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中国岩画中的原始农业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05 20:39
【摘要】:岩画被称为是刻在石头上的人类史书,主要是指那些在未经人工修整的自然洞窟、崖壁岩阴、天井岩床或单个的巨石上进行描绘、刻凿、雕制而成的艺术图像,从远古的狩猎时代到后来的原始部落,它记录了人类生存活动的连续性篇章,它触及到了古代人们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经济盛衰、民族迁移等等,是人类早期社会重要的文化遗产。与传统文献相比较,岩画资料有其特殊的记录手段和重要的学术价值。传统文献是以纸张为载体,以印刷为记录手段,以文字为主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而岩画则是以崖壁石头为载体,以凿刻、描绘为记录手段,以图像为主传递信息的一种文献形式。中国岩画包含了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原始宗教史、艺术史、经济史、神话学、哲学、天文学史、科技史等各种学科的内容,能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丰富而生动的图像资料,对全面认识和深入研究史前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岩画分布十分广泛,从已公布的资料看,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岩画遗址总数在500个以上,画幅约为5万幅左右。北从黑龙江省的牡丹江中下游起,南至广西左江、明江沿岸,东起大海之滨,西达新疆昆仑山。具体说来,已发现岩画的省(区)有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山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台湾、福建、江苏、安徽、广东、香港等十八个省(区)和一个地区。若再加上《水经注》等历史著作和地方志记载中的河南、陕西、山东、湖南、浙江等省,则多达二十三个省(区),五十个以上的县(旗),全国只有吉林、河北等少数省区尚无发现岩画的信息。最密集的中心区域是云南省和黄河中游的河套地区。 中国岩画不仅分布广、时间跨度大,而且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大致可以分为北方岩画和南方岩画两大系统。北方岩画以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区分布最为密集,同时这里也是中国绝大部分岩画的集中分布区域。其中包括内蒙古东南部以白岔河为中心的赤峰岩画、阴山岩画、乌兰察布岩画、内蒙古阿拉善左右旗岩画、宁夏贺兰山北部岩画、新疆天山南北岩画、新疆北部阿勒泰岩画等。这些岩画大都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文物普查以后发现的,岩画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的表现狩猎、游牧、战争、舞蹈等活动;还有的表现日月星辰、手印、脚印及各种原始符号。依题材划分,北方岩画主要分为人面像岩画、狩猎岩画、生殖岩画。 南方岩画主要包括云南、四川、贵州、广西、江苏等地区的岩画,又以云南最为密集,目前共发现了31个岩画点,分布在14个县里,其中沧源岩画最为集中,大约有750-800幅图形,内容可归纳为人物、动物、狩猎、放牧、战争、房屋、符号、手印、神巫、器物、舞蹈、杂技等。以广西宁明花山为代表的左江流城及右江三县境内共90处岩画点,是中国岩画点最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岩画的时代一致,风格相同,表现了大型舞蹈、战争及神祭活动,故统称为花山岩画。 如果依照岩画的区域特征进一步细分,中国还可划分为:东北农林区、北方草原区、西北荒漠区、西南山地区、东南海滨区等五个区域。东北农林区地域包括大兴安岭以东以西以及黑龙江东部等广大地区,岩画内容以反映驯鹿、牧鹿为主。北方草原区地域包括东从大兴安岭以南起,经内蒙古、山西、宁夏、青海、甘肃,西至新疆、西藏,是中国岩画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在题材上,有野生动物、畜牧、车辆、宗教活动、各种神异符号等,以反映畜牧生产、生活及文化活动的画面为主。西北荒漠区,主要分布在腾格里沙漠东南部和巴丹吉林沙漠东南边缘地带,以反映畜牧、住所、列骑、动物等现实社会生活的画面为主。西南山地区地域上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的岩画,主要内容有各种野生动物、神格面具、天体、祭祀、民俗活动等。东南海滨区包括福建、台湾、广东、香港等省和地区,即环黄海、东海和南海地区。这里濒临海域,人生来与海的关系极大,岩画自然反映古代渔民的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 中国岩画,尤其是早期的岩画是以表现动物为主体的,晚期岩画虽然出现了人,但仍以表现动物和动物与人的关系为主,如内蒙古动物岩画约占全部岩画的80%以上。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岩画是对动物的图解,不但对揭示全部岩画的文化内涵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根据各类动物的习性和生存条件,了解古代气候、温度和植被情况,为生态环境变迁提供重要信息。我国南系岩画没有直接反映所在地的农业环境,但有很多内容间接表现了这方面的内容。比如广西左江岩画所反映的水环境下的龙舟文化、贵州岩画所反映的入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山乡田园环境、东南沿海岩画所反映的海洋环境下的渔猎文化等。 中国岩画所反映的稻作农业大都集中在南方岩画中,其中又以江苏连云港岩画为代表。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不仅是目前发现的我国南方最早的一处岩画,而且是一处反映3000多年前我国东夷部落生产和生活的画面。狩猎岩画是我国北方早期岩画中的主要题材。东从大兴安岭,经百岔河、阴山山脉、内蒙古锡林廓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贺兰山、黑山,西至新疆天山南北,曾发现过大批有狩猎场面的岩画。在已发现的岩画中,狩猎画面约占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使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在远古时代,我国北方存在过一个漫长的狩猎时代。有些地区,由于特定的自然条件和时代背景,直到畜牧时代,狩猎业仍不失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部门。到了畜牧时代,我国古代北方岩画,普遍出现以畜养家畜、牧羊放马、季节转场、役使牲畜和牧民形象等反映畜牧经济生活的题材。 我国远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在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斗争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天文知识,各地的天象时令岩画,就是对我国萌芽中的天文学最早的记载,也是我国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发达的天文学的反映。天文学最早是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对于牧人来说,需要掌握牧草枯荣的规律和天气寒暑的变化情况,以便在适当的时候配种、接羔,使幼畜能安全地度过酷冬。对于农业来说、农人必须掌握四季的变化,摸清日照强弱,雨量多寡,温度高低,霜期长短等自然规律,以便适时播种和收割。中国岩画中还有很多反映远古先民的农业生活情况和科技创造的画面,比如住所、村落、车辆、船只以及人物装束的图形,这些岩画使我们今天得以较为直观地了解当时先民的生活水平和科技创造力。 我国有关原始宗教内容方面的岩画数量甚多,尤其是南方各省的岩画,有些即使属于社会生产或生活内容方面的岩画,也往往与原始宗教有关,起码说,作画的目的与原始宗教信仰有关。很多岩画直接反映了原始宗教信仰,而这些原始宗教的信仰观念主要又是通过崇拜形式在岩画中表现出来,中国原始宗教的崇拜形式极为丰富多样,其崇拜形式与世界各地的原始宗教崇拜形式一样,都是围绕人类的生存、繁衍、死亡三大根本目的展开的。就中国岩画中的原始宗教而言,主要形式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等。通过对中国岩画中的原始宗教文化的解读与考释,是探寻和认识我国原始宗教的起源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于研究人类文明进程有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岩画中的原始农业文化研究以现有的中国岩画考古资料为切入点,并与文献资料进行互证考察,主要从中国岩画所反映的农业生态环境、原始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原始农业生活水平、农时天象时令、农事祭祀崇拜等方面对中国岩画中所反映的农业文化作综合解读与考证,考察远古时期中国原始农业生产生活发展状况,探究原始宗教与原始农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史前人类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以及人与人和人与自然间的种种关系。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87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振才;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的岩画古迹[J];北方文物;1987年04期

2 盖山林;阴山骷髅岩画·头骨崇拜·祖先崇拜[J];北方文物;1987年04期

3 陈国强;;漳州华安汰溪摩崖石刻与高山族[J];福建学刊;1988年05期

4 李炎贤;林一璞;葛治功;张祖方;;江苏省东海县发现的打制石器[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80年03期

5 谭秀芳;;壮族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花山崖壁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6 杨正勇;李廷贵;;黔东南部分地区苗族原始宗教与原始文化调查述略[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7 沈仲常;;珙县“P鹑诵住毖一械那蛳穂J];贵州民族研究;1982年02期

8 覃彩銮;壮族古代犬祭初探——广西左江崖壁画动物图像辨释[J];贵州民族研究;1989年03期

9 盖山林;试论阴山岩画的艺术成就[J];黑龙江文物丛刊;1982年02期

10 盖山林;;从岩画动物看阴山今昔[J];大自然;1982年04期



本文编号:23133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3133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c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