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新疆巴里坤东黑沟古代游牧文化聚落遗址考古获重要成果

发布时间:2017-01-15 18:03

  本文关键词:东天山地区早期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新疆巴里坤东黑沟古代游牧文化聚落遗址考古获重要成果

新疆巴里坤东黑沟古代游牧文化聚落遗址考古获重要成果

      本报讯  2006年和2007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和新疆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哈密地区文物局的协助下,对东黑沟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到目前为止,已发掘石筑高台1座,石围居住基址4座,墓葬12座。

      东黑沟(又名石人子沟)遗址位于巴里坤县石人子乡石人子村南的东天山北麓,西距巴里坤县城23公里。调查发现,东黑沟遗址在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3.5公里,面积约8.7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有大型石筑高台3座,石围居住基址140余座,墓葬1666座,刻有岩画的岩石2485块,故确认其为一处规模宏大、内涵丰富、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游牧文化大型聚落遗址。

      东黑沟遗址共发现石筑高台3座,从南至北呈倒“品”字形分布。其中,中部高台位于遗址南部山坡上的最高处,东、西高台分别位于遗址东西两侧的山坡下,均距中高台直线距离约4公里。从遗址的整体布局看,中高台应该是东黑沟遗址的中心。本次发掘的重点放在了中高台及其周边区域。

      中高台顶面长16.6米,宽10.4米,底面长30.3米,宽25.9米,北部高约4米,南部高约2米。从发掘的情况看,中高台最初四周有石围墙,墙内有用圆木构筑的建筑,建筑总面积约166平方米。石围墙内的木构建筑南部面积较大,约占2/3,现存有木立柱和用圆木横向构筑的木墙遗迹。建筑内中部偏南有用石块砌筑的大型火塘,还发现有1座埋有大量粮食(主要是麦类)的坑和2座各埋有 7只羊的坑,并发现有大量使用过的陶器和石磨盘、石杵、石锛、石球等石器以及少量铜器和制作铜器的坩埚。北部面积较小,也发现有木立柱,但未见木墙,可能是廊式建筑。依山坡地势,南部建筑位置较高,北部建筑较低,其间有斜坡相连。从发现的迹象看,木结构的建筑应毁于一场大火,留下了大量木炭和灰烬堆积。在这次大火中,原来涂抹在石围墙和木墙之间的泥土被烧成了红色。木建筑被大火焚毁后,,后人在其堆积上填埋了土和石块,将这座有石围墙的建筑修筑成顶部呈平台的祭祀高台。高台上发现有石块砌筑的大型火塘,大量排列整齐的大型石磨盘和大型陶器,高台周围分布有多座埋有被肢解人骨的圆形石圈。高台上有大量火烧过的木炭和灰烬堆积,应该是使用火祭祀的遗存。

      从高台下部和上部出土的陶器的组合和形式看,两者既有差别,也有联系,表明石围墙内部木建筑的使用时间和后来作为祭祀高台的使用时间应有一定的间隔,但又属于同一考古学文化的前、后发展阶段。

      石筑高台周围分布有多座方形石围居住基址,其中西半部的保存较好,东半部的已被自然水冲和人为破坏。本次发掘了西半部保存较好的4座石围居址。

      石围居址内发现了数量较多的用石块围砌的火塘,内有大量烧土、灰烬、动物骨骼残块,并放置有一些石器和可复原的陶器,还发现多枚刻有花纹的羊距骨。居址内有许多火塘的发现表明,高台周围的居址并非一般的居住场所,应该被长期多次使用,可能是祭祀等集体活动的遗存。

      石围居址内出土的陶器多为小型陶器,但也有少量大型陶器。这些大型陶器与高台堆积中出土的大型陶器形式相类,表明这些石围居址应与高台属于同一文化的遗存。

      东黑沟遗址发现有大量的墓葬,为搞清这类墓葬与其他遗迹的关系,在中高台附近区域共发掘了中小型墓葬12座。这批墓葬中的小型墓为石葬具,中型墓为木葬具,葬具上多纵向盖有棚木。一些墓葬还有用马殉葬的现象,有的填埋在墓圹内,有的在墓旁另挖有墓祭坑填埋。这批墓葬的随葬品中的陶器,有些器形在石围居址中可见,表明这批墓葬也应与高台、石围居址属于同一考古学文化的遗存。  
 
      这批墓葬资料中最重要的发现是,既有墓主和随葬的器物,又有被肢解埋葬用作墓祭的人牲,人牲也有随身携带的器物。

      人牲多埋葬于封堆下,也有埋于墓圹填土内的。共出的陶器和其他器物,器形和纹饰都与哈密地区公元前1干纪以来的焉布拉克墓地、寒气沟墓地、艾斯克霞尔墓地、拜其尔墓地等一些遗址出土的器物存在联系,应该代表的是一种在当地延续发展的土著文化。

      墓主随葬品中的陶器多为火候较低、无使用痕迹的明器,与哈密地区前1  千纪以来的土著文化的陶器形式明显不同。动物纹金银牌饰等其他器物,也非哈密地区的传统器形,应代表了一种新出现的外来文化。

      这批墓葬的形制特征与随葬品的组合与已经发掘的巴里坤县黑沟梁墓地基本相同。在黑沟梁墓葬中出土有中原制作的羽状地纹铜镜。这种形式的铜镜在中原主要流行于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可知这批墓葬的年代上限不会超过战国末到西汉初。根据文献记载,西汉初年东天山地区发生的重大变化应该是匈奴在这里打败了月氏,并占据了这一地区。在东黑沟发掘的这批墓葬中发现的以墓主为代表的外来文化和与以人牲为代表的土著文化同时共存的现象,反映了当时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与文献记载的匈奴在这里击败月氏的历史相合。

      到目前为止,东天山地区早期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收获,基本掌握了古代游牧文化聚落遗址的分布规律,并发现了一大批聚落遗址。其中,在东天山南、北侧发现的早期游牧文化大型聚落遗址已有5处,东黑沟遗址就是位于东天山北麓的一处规模巨大的古代游牧文化的聚落遗址。现存新疆自治区博物馆的著名的《裴岑纪功碑》,记载了东汉顺帝永和二年(137年)敦煌太守裴岑率军在这里诛灭匈奴呼延王之事,填补了史书记载之阙。根据清代徐松所撰《西域水道记》的记载,裴岑碑于清雍正七年(1725年)发现于东黑沟遗址附近的石人子村,这一历史事实为判断东黑沟遗址的性质提供了重要依据。

      (王建新  任  萌)
 


  本文关键词:东天山地区早期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77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377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7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