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考古论文 >

论汉画像石方位划分参照物

发布时间:2019-01-02 07:18
【摘要】:汉画像石将位于方位中央者作为参照物,其方位模式为左东右西,这与现代制图学左西右东的方位结构截然相反。以实物或人作为参照物划分左右的做法并非画像石所独有,它是汉代仪礼普遍遵循的方位划分原则。汉代君王佩剑、军队行军布阵、官吏车马出行以及男女行路,均将位于中央者作为界定左右之参照物。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界定上,汉画像石与现代制图学是一致的,但二者方位模式中的左右位置恰好相反。这是因为现代制图学划分方位的参照物是地图观看者,画像石的方位参照物为现实空间中的实物或人,地图观察者的位置与现实空间中实物或人的位置恰好相对。因此,研究者在表述汉画像石方位时,不应遵循现代制图学方位界定的原则,而应遵守汉代文化象征体系方位划分的规约。
[Abstract]:The portrait stone of the Han Dynasty regards the person in the center of the azimuth as the reference, and its azimuth pattern is left, east and west, which is completely opposite to the azimuth structure of the left, west and right east of modern cartography. The method of dividing left and right with object or person as reference is not unique to stone relief, it is the principle of azimuth division of ceremony in Han Dynasty. The king of the Han Dynasty wears a sword, the army marches, the official carts and horses travel, and the men and women travel, all of which are defined as the reference to the left and right. In the definition of the four directions from east to west, the stone relief of Han Dynasty is consistent with modern cartography, but the left and right positions of the two azimuth patterns are just opposite. This is because the reference object of the modern cartography is the map viewer, the azimuth reference of the stone is the object or person in the real space,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map observer is exactly opposite to the position of the object or person in the real space. Therefore, the researchers should not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modern cartography to define the location of the stone in the Han Dynasty, but should abide by the rules of the orientation division of the cultural symbol system of the Han Dynasty.
【作者单位】: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汉画像石神话谱系研究”[项目编号:13CZW024]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汉画像石西王母图像东西方位模式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14T70448];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项目“比较神话学视阈下汉画像石西王母图像方位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3M54040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87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倩;;左东右西:论汉画像石中的西王母方位模式[J];文化遗产;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阳;;论汉画像舞蹈形象的身体语言特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于涛;;从汉画像看汉代舞蹈的综艺形式[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李智;;汉画像石中鸟鱼组合的图像学意义[J];大连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4 刘克;;拒斥与接受:出土东汉佛教题材画像的整理与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徐祈丰;;山东汉画像石艺术风格初探[J];大众文艺;2011年23期

6 郑先兴;;论汉代的伏羲女娲信仰(上)[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吴琼;;论汉代楚地乐舞之承袭与嬗变[J];北方音乐;2013年04期

8 王海鸥;郭玲玲;;汉画像石艺术的写意性趋向[J];大舞台;2014年07期

9 马筱;;汉画像石艺术中的装饰纹样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董庆涛;;论汉代画像石(砖)的美的形态[J];黑龙江史志;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明皓;;浅析高句丽古坟壁画中的建筑结构[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2 郑先兴;;从汉画神树看树木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文化价值[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牛天伟;;汉墓“伏羲、女娲”画像辩证——与孟庆利先生商榷[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赵唯;王庆生;;从汉画像看汉代的傩文化[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宋艳萍;;四川与山东汉代画像比较研究[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金桂莲;;从鼓的起源看汉代乐舞百戏画像的思想内涵[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王同海;;汉画“鱼车图”再释[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周欲晓;周朝辉;;刀笔下的精神救助——论灾难对汉画的影响[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曹新洲;;试论汉画像石中云纹的功能意义[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江继甚;;济宁地区汉画像石艺术研究[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林;石室丹青[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2 王娟;汉代画像石的审美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刘海宇;山东汉代碑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顾黎明;线论[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5 赵新平;汉马图像形式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0年

6 赵振宇;中国绘画地理态势与演进[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7 高子期;秦汉阙论[D];西安美术学院;2013年

8 吴佩英;陕北东汉画像石研究[D];上海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菲之;汉代石刻的浮雕技法在装饰作品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晓飞;场景与图像[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3 芮钊;《独断》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聂秀明;晋西与陕北汉画像石承传关系初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柯曙光;汉墓乐悬及其礼乐文化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静;陕北汉画像石研究[D];延安大学;2011年

7 梁昭;“乱神”与“祖先”——汉苗传说中的蚩尤形象比较[D];四川大学;2004年

8 王瑞芹;论徐州汉画像的意象造型对现代壁画创作的启示[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9 刘航;汉唐乐府中的乐器、乐队及演变[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10 韩帅;汉代旌表制度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刘宗迪;西王母神话的本土渊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简·詹姆斯,贺西林;汉代西王母的图像志研究(下)[J];美术研究;1997年03期

3 叶舒宪;;西王母神话:女神文明的中国遗产[J];百色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4 叶舒宪;;牛头西王母形象解说[J];民族艺术;2008年03期

5 巫鸿,李淞;论西王母图像及其与印度艺术的关系[J];艺苑(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版);1997年03期

6 巫鸿,李凇;论西王母图像及其与印度艺术的关系(续)[J];艺苑(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版);1997年04期

7 王(予予);;八角星纹与史前织机[J];中国文化;199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静;陕北汉画像石的文化考释[J];榆林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杨金萍;汉画像石中的养老图考[J];中医文献杂志;2004年04期

3 杨爱国;五十年来的汉画像石研究[J];东南文化;2005年04期

4 杨金萍;臧守虎;;汉画像石中的养老图[J];文献;2005年01期

5 崔平平;;汉画像石中的线条魅力——以山东省嘉祥、邹城、滕州三地的汉画像石为例[J];雕塑;2006年01期

6 杨孝军;郝利荣;;徐州新发现的汉画像石[J];文物;2007年02期

7 朱冠华;杨洪浦;;汉画像石数字化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04期

8 张清明;;谶纬与汉画像石[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史绅;;汉画像石的审美特征写艺术表现[J];美术大观;2008年03期

10 贾光;;汉画像中“鱼”的解读[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国新;;满石风动话线语——沂南北寨汉画像石艺术特色阐释[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孙怡村;;浅析汉画像石的艺术价值[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瑞峰;;从汉画像石看汉代的阴阳观[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李世勇;颜道彩;陈庆峰;;滕州汉画像石分布解析[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刘冰;;从汉画像石看生存到娱乐的转变[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朱存明;;论汉画像中天地观念的民俗性[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耘;李慧;燕燕燕;颜道彩;;滕州新发现汉画像石初探[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唐毅;;从“神仙”到“凡人”——对汉画像石艺术中“女性形象”变迁的解读[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董良敏;;“神人操蛇”汉画像石考释[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郑先兴;;论汉画像艺术中的民间信仰性质[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州博物馆 吴玲;略谈汉画像石题材中的祭祀供奉[N];中国文物报;2005年

2 记者  孙娜;汉画像石新馆确定六大陈列主题[N];徐州日报;2006年

3 记者 高云天 彭春祥;汉画像石精品艺术展今起在连云港市展出[N];徐州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唐红丽;大汉雄风今犹在 汉画像石书汉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唐红丽;汉代厚葬之风孕育了汉画像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蒋英炬 杨爱国 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员;汉画像石研究应立足原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唐红丽;汉画像石是研究汉代历史的珍贵形象资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朱绍鸿;汉画像石的陈列手法[N];中国文物报;2014年

9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怀义;汉画像中的日常生活之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10 彭俐;让汉画像石为奥运服务[N];北京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袁野;汉画像石造型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2 汪小洋;汉画像石宗教思想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莹;陕北汉画像石造型艺术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0年

2 侯晓宇;徐州汉画像石装饰艺术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3 张强;汉画像石艺术的现代化转化之可行性[D];中央美术学院;2003年

4 刘珊宏;汉画像石的文化渊源与艺术特点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0年

5 沈潜;汉画像石中的“绘画感”与“设计感”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孔琳;汉画像视觉图式的空间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邓攀;河南汉画像石的地域特征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8 李海燕;汉画像石的艺术形式与画面构成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陈华;陕北汉画像石装饰艺术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10 王永鹏;汉画像石空间造型的研究和借鉴[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3981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kgx/23981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8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