地理;199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秀玲;张文开;吴福莉;杨胜利;;黄土高原风成堆积物中方解石与白云石的区分方法[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21期
2 陈秀玲;张文开;吴福莉;杨胜利;;黄土研究历史回顾与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23期
3 薛惠娟;侯一俊;强泰;张晓玲;;西藏吉隆盆地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组合及其古气候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4期
4 苏海洋;;中国北方旱作农业带状起源论[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4期
5 王发刚;殷恒霞;陈开华;刘俊英;;子午岭人工油松林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与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6期
6 张启波;闫晓丽;苗运法;方小敏;王亚东;张涛;昝金波;杨一搏;迟云平;;临夏盆地黑林顶剖面11.6~5.0Ma碳酸钙的变化机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7 贾耀锋;毛龙江;;地球化学指标在黄土环境演变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8 张强,朱诚;南京江北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的沉积学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9 郭胜强;周利峰;王红强;郝军浩;上官鹏;张敏锋;李军怀;赵敏哲;李小平;;重金属在城市工业区土壤—植物环境中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5期
10 蒋甫;应荣华;;黄土粘弹性性质的室内外试验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武彩霞;许领;戴福初;闵弘;谭国焕;邝国麟;周跃峰;;黑方台黄土泥流滑坡及发生机制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2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3 曹希强;皮明建;;东海浪岗山岛屿黄土的物质来源初探[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上册)[C];2009年
4 王晓勇;鹿化煜;李珍;邓成龙;谭红兵;宋友桂;;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堆积的岩石磁学性质及其古气候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二卷(青藏高原)[C];2003年
5 吕厚远;刘东生;郭正堂;;黄土高原地质、历史时期古植被研究状况[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年
6 秦小光;蔡炳贵;刘东生;;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时期东亚季风区大气湍流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年
7 秦小光;刘东生;蔡炳贵;吕厚远;;中国北方典型时段环境格局与植被演替区带及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启示[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年
8 侯圣山;杨石岭;孙继敏;丁仲礼;;风成沉积物4~16μm石英氧同位素记录及其物质来源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年
9 彭淑贞;郭正堂;;西峰晚第三纪红土记录的亮度学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年
10 魏建晶;郭正堂;;900 ka以来黄土-古土壤序列记录的风尘铁含量变化及其古气候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冬雁;川西高原甘孜黄土记录的早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古气候变化[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孙军杰;黄土场地震陷与桩基负摩阻力现场试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张科;西部地区纹层湖泊高分辨率孢粉记录的晚全新世环境变化[D];兰州大学;2010年
4 刘立安;东营凹陷古近系孔一段—沙四下亚段碎屑岩沉积特征与成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刘超;中国北方沙漠—黄土系统的选频释光特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传湖;全新世东亚地区气候时空演变及古气候定量重建[D];南京大学;2009年
7 李锦荣;基于RS和GIS的沙尘暴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孟万忠;历史时期汾河中游河湖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恩菊;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沉积物特征的对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邓龙胜;强震作用下黄土边坡的动力响应机理和动力稳定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雪;辽东半岛黄土沉积与黄渤海陆架沙漠化的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亚楠;辽南滨海黄土环境磁学特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美霞;辽东半岛黄土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及其环境意义[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广元;渤海湾全新世海侵前的古环境[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魏俊峰;黄河下游颗粒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及输送通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王俊鹏;黄河三角洲沉积物团聚体影响因素及其稳定性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王玲;川西高原甘孜黄土A剖面的粒度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吴立;巢湖流域新石器至汉代古聚落变更与环境变迁[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桂松;筑坝红土的演化探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 黄鹏;云南民间制陶的调查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巽,陈江峰,芦雪峰,李辉亮,王昌燧,陈蓉;花厅新石器时代古陶器产地铅同位素示踪的初步探讨[J];科学通报;1997年06期
2 徐安武,杨晓勇,林辉,王昌燧,王吉怀,梁中合,陈星灿;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大口尊古陶器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J];稀土;1999年03期
3 陈树榆,林淑钦,彭子成,刘方新,张敬国;苏皖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稀土元素特征的初步探讨[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汪常明;;先秦铅器及相关问题探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2 孙道荣;;爱如盐[J];幸福(情爱);2011年03期
3 李青会;董俊卿;干福熹;;中国早期釉砂和玻璃制品的化学成分和工艺特点探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4 木子;;植物间的沟通[J];文苑;2008年07期
5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永庆;李丽;杨滨;黄璐琦;;防风化学成分研究[A];2002中药研究论文集[C];2002年
2 朱悦;丁安伟;;炮制对中药材化学成分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届中药炮制分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田晋;冯文娟;苏亚伦;吉腾飞;;万花木化学成分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谷硕;朱鹤;陈小姝;赵楠;王琦;;灰绒泡菌化学成分初探[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侯蕾;吕秀香;黄文华;余竞光;郭宝林;;中药益智的化学成分研究[A];海峡两岸暨CSNR全国第十届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周次利;吴焕淦;马晓們;王金海;赵天平;谭琳蓥;;艾化学成分生物学作用及安全性探讨[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上集)[C];2009年
7 陈广通;高慧媛;郑健;吴斌;吴立军;;留兰香化学成分的研究(Ⅱ)[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有机分析与生物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顾雅君;王瑛;李宾;;猪苓的化学成分和药用配方[A];2013首届全国猪苓会议论文集[C];2013年
9 邵红霞;杨九艳;;列当化学成分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龚敏;苏奎;杨先会;符文英;邓世明;;诺丽鲜果与诺丽发酵汁化学成分研究[A];海南省药学会2009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卫芹;“二手香”危害令人忧[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2 裴妙荣;方剂化学研究思路与方法探讨[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3 张贵君;对我国中药研究定位的思考[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4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产业处处长 周立东;人参的化学成分和质量控制[N];长白山日报;2012年
5 邢远翔;专家指出:中药现代化要抓源头[N];农民日报;2002年
6 ;吃苦药配甜食 药效尽失[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7 秦德英;药物怎样防“中暑”[N];医药经济报;2008年
8 记者董映璧;俄研制出新型环保消防材料[N];科技日报;2002年
9 张峰;黑龙江测定六味地黄丸化学成分[N];医药经济报;2007年
10 简 翁;给婴幼儿喂药有讲究[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英永;中药猪苓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刘明韬;瑶山润楠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3 宋晓凯;观光木化学成分及抗癌活性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1年
4 郑群雄;三种菊科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5 花蕾;四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6 王满元;红药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初步研究[D];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
7 彭腾;栽培食用土当归抗炎症疼痛的化学成分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
8 赵鑫;胡颓子(胡颓子科),短肋羽藓(藓纲:羽藓科)和假柴龙树(茶茱萸科)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白虹;栽培乌拉尔甘草和直立白薇的化学成分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5年
10 强音;三种富含萜类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茜;烟草遗传图谱构建与农艺性状和化学成分的QTL定位[D];西南大学;2015年
2 徐胜平;云南朝鲜蓟水溶性化学成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胡明;植物凬草乙酸乙酯萃取物化学成分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4 白瑞;隆纹黑蛋巢菌化学成分及神经营养活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曲刚;川芎的化学成分及保肝活性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6 董乐乐;两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魏国清;绒毛山胡椒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8 倪再辉;民族药芒萁的化学成分研究[D];贵阳医学院;2015年
9 乐世俊;红花化学成分研究与活性评价[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10 张瑶;两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1759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175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