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水火融融之“泥土”的创生——秦代制陶手工业的历史演进

发布时间:2018-10-26 18:29
【摘要】:陶器的发明,是人类能动地适应自然并改造生存环境的明证,是我国文明史上的标志性成就。"陶与瓷"不仅仅是工艺技术与艺术审美的显现,更是内敛了中国文人的意志品格。文章以秦人由封国向帝国的转变为历史背景,着重分析了秦代制陶手工业的历史演进。从秦代制陶手工业的内部构成与制陶内容的流转与工艺技术的精进这两个主要方面入手,详细列举了在官营与民营不同属性之下,秦人制陶业的多元产品种类以及烧造生活日用之陶器与殿宇所用之建材的工艺特征。用"大历史观"①的视角真实还原了有关泥土创生的全过程,在获取秦人制陶手工业物质遗存等信息的同时着力再现秦人设计行为的产生和发展的轨迹,并展现出制陶术的形成、变化与积累同冶金术的产生、发展与成熟之间的承继与关联。
[Abstract]:The invention of pottery is a clear proof that human beings can adapt to nature and transform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It is also a landmark achievemen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 Pottery and porcelain are not only the manifestation of craftsmanship and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art, but also the will character of Chinese literati.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pottery handicraft industry in the Qin Dynasty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Qin people's transition from the feudal state to the empire. Starting with the internal composition of the pottery industry in the Qin Dynasty and the circulation of the pottery content and the refinement of the craft technology, this paper lists in detail the different attributes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rivate sector. The variety of products in the pottery industry of Qin people and the tech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ttery and building materials used for daily u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at Historical View", the whole process of soil creation is truly restored, and the trace of Qin's design behavior is reappeared while obtaining the information of Qin people's pottery and handicraft industry material remains and so on. It also shows the inheritance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ation, change and accumulation of ceramics and the production, development and maturity of metallurgical technology.
【作者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分类号】:K876.3;K23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谢捷;;秦兵器刻铭零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李兴涛;;从曹操宗族墓砖看两汉砖文的书法价值[J];书画世界;2011年06期

3 乔继涛;;盛世话青瓷——隋唐五代青瓷的窑系和工艺传统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4 王秋雷;李兴华;;论中国古代陶之“四德”观——读唐代欧阳詹《陶器铭》(并序)有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5 万雄飞;;辽宁阜新关山辽墓出土瓷器的窑口与年代[J];边疆考古研究;2009年00期

6 崔剑锋;刘爽;彭善国;吴小红;;赤峰北部辽代窑址出土陶瓷残片及窑具的成分分析[J];边疆考古研究;2009年00期

7 陈静;;浅谈肌理在现代装饰陶艺中的运用[J];山东陶瓷;2012年02期

8 刘珂;;试论中国陶瓷的纹饰与中国书画的关系[J];保山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薛伟;;试谈我国早期制陶原料中的羼和料[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10 栾兆鹏;;中国古代白瓷起源问题研究综述[J];博物馆研究;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由翠青;马丁民;;现代高温色釉装饰的写意性[A];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暨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雪玲;;中国古代青花“鱼化龙”纹饰考[A];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暨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饶晶;王娟;饶媛媛;;欧、美、日、中近代陶瓷设计发展之比较[A];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二)[C];2009年

4 马骥;刘国敏;;汉画像砖的艺术风格及制作工艺[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媛;苗建民;段鸿莺;;元代建筑琉璃化妆土工艺的初步研究[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七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庆斌;钧瓷色彩的特征与分类体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2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郑春颖;高句丽遗存所见服饰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郝建杰;《诗经·国风》地域性考论[D];上海大学;2011年

6 榞莉丹;《考工记》兵器疏婭[D];复旦大学;2011年

7 王锐;耀州瓷艺术图像比较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1年

8 包瑞峰;嬴秦礼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琳;元明工艺美术风格流变[D];复旦大学;2011年

10 田延峰;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晓伟;汉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考古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刘国栋;核分析技术在南洼和扒村古陶瓷研究中的应用[D];郑州大学;2010年

3 霍旭东;从汝窑、修内司窑和郊坛窑的技术传承看宋代瓷业的发展[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旭辉;秦都移异与秦的崛起和统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何迎;现代河南钧瓷造型艺术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6 周志仪;饶河流域典型徽州传统村镇外部空间形态特征与启示[D];南昌大学;2010年

7 曾晶;青花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艺术探索[D];南昌大学;2010年

8 许雅萍;论福建外销瓷对洛可可艺术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常存;书于瓷枕[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10 媄生力;秦楚同形字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振林;;染织图案设计与印染工艺技术[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1990年03期

2 ;河北省曲阳定瓷有限公司[J];文史精华;2006年04期

3 孙婷;;工艺技术在漆艺创作中的应用与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10期

4 郭强;;釉美过天青工巧处——瓷釉之美与瓷釉工艺关系[J];设计艺术;2000年02期

5 张敬国;;凌家滩玉器工艺技术浅谈[J];收藏家;2008年12期

6 朱彬;潘玲霞;;论工艺美与设计美的关系[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年04期

7 林彬三;;重视现代漆画的工艺技术[J];艺术·生活;2001年03期

8 乔十光;;漆画[J];装饰;1980年01期

9 马炳坚;;我和《古建园林技术》[J];古建园林技术;1993年03期

10 赵健;;亦温故·亦知新——关于“岭南地域传统工艺技术的传承与创新”课题[J];美术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雅琼;赵凯星;;带钢连续热镀锌工艺技术的现状[A];2009年河北省轧钢技术与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2 许家彦;马春生;;本钢板坯连铸工艺技术[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3 刘福运;郭良忍;;钢渣资源的综合加工之优化方案[A];济南市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张文宇;闫玉奎;邓纪琴;;中辐院放射源库工艺设计[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论坛[C];2005年

5 周关炳;;压力钢管用材与制安工艺技术综述[A];第六届全国水电站压力管道学术论文集[C];2006年

6 王龙妹;杜挺;吴夜明;张洪平;卢先利;牛京考;;微量稀土元素在钢中的作用机理、工艺技术和应用前景[A];中国稀土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7 段建平;张永亮;陈景锋;王建昌;;180tRH工艺技术研究及应用[A];2009全国炉外精炼生产技术交流研讨会文集[C];2009年

8 郑馨利;;康隆集团在PU工艺技术和设备方面的最新进展[A];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第十五次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蒋亨顺;迟恩田;;国内电火花成形加工技术发展方向探讨[A];特种加工技术——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方雁群;;巴西铁矿公司及其选矿球团厂述评[A];第四届全国矿山采选技术进展报告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施慧;离子液体实现规模化制备[N];中国化工报;2006年

2 吴宗翰 连于慧;半导体产业的富爸爸效应[N];电子资讯时报;2006年

3 孙斐;甲氰菊酯原粉工艺技术通过鉴定[N];农资导报;2007年

4 记者 李爱珍;我省3项技术赶超国际一流[N];山西日报;2009年

5 见习记者 聂振凯 通讯员 宫剑;晶华汽车玻璃原片项目通过安全评价验收[N];德州日报;2011年

6 袁冰洁 杨君 唐冠超;技术集成“魅力”无穷[N];中国石化报;2005年

7 王安雄 杨永华;大型压袭催生高产气井[N];中国石化报;2006年

8 记者 覃守超 通讯员 胡晓丹;柳钢无孔型轧制工艺技术开发成功[N];中国冶金报;2007年

9 吴宗翰 DigiTimes;茂德、力晶、华亚科加紧先进工艺脚步[N];电子资讯时报;2006年

10 记者 刘国安 通讯员 胡丽莉 吴洪斌;大港采油一厂长停井恢复增油2.52万吨[N];中国石油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建;环保阻燃中密度纤维板的工艺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2 蒋大鹏;白光LED及相关照明器件工艺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3年

3 郦秀萍;高炉—转炉区段工艺技术界面热能工程分析[D];东北大学;2005年

4 宫长利;二氧化碳泡沫压裂理论及工艺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9年

5 龙北生;两级SBR除磷脱氮工艺技术及其运行控制参数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安立超;含硝基苯类化合物工业废水生物降解及处理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7 刘立平;吉林油田套保油区稠油出砂冷采技术研究与应用[D];西北大学;2008年

8 常彦荣;裂缝性油藏深部调剖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9 张朝举;川东北海相碳酸盐岩气藏酸化压裂技术及应用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9年

10 陈明;天然气处理系统工艺技术模拟分析[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芳;阳离子海岛型复合纤维生产工艺技术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2 刘明玉;《考工记》服饰工艺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3 魏峰;心摹手追[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汤胜文;20Kt/a氰尿酸联产40Kt/a硫酸铵工艺技术及其评价[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5 梅丁蕾;低温Si工艺技术制备SiGe MOSFET的实验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6 王喜春;新型阳极焙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D];中南大学;2005年

7 张爱红;土山湾美术工艺所的历史价值探析[D];山东大学;2007年

8 樊建明;膨胀法轻烃回收的过程模拟及其应用[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9 华桂林;230kA电解槽焙烧启动与生产工艺技术条件的优化[D];中南大学;2007年

10 李健;汽车再制造工程及其部件再制造技术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965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2965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9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