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早期羊毛开发的动物考古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8-09-12 17:44
【摘要】:文章对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到青铜时代早期的3个代表性遗址——陶寺遗址、新砦遗址和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羊骨进行了分析,以探讨当时家羊的次级产品开发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陶寺遗址在陶寺文化晚期、新砦遗址在新砦遗址二期与三期以及二里头遗址在二里头文化四期出土的羊,死亡年龄结构符合产羊毛的屠宰模式,说明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到青铜时代早期不仅存在以开发羊毛为主要目的的养羊经济,而且当时羊毛开发经济有一定的普遍性。3个遗址中,羊在动物群中数量的增加体现了养羊经济的发展,这可能与羊毛开发经济的刺激有一定的关系。陶寺遗址与二里头遗址的动物考古学研究还显示在遗址不同时期羊的开发方式存在差异,暗示当时的都城遗址与一般遗址居民或不同社会阶层与人群开发利用羊的方式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oat bones unearthed from the late Neolithic Age to the early Bronze Age in the Central Plains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condary products of the family sheep at that time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goat bones unearthed from the Taosi site, the Xinzhai site and the Erlitou sit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ath age structure of the sheep unearthed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phases of Xinzhai site and the fourth phase of Erlitou culture conforms to the slaughtering pattern of wool production in the late period of Taosi culture, the Xinzhai site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phases of Xinzhai site, and the fourth phase of Erlitou culture. From the late Neolithic period to the early Bronze Age, there was not only a sheep raising economy with the main purpose of developing wool, but also a certain universality of wool development economy at that time.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sheep in the fauna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of sheep raising economy,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the stimulation of wool development economy. Animal archaeological studies at Taosi site and Erlitou site also show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way sheep are developed in different periods at the site. It suggests that there may b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ways of exploiting and utilizing sheep between the capital site and the general site residents or different social strata and people at that time.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Department
【基金】: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批准号:2013BAK08B03) 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批准号:11&ZD183)共同资助 Katherine Brunson的工作和研究得到美国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Graduate Research Fellowship(批准号:DGE-1144087)资助
【分类号】:Q914;K8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许宏;;二里头遗址发掘和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考古;2004年11期

2 张雪莲;仇士华;蔡莲珍;薄官成;王金霞;钟建;;新砦—二里头—二里冈文化考古年代序列的建立与完善[J];考古;2007年08期

3 傅罗文;袁靖;李水城;;论中国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家养动物的来源及特征[J];考古;2009年05期

4 赵春燕;李志鹏;袁靖;赵海涛;陈国梁;许宏;;二里头遗址出土动物来源初探——根据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分析[J];考古;2011年07期

5 李志鹏;;晚商都城羊的消费利用与供应——殷墟出土羊骨的动物考古学研究[J];考古;2011年07期

6 赵青春;新砦期的确认及其意义[J];中原文物;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巍;曾祥龙;刘武;;中国夏代人的牙周疾病状况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5期

2 霍巍;;昌都卡若:西藏史前社会研究的新起点——纪念昌都卡若遗址科学考古发掘30周年[J];中国藏学;2010年03期

3 吕红亮;;“穹庐”与“拂庐”——青海郭里木吐蕃墓棺板画毡帐图像试析[J];敦煌学辑刊;2011年03期

4 张俊娜;夏正楷;;中原地区4ka BP前后异常洪水事件的沉积证据[J];地理学报;2011年05期

5 徐昭峰;;夏国家兴起于中原地区的地理因素探析1[J];古代文明;2010年03期

6 张俊娜;夏正楷;;洛阳二里头遗址南沉积剖面的粒度和磁化率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7 李子夏;贺茂勇;逯海;金章东;彭彬;;热电离质谱法测定龋齿牙釉质~(87)Sr/~(86)Sr同位素比值[J];地球学报;2012年06期

8 蔡大伟;孙洋;;中国家养动物起源的古DNA研究进展[J];边疆考古研究;2012年02期

9 亚格博;娘吉加;;关于牦牛与牦牛博物馆[J];中国藏学;2013年03期

10 张小云;罗运兵;;中国骆驼驯化起源的考古学观察[J];古今农业;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令福;;古都郑州的特殊历史地位及其文化发展战略[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罗运兵;;我国骆驼的早期驯养与扩散[A];中国《活兽慈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赵春燕;;偃师二里头遗址土壤与人骨中铅含量的测定[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七卷)[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政权;襄汾陶寺等遗址的植硅石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2 李锋;郑州大师姑城址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李丽娜;龙山至二里头时代城邑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韩璐;内蒙古东周时期绵羊和山羊的线粒体DNA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宋艳波;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动物考古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陈小三;河西走廊及其邻近地区早期青铜时代遗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胡刚;汉水流域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8 包曙光;中国北方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殉牲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9 Pauline SEBILLAUD(史宝琳);中原地区公元前三千纪下半叶和公元前两千纪的聚落分布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10 吴文婉;中国北方地区裴李岗时代生业经济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宗亮;二里头文化与周边地区考古学文化交流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2 杨树刚;早期夏文化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3 常怀颖;龙山时期至二里头早期的社会复杂化进程初探[D];四川大学;2005年

4 田莹;隋唐洛阳水环境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褚金刚;新砦期遗存辨析[D];吉林大学;2009年

6 董惟妙;黄土高原现代粟黍样品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及炭化对同位素分馏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2年

7 孙明;论商代的竞争性宴饮[D];郑州大学;2012年

8 贾尧;侯马哛祈遗址新月小区祭祀遗存的动物考古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李彬森;颖河中上游龙山晚期遗存的文化因素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李谅;青海省长宁遗址的动物资源利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若春;张居中;杨晓勇;;贾湖史前人类迁移行为的初步研究——锶同位素分析技术在考古学中的运用[J];第四纪研究;2008年01期

2 ;郑州洛达庙遗址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89年04期

3 刘莉,阎毓民,秦小丽;陕西临潼康家龙山文化遗址1990年发掘动物遗存[J];华夏考古;2001年01期

4 张雪莲,仇士华;关于夏商周碳十四年代框架[J];华夏考古;2001年03期

5 谢肃;;商文化墓葬二层台上放置动物腿骨现象与“奠z痢崩癖冉涎芯縖J];华夏考古;2009年02期

6 刘若新,魏海泉,仇士华,蔡莲珍,冼自强,薄官成,钟建,杨清福;长白山天池火山最近一次大喷发年代研究及其意义[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1997年05期

7 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J];考古;1959年11期

8 夏鼐;;新中国的考古学[J];考古;1962年09期

9 郑振香;;1962年安阳大司空村发掘|!报[J];考古;1964年08期

10 夏鼐;;我国近五年来的考古新收获[J];考古;1964年1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袁靖 赵志军;[N];中国文物报;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春雪;陈全家;;浅析高等院校动物考古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创新——以吉林大学和北京大学相关课程体系的调研为例[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2年02期

2 尤悦;;走进动物考古学研究——读《动物考古学(第二版)》[J];南方文物;2014年01期

3 袁靖;;动物考古学揭密古代人类和动物的相互关系[J];西部考古;2007年00期

4 袁靖;;动物考古学研究的新发现与新进展[J];考古;2004年07期

5 王春雪;陈全家;;动物考古学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改革问题研究[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1年01期

6 王春雪;陈全家;;《日本动物考古学基础》评介[J];人类学学报;2012年03期

7 西本丰弘,陈杰;动物考古学方法[J];农业考古;1999年03期

8 王春雪;陈君;陈全家;;第三届全国动物考古学研讨会纪要[J];古今农业;2012年03期

9 袁靖;;关于动物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考古;1994年10期

10 祁国琴;动物考古学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J];人类学学报;1983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考古所 袁靖;走向世界的中国动物考古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袁靖;薪火相传 精益求精[N];中国文物报;2011年

3 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 吕鹏 李志鹏;动物考古学2012年发展综述[N];中国文物报;2013年

4 袁靖;中国动物考古学专题研究的创新之作[N];中国文物报;2013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袁靖;走向世界的中国动物考古学[N];中国文物报;2006年

6 记者 李政;构建全国动物考古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平台[N];中国文物报;2011年

7 吕鹏;行进中的中国动物考古学[N];中国文物报;2013年

8 袁靖 邓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关于历史时期动物考古学研究的思考[N];中国文物报;2013年

9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马萧林;西方动物考古学简要回顾[N];中国文物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曾江 实习记者 陈曦;新技术推动我国动物考古学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宋爽;西方鸟类动物考古学历史、理论、方法与实践[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于丹;河北唐县南放水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杨杰;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动物考古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

3 贾尧;侯马哛祈遗址新月小区祭祀遗存的动物考古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397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2397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3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