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群划分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21 15:51
【摘要】:以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为研究对象,以GIS技术为支撑,考虑聚落间的空间关系及地形与水系对聚落群的影响,改进K-medoids方法,利用聚落的加权距离代替欧氏距离,将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划分为三大聚落群。伊河、洛河、涧河流域的聚落群从裴李岗到龙山时期古人的生产活动越来越活跃,从龙山到夏商时期,有可能受到不可抗拒的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而逐渐走向衰退。沙河、汝河流域聚落群4个时期的聚落数量均较少,说明不太适合古人类居住。贾鲁河、双洎河、颍河流域的聚落群从裴李岗到夏商时期,聚落数量不断增加,说明该地区古人类的生产活动越来越活跃。通过聚落群划分研究,揭示史前聚落空间分布特征,更深入地了解史前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
[Abstract]:Taking prehistoric settlement around Songsha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GIS technology as the support, considering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among settlements and the influence of topography and water system on settlement group, the K-medoids method is improved and the Euclidean distance is replaced by the weighted distance of settlement. The prehistoric settlements around Songshan a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From Peiligang to Longshan, the production activities of the ancient people were more and more active. From the Longshan to the Xia and Shang dynasties, they may be influenced by the irresistible change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gradually decline. The settlement number of Shahe River and Ruhe River basin in four periods is less, which shows that it is not suitable for paleohuman habitation. During the period from Peiligang to Xia and Shang dynasties, the number of settlements in Jialu River, Shuangji River and Yinghe River basin increased continuously, indicating that the production activities of ancient people in this area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active.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division of settlement group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rehistoric settlements are revealed, and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forms of prehistoric human beings are further understood.
【作者单位】: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1414) 郑州市科技领军人才计划项目(10LJRC19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项目(2013BAK08B06)
【分类号】:K8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欣宇;傅彦;;改进型的K-mediods算法[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毕硕本;闾国年;陈济民;;郑州—洛阳地区史前连续文化聚落的K-means聚类挖掘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5期

3 鲁鹏;刘伟;杨瑞霞;周昆叔;陈盼盼;;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分布与环境三维可视化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2期

4 鲁鹏;田燕;杨瑞霞;;环嵩山地区9000 aB.P.-3000 aB.P.聚落规模等级[J];地理学报;2012年10期

5 鲁鹏;杨瑞霞;;数字环境考古中的史前聚落研究综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1期

6 靳松安;;论自然环境对河洛与海岱地区古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J];许昌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许顺湛;河南仰韶文化聚落群研究[J];中原文物;2001年05期

8 杜金鹏;华夏文明之根——嵩山地区在华夏文明起源及早期发展中的地位[J];中原文物;2002年02期

9 许顺湛;陕西仰韶文化聚落群的启示[J];中原文物;2002年04期

10 周昆叔,张松林,张震宇,杨瑞霞,蔡全法,宋国定,宋豫秦,莫多闻,王辉,鲁鹏,郝利民,王超;论嵩山文化圈[J];中原文物;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先胜;;炎黄年代及“三皇五帝”历史研究的新进展[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李凡;;GIS在历史、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01期

3 周昆叔;张松林;莫多闻;王辉;;嵩山中更新世末至晚更新世早期的环境与文化[J];第四纪研究;2006年04期

4 张震宇;周昆叔;杨瑞霞;张松林;蔡全法;鲁鹏;郝利民;王超;;双洎河流域环境考古[J];第四纪研究;2007年03期

5 杨瑞霞,张震宇,鲁鹏,周昆叔,张瑞云;黄河中下游数字环境考古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02期

6 王武科;李同升;张洁;;关中平原全新世以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时空演变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06期

7 鲁鹏;刘伟;杨瑞霞;周昆叔;陈盼盼;;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分布与环境三维可视化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2期

8 贾耀锋;庞奖励;黄春长;毛龙江;史新民;;渭河流域东部全新世环境演变与古文化发展的关系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2年02期

9 杨林;裴安平;郭宁宁;梁博毅;;洛阳地区史前聚落遗址空间形态研究[J];地理科学;2012年08期

10 鲁鹏;田燕;杨瑞霞;;环嵩山地区9000 aB.P.-3000 aB.P.聚落规模等级[J];地理学报;2012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许顺湛;;中原第一城——五千年前黄帝时代古城[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祖群;清代以来咸阳村落的分布变化和社会之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洁;渭河流域(干流地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及其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韩香花;史前至夏商时期中原地区手工业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张贺君;河南省大遗址保护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5 申莹莹;中国新石器时代出土乐器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

6 许家伟;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演变与驱动机理[D];河南大学;2013年

7 翟霖林;西安鱼化寨遗址的聚落考古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8 李洋;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特征与旅游资源保护开发[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9 Pauline SEBILLAUD(史宝琳);中原地区公元前三千纪下半叶和公元前两千纪的聚落分布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10 张强;生态环境对西周历史进程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慧华;中原地区史前聚落分布空间模式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2 魏聚锋;陶寺聚落与酋邦社会[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修全;隋唐大运河商丘段的遗产构成与价值分析[D];郑州大学;2011年

4 贾耀锋;关中盆地东部全新世环境演变及其对人类文化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党群;关中盆地全新世环境演变及人类活动的响应[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荆建璞;唐宋时期嵩山地区景观资源与旅游活动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7 孙素梅;关中西部漆水河全新世古洪水平流沉积层理化性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邓正龙;清前期嵩山体育文化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武科;关中平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时空协同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10 褚金刚;新砦期遗存辨析[D];吉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迅;试论夏商时期东方地区的考古学文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2 罗凯;罗旭;冯仲科;李静锐;吴露露;;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在遥感影像分类中的应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S1期

3 陈济民;黄家柱;毕硕本;闾国年;裴安平;;决策树分类算法在姜寨一期聚落遗迹分类中的应用研究[J];测绘科学;2006年04期

4 毕硕本;闾国年;陈济民;;郑州—洛阳地区史前连续文化聚落的K-means聚类挖掘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5期

5 李爽;王羊;李双成;;中国近30年气候要素时空变化特征[J];地理研究;2009年06期

6 黄姣;高阳;赵志强;李双成;;基于GIS与SOFM网络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J];地理研究;2011年09期

7 王青;大汶口文化自然环境探讨[J];东南文化;1991年05期

8 王开发,张玉兰,叶志华,蒋辉;根据孢粉分析推断上海地区近六千年以来的气候变迁[J];大气科学;1978年02期

9 周昆叔;;北京环境考古[J];第四纪研究;1989年01期

10 崔之久,杨晓燕,夏正楷;初论古文化类型演替与传承模式的区域分异——以西拉沐沦河流域和汶泗流域为例[J];第四纪研究;200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仲玉;;论台湾高山地区的史前聚落——以曲冰遗址为例[J];东南文化;2010年02期

2 钱耀鹏;略论史前聚落的萌芽与发生[J];中原文物;2003年05期

3 李龙;;中原史前聚落分布与特征演化[J];中原文物;2008年03期

4 孟华平;黄文新;张成明;曾令兵;田晴;;大洪山南麓史前聚落调查——以石家河为中心[J];江汉考古;2009年01期

5 赵春青;;新发现 新成果 新观点 新方法 新理念:2012年度中国史前聚落考古研究的新进展[J];南方文物;2013年01期

6 钱耀鹏;史前聚落的自然环境因素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7 裴安平;;史前聚落的群聚形态研究[J];考古;2007年08期

8 毕硕本;郭文政;闾国年;;郑洛地区史前聚落遗址坡向坡度分析[J];测绘科学;2010年06期

9 鲁鹏;杨瑞霞;;数字环境考古中的史前聚落研究综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1期

10 ;书讯[J];大众考古;2014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记者 于嘉;内蒙古史前聚落遗址:发现罕见房屋构件[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2 南京师范大学 裴安平;关于史前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几个问题[N];中国文物报;2008年

3 魏兴涛 张小虎 胡小平 宁建民;河南灵宝铸鼎塬史前聚落调查取得重要成果[N];中国文物报;2007年

4 任占斌;哈民史前聚落遗址第三次发掘 发现大量人骨遗骸和玉器[N];通辽日报;2012年

5 李恭 丁岩;陕西横山发现史前聚落遗址[N];中国文物报;2004年

6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阿如娜 吉平;内蒙古通辽哈民遗址第三次发掘又获重要发现[N];中国文物报;2013年



本文编号:23891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3891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7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