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新观点7 南京廖华

发布时间:2016-12-31 23:28

  本文关键词:中国旧石器时代手斧的特点与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and Norgat. P. 416. 转引自M. Harris 1968 The Rise of the Anthropological Theory –A History of Theories of Culture. Harger and Row, Publishers. P P. 151—152.

【注2】[美]摩尔根(Morgan L.H.):《古代社会》(作于1877年),杨东莼等新译本,第8—9页,商务印书馆1977年。

【注3】[英]柴尔德(Childe V.G.)著,安家瑗等译:《远古东方之新探索》(New Light on the Most Ancient East),1928年初版,1954年再版,第23页。又见《人类创造了自身》(Man Creates Himself),中译本名《远古文化史》,上海三联书店,1954年,第64页。

【注4】 [美] 布雷伍德(Braidwood R.J.,1907.7.29—):The Agricultur al Revolution.(农业革命),Scientific American 203, pp.130- 141,1960. 又见《近东研究杂志》(Journalof Near Eastern Studies),1973年Ⅰ-Ⅱ期,第34-39页。参看布雷伍德、陈星灿:《农业革命》,载《农业考古》1993年第1期。

【注5】[前苏联]阿尔茨霍夫斯(Altzihoffs)等著、楼宇栋等译:《考古学通论》,第46页,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参看C.B.吉谢列夫、陈振藩:《评A.B.阿尔茨霍夫斯著“考古学通论”》,载《考古通讯》 1955年第5期。又见莫斯卡連科、李遇春:《評“考古学通論”》,载《考古通讯》1956年第6期。

【注6】苏梦薇编译:《尘封的古埃及》第15—16页,(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6年。

【注7】[英] 海伦2斯德拉德威克(Helen Stradwake)主编:《古埃及百科全书》(Encyclopeidia of Ancient Egypt)中译本第17页、392—395页,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

【注8】[美] C. Perles, The Early Neolithic in Greece.The First Farming Communities in Europ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注9】[法]德尼兹2阿德伯(J.Aldebert)等著,蔡鸿滨等译:《欧洲史》,中译本第28—30页,海南出版社2007年。

【注10】陈明远、金岷彬(B.Jinmin):《史前农业革命的主要农具是木石复合器——全盘修正“史前史三分期学说”之二》,载《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9期。

【注11】钱耀鹏:《略论磨制石器的起源及其基本类型》,载《考古》2004年第12期。

【注12】陈星灿:《关于中石器时期的几个问题》,载《考古》1990年第2期。

【注13】贾兰坡:《中国细石器的特征和它的传统、起源与分布》,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报》1978年第16卷 2期。

【注14】何锟宇:《关于细石器技法起源的一点看法》,载《四川文物》2008 年第2 期。

【注15】[朝]李隆助著, 李占扬、李勇军译, 赵志文校《朝鲜半岛的旧石器文化》, 载《华夏考古》1998 年第2 期。

【注1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中国考古学中碳- 14 年代数据集1965—1981》第18 页, 文物出版社出版1983 年6 月第一版。

【注17】[俄]安纳托利2捷列万科等(Anatoliy P.Derevanko ,Demitri B.Shimkin and Wroger Powers),The Paleolithic of Siberia—New Discoveries and Interpretations. P.142- 146, Edited and Compiled by American Editors;Translated by Inna P.Larichev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Urbana and Chicago,1998.

【注18】盖培、卫奇: 《虎头梁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发现》,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第15 卷第4 期。

【注19】关于年代测定,本文作如下说明:要确定史前年代,通常可以使用“相对年代测定”和“绝对年代测定”两种方法,前者通过比较相关史迹确定时间,比如年代地层学;后者通过史迹本身的特性确定时间,比如放射性碳定年法(C-14检测)等。近年来,年代学研究方法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贝叶斯分析经常用在C-14定年法中。一般来说1960年代之前的年代学测定结果的精确性在今天被置疑,而近期做出的年代学测定一般会更准确。C-14检测定年法,在经过树轮校正之后才能给出日历年代。为了取得比较准确的日历年代,科学家们作了许多努力。1988年第13次国际C-14会议正式确认目前国际通用的校正表。但是,限于当时的条件,对测得的年龄超过10000年的C-14年代尚未有较理想的校正曲线。近20年来,随着C-14测年技术的发展,对测得的年代较早的C-14年代也可以通过校正曲线进行校正,得出便于考古学家使用的日历年代。参看赵朝洪、吴小红:《中国早期陶器的发现、年代测定及早期制陶工艺的初步探讨》,载《陶瓷学报》2000年 第4期。

【注20】百度百科:“新石器时期(Neolithic Period)”条,摘自互联网,2013年11月下载。

【注21】吴新智:《与中国现代人起源问题有联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的讨论》,载《人类学学报》 2005年第4期。

【注22】1959年,在东非坦桑尼亚的奥杜韦峡谷(Olduvai Gorge,又译为欧杜白),发现距今175万年前的原始砍劈型石器(choppers);20世纪60年代,又在东非埃塞俄比亚的奥莫(Omo)河谷发现距今250万年前的石质工具,这是迄今出土最早的一个原始石器。奥杜韦文化(Oldowan)是广泛分布于非洲大陆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最早于20世纪30年代初发现,1960年起进行系统发掘。该文化的典型器物是砾石砍斫器,占全部石器的51%。还有盘状器、多面体石器、原型手斧、石球、大型刮削器、小型刮削器和雕刻器等。当时已知狩猎,发现屠兽遗址。还发现石块堆成的窝棚式建筑地基。其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 ,据测定奥杜韦第Ⅰ层的年代为距今175万年。

【注23】《中国大百科全书2生物学卷》,第1013—1014、1209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第1版,2004年再版。

【注24】阿舍利文化(Acheulian)为非洲、西欧、西亚和印度的旧石器早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法国亚眠市郊的圣阿舍尔而得名。文化遗物出土于高出索姆(somme)河面30米的阶地砂土层中。时代为中更新世。已知最早的阿舍利文化遗存在非洲,年代距今约150万年;最晚的遗存距今约20万年。一般认为该文化的石制品是由直立人制造的。较晚的阿舍利文化已与早期智人共存。阿舍利文化的代表性石器为手斧,较阿布维利文化(Abbevillian 公元前150 万—40 万年)的手斧进步,是用软锤(骨棒或木棒)技术打制成的。特点是器身薄,制作时留下的石片疤痕较浅,刃缘规整,左右对称,器形有扁桃形、卵圆形、心形等。在西班牙,曾发现阿舍利文化的洞穴和岩棚遗址。在肯尼亚,也发现了湖边居住遗址。

【注25】陈淳:《莫斯特文化新发现》,载《化石》1997年第1期。

【注26】李锋:《石叶概念探讨》,载《人类学学报》31卷,2012年第1期。

【注27】贾兰坡:《中国细石器的特征和它的传统、起源与分布》,载《古脊推动物与古人类学报》16卷 第2期(1978年4月出版)。

【注28】杜水生: 《楔型石核的类型划分与细石器起源》, 载《人类学学报》2004年增刊, 第211—222页。

【注29】朱之勇:《中国细石器起源之我见》,载《北方文物》2008年第4期。

【注30】林圣龙:《中西方旧石器文化中的技术模式的比较》,载《人类学学报》1996年第1期。

【注31】张森水:《中国北方旧石器工业的区域渐进与文化交流》,载《人类学学报》1990年第4期;

【注32】李炎贤:《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划分》,载《人类学学报》1993年第8期。

【注33】高星:《中国旧石器时代手斧的特点与意义》,载《人类学学报》2012年第10期。

【注34】戴尔俭:《旧大陆手斧与东方远古文化》,载《人类学学报》1985年第3期。

【注35】李意愿:《莫维斯线与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研究》,载《南方文物》 2011年第4期;又见黄慰文,侯亚梅,高立红:《中国旧石器文化的"西方元素"与早期人类文化进化格局》,载《人类学学报》2009年第1期。

【注36】裴文中:《中国石器时代》第16—17页,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1963年。

【注37】高星:《周口店第15地点石器原料开发方略与经济形态研究》,载《人类学学报》2001年第3期。

【注38】[荷兰]G. 莫赫塔尔(Mokhtar)主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中译本,第 249 页,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1984年。

【注38+1】[美]布莱恩2费根(Brian M. Fagan)著,杨宁等译:《世界史前史》第98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2011年。

【同注36】裴文中:《中国石器时代》第16—17页,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1963年。

【注39】杜水生:《中国旧石器考古史上的两次大讨论》,载《文物春秋》(石家庄)2006年第6期,第1—6页。

【注40】陈明远、金岷彬(B.Jinmin):《人类的第一个时代是木-石器时代——“全盘修正史前史三分期学说”之一》,载《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8期。

【注41】郭超人:《西藏木犁即将绝迹》,新华社拉萨电讯,1963年11月17日。

【注42】范楚玉:《试论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阶段》,载《农业考古》1983年第2期。

【注43】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杭州水田畈遗址发掘报告》、载《吴兴钱山漾遗址第

一、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 年第2 期。

【注44】叶玉奇:《江苏吴县出土的石犁》,载《农业考古》1984年第1期。

【注45】牟永抗、宋兆麟:《江浙的石犁和破土器》,载《农业考古》1981 年第2 期。

【注4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发掘简报》,载《考古》1981 年第1 期。

【注47】摘引自李超宇:《中国全史2第一卷》,第74页,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但在洛阳博物馆编:《孟津小潘沟遗址发掘简报》(载《考古》1978年第4期),及余扶危《河南龙山文化孟津小潘沟遗址》(载《考古》1982年第2期)中,都未提及这个“石犁”。

【注48】 蒋卫东等:《桐乡考古丰富良渚文化》,载《中国文物报》,2002 年4 月12 日。

【注49】李宇峰:《红山文化发现的石农具》,载《农业考古》1985年第1期。

【注50】佚名:《关于红山文化“石犁”考》,载《寻根》2001年第5期。

【注51】丁品、林金木:《浙江余杭星桥三亩里发掘良渚文化村落遗址》,载《中国文物报》,2004 年9 月10 日。

【注52】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湖市博物馆:《浙江平湖市庄桥坟良渚文化遗址及墓地》,载《考古》2005 年第7 期。

【注53】参看季曙行:《“石犁”辨析》,载《农业考古》1987年第2期。

【注54】刘亚中:《“耒”的演变与“犁”的产生》,载《中国农史》1997年第1期。

【注55】覃义生、覃彩銮:《大石铲遗存的发现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载《广西民族研究》2001 年第4 期。

【注56】记者赵争耀:《国内最古老磨制石铲现世》,载《三秦都市报》2006年12月6日。

【注57】张沛:《陕西旬阳出土大溪文化的石铲》,载《农业考古》1990年第2期。

【注58】逄博、张海、方燕明:《河南禹州瓦店遗址出土石铲制品的初步研究》,载《华夏考古》2013年第2期。

【注59】邱立诚等:《粤西发现的大石铲(石臿)》,载《考古》1983年第9期。

【注60】于凤芝等:《广西钦州独料新石器时代遗址》,载《考古》1982年第1期。

【注61】覃圣敏等:《广西隆安大龙潭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载《考古》1982年第1期。

【注62】刘文:《石铲(臿)发现之探讨研究》,载《广西博物馆(年刊)第五集》2008年。何乃汉:《崇左吞云岭新石器时代遗址》,载《广西文物》1985年第1期。

【注63】记者赵超等:《石铲(臿)现身南宁——不是实用生产工具而是用于祭祀祈福》,载《南国早报》2008年9月10日;又参看何安益:《论桂南大石铲(臿)的年代及功能》,载《广西民族研究》 2007年第3期。

【注64】洪坚鹏:《6000年前祭祀所用“石铲(臿)”现身广西》,互联网下载:中国新闻网2013年12月1日电。

【注65】[美]凯特2王:《气候变化毁灭了尼安德特人》,载《环球科学》2009年第9期。

【注66】吴汝康:《人类起源与进化过程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载《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1960年第2期。


  本文关键词:中国旧石器时代手斧的特点与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02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302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f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